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九一八事变 >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2分)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2分)
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2分)“强邻压境”是指哪一个国家?(1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3分)
(3)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3分)                                                                                                                                                                                                                                                                                                                                                                                            
(4)这一事件的解决对当时的时局有何影响? (3分)
答案
(1)西安事变(2分)日本(1分)
(2)为停止内战,逼蒋抗日(3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3)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3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4)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3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1936年12月24日”等信息可以得出“陕变”是指的是西安事变,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强邻压境”是指的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理解与认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第(3)问,主要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为了逼让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在民族危机严重情况下,中共共产党为了全民族抗日,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第(4)问,主要考查西安事变解决的影响,联系已学史实可知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停止了内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2分)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主要考察你对九一八事变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电视剧《西安事变》再现了张学良、杨虎城 “兵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历史。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
A.中国国民党B.中国共产党C.中华民族D.日本侵略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A.中国国民党B.中国共产党C.中华民族D.日本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蒋介石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B.张、杨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D.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这一政策导致的直接影响是(    )
A.东北三省沦入敌手B.国共两党对峙十年
C.中华民族全面抗战D.国共合作的开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劝蒋——扣蒋——释蒋”这一过程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D.南京解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