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林则徐 | B.洪秀全 | C.石达开 | D.朱红灯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由已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之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故选B。
核心考点
举一反三
A.华尔 | B.戈登 | C.克林德 | D.义律 |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有人说近代前期(1840—1919)的中国梦是“破碎之梦”;有人说是“抗争之梦”,有人说是“觉醒之梦”,又说是“奋斗之梦”……
请以近代前期的中国梦为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①要写标题,
②要有史实支撑,是一篇历史味道(而不是语文味道)的小作文。
③150字左右,卷面整洁。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法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保护中原,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但这一斗争最终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内容是: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驱除洋寇”、“扶清灭洋”指的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哪一次斗争?(2分)这一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中所指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2分)这一条约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2分)
(3)“赔偿白银4.5亿两”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2分)
(4)这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A.上海 | B.青浦 | C.南京 | D.慈溪 |
最新试题
- 1如下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种视图,那么这个几何体是[ ]A.B.C.D.
- 2的展开式中项的系数为___.(用数字表示)
- 3读等高线图,回答题。小题1:图中甲地点陡崖崖底的海拔高度和陡崖的相对高度分别可能是A.300米400米B.488米 50
- 4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______作用,并且有______性.
- 5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了我国两种水文灾害严重的地区,一种是洪涝,另一种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 6—How about going out for a picnic on Sunday morning?—Hmm, __
- 7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水B.尿素C.无机盐D.血细胞
- 8在“测量额定电压为3.8V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已知灯丝电阻约为10Ω。 ⑴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如图(甲)所示的电
-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A. 狡黠(xiá)襁褓(qiǎnɡ)勾当(ɡōu)强聒不
- 10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点
热门考点
- 1如图,△ABC中,AD⊥BC于D,要使△ABD≌△ACD,若根据“HL”判定,还需加条件( )=( )。
- 2将二次函数化成的形式,则= .
- 3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D、E分别是AB,BB1的中点.(1)证明: BC1//平面A1CD;(2)设A
- 4向100g浓度为18mol/L、密度为ρg/mL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9mol/L的硫酸,则加入水的体积
- 5若是小于9的正整数,是奇数,是3的倍数,则 .
- 6阅读理解。 Many people have to work on the weekend. Some peop
- 7读图,完成问题。小题1:下列有关马赛人游牧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们暑假期间,马赛人正处在向北迁移过程中B.一年中马赛人要在
- 817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的进步势力主要包括①资产阶级 ②新贵族 ③斯图亚特王朝的皇帝 ④《大宪章》
- 9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molFe与0.1molCl2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
- 10The news that the Prime Minister was badly ill________ on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