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中英《南京条约》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品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材料二:清政...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品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①材料一是哪次侵华战争中签订的什么条约?
②材料二是哪次侵华战争中签订的什么条约?
③材料三是哪次侵华战争中签订的什么条约?
④从条约内容分别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答案
①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4分)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分)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4分)④《南京条约》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解析

试题分析:①材料一是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
②材料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马关条约》;
③材料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签订的《辛丑条约》;
④从条约内容分别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学生还要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42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三大不平等条约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有赔款,《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另外,学生还要知道《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的代表都是李鸿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品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材料二:清政】;主要考察你对中英《南京条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综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更是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它身边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它是中国历史风风雨雨的重要见证者之一。
⑴请你写出近代发生在南京的历史大事。(写出4点即可)
⑵请你写出与上述历史大事有直接关系的2个著名历史人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人物在领导禁烟运动中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缉拿烟贩B.整顿海防C.虎门销烟D.发动对英战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时间:1902年。
地点: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
一位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祖籍香港岛,1842年年移居台湾,1897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他又被驱逐到郊区居住,在给儿孙讲述自60年来的经历时,不禁潸然泪下。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
请你想一想:
(1)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能与哪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哪项规定有关?
(2)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各与什么战争有关?
(3)导致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凌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自强不息、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根据下列语句写出所对应的历史人物。
小题1:“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______________
小题2:“弃官从商,实业救国”______________
小题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______________
小题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并说明理由。(10分)
小题1:【  】三个条约的签订者都是从海上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理由:
小题2:【  】三个条约都使中国开放了通商口岸。
理由:
小题3:【  】三个条约所涉及的战争都使北京城经历了浩劫。
理由:
小题4:【  】三个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理由:
小题5:【  】三个条约都割占了中国领土,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理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