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云南难度:来源:
实验I: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II: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在称量.
实验III: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型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再称量.数据见下表:
编号 | 实验Ⅰ | 实验Ⅱ | 实验Ⅲ |
反应前/g | 4.8 | 112.6 | 118.4 |
反应后/g | 8.0 | 112.4 | 118.4 |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白色固体氧化镁的质量应为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总和;而反应前所称量的质量只是金属镁的质量,而反应后称量的则是金属氧化物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才出现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的现象; 故答案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因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2)金属锌的活动性们于氢之前,可与稀盐酸反应生置换反应而生成氯化锌,同时放出氢气; 故答案为:Zn+2HCl=ZnCl2+H2↑;置换; (3)化学变化是一个“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此过程中,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的质量都不改变,所以,化学变化前后虽然物质发生了改变,但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既不减少也不改变,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4)可把实验I中的镁条放在一密闭的容器进行点燃,称量点燃前后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以说明质量守恒;可把实验II放在密闭容器内放出,使得产生的氢气不能逸出,以称量反应前后的总质量; 故答案为:实验I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金属容器中引燃,再称量(实验II使用密闭容器使产生的气体不能逸出,再进行称量). | |||
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_____. (2)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______,气球先变大又变小.气球先变大后又变小的原因______. (3)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4)反思:白磷燃烧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______. | |||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如图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图所示: A、B、C三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三个组的同学来完成,D实验由丁组同学对镁条燃烧前后分别进行称量,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整个过程中小气球的变化是:_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______;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指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D镁条燃烧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原因是______. | |||
会宁的农民将玉米秸秆等粉碎后放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发酵制沼气,发酵后的残余物可做农家肥.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据此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玉米秸秆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问题展开了以下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根据沼气的成分猜想玉米秸秆中主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