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对二甲苯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 ”代表碳原子,
“ ”代表氢原子。试根据分子模型写出对二甲苯的化学式 。
(2)计算对二甲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PX项目之所以会引发各种争议,源于人们对它认识的局限性。
结合题干信息,在下列各种观点中,选出你认同的一种观点 (选填字母)。
A.PX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该大力发展PX项目
B.在环保评估可行且监管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发展PX项目
C.化工项目一定会产生污染,应该禁止PX项目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对二甲苯的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一个二甲苯的分子由8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构成,故二甲苯的化学式为)C8H10;
(2)二甲苯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10=48:5;
(3)根据描述“PX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从化纤织物到食品包装,从医疗设备到家用电器,都要用到它的合成产物”,故选AB。
核心考点
试题【近年来,因建设“PX”项目而引发的争议时有发生。PX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从化纤织物到食品包装,从医疗设备到家用电器,都要用到它的合成产物。PX的化学名称为对二】;主要考察你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该物质是由 种元素组成。
(2)该物质中碳、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
(3)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赤铜(Cu2O)是我国古代制取黄铜的一种原料。Cu2O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2)用来制造弹壳的黄铜只含有锌和铜。将22g弹壳放在盛有100g稀硫酸的烧杯中(硫酸足量),当弹壳不再溶解后,烧杯中混合物的质量是121.8g。计算:
①产生氢气的质量。
②弹壳中铜的质量。
③反应后所得溶液中ZnSO4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A.甲苯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B.甲苯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7:8 |
C.甲苯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D.甲苯分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数目相等 |
A.+2 | B.+3 | C.+4 | D.+6 |
A.+1 | B.+2 | C.+3 | D.+6 |
最新试题
- 1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x+4k2-3=0的两个实数根x1,x2,且满足x1+x2=x1•x2,则k的值为____
- 2我国耕地分布不均、人均量少。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A.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B.季风区的山地、丘陵 C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基本功,要想在舞台上光彩照人、表演自如,
- 4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据此回答1~2题
- 5已知F是抛物线C:y2=4x的焦点,直线l:y=k(x+1)与抛物线C交于A,B两点,记直线FA,FB的斜率分别为k1,
- 6—Where is Changsha?—It"s in _________. [ ]A. BeijingB.
- 7(7分)按要求填空:(1)某阴离子核外18电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其离子结构示意图 。(2)含6个
- 8听下面一段话,回答1-3题。1.What clothes does the speaker"s sister like?
- 9甲处有57人劳动,乙处有43人劳动,现调80人支援这两处,使甲处劳动的人数是乙处劳动人数的2倍,若设调往甲处x人列出一元
- 10两端开口的U形细管内装有一定量的水置于竖直面内,开口竖直向上,静止时两竖管内水面相平,由于细管的某种运动,管内水面形成如
热门考点
- 1500年一遇大日全食2009年7月22日上演,覆盖长江流域,超3亿人可观测,人数将破吉尼斯纪录。图示为本次日全食通过的路
-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以共价键形成的单质中只存在非极性键,以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存在极性键B.NaCl和SiC
- 3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最突出的表现为(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B.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C.封建地主阶级
- 4【题文】已知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且当时,成立(其中是的导函数),若,,,则的大小关系是(
- 5如图所示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味B.倾倒液体C.取固体药品D.加热液体
- 6下列设备工作时所发出的波,不属于电磁波的是: [ ]A.B超检查身体时发出的超声波B.微波炉加热食物时发出的微波
- 7一布袋中有红球8个,白球12个和黄球5个,它们除了颜色外没有其它区别,闭上眼睛,随机从袋中取出1球不是黄球的概率为 [
- 8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B.C.D.
-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要不要改革开放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
- 10When the expression first came into being, people refused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