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1)实验开始时,铝表面几乎无气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Cu表面始终无气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金属X的活动性比铁弱,且金属X与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易溶于水的XCl2。向只含有XCl2、CuCl2两种溶质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答案
(2)铜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3)Al>X>Cu
(4)Fe2+、X2+
核心考点
试题【小强同学分别取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大小、形状都相同的某种金属X、Al、Cu 进行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铝表面几乎无气泡产】;主要考察你对金属活动顺序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 ]
B.X、Mg、Cu
C.Mg、Cu、X
D.Cu、X、Mg
B.Fe、Zn
C.Cu、Hg
D.Cu、Zn
B.Cu、X、Zn
C.Zn、x、Cu
D.X、Zn、Cu
【实验目的】测定金属铁、铜和镁的活动性强弱
【所用试剂】稀硫酸、硝酸银溶液、光亮的薄铁片、薄铜片、薄镁片
【实验过程】
步骤Ⅰ:将铁片、铜片、镁片分别在空气中点燃片刻,观察燃烧现象;
步骤Ⅱ 将铁片、铜片、镁片分别放入三只盛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体积相同的稀硫酸的试管中;
步骤Ⅲ 将铁片、铜片、镁片分别放入三只盛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体积相同的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
【实验记录】用“√”表示能观察到实验现象,用“—”表示观察不到实验现象(见下表)。
⑵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步骤Ⅱ和步骤Ⅲ中,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除了金属的体积、溶液的体积、溶质质量分数以外,还需要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__。写出镁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
【实验结论】金属铁、铜和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反思交流】若利用上述试剂制取氢气,小明认为应该选择金属铁和稀硫酸反应,而不选择金属镁和稀硫酸反应,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题。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 2下列溶液均是50ml,若分别向其中加入0.5mol/L盐酸,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的是( )A.0.5mol/L的H2SO
- 3如图所示,两个电阻均为R,电感线圈L的电阻及电池内阻均可忽略不计,S原来断开,电路中电流,现将S闭合,于是电路中产生了自
- 4阅读理解。 To swim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takes at least n
- 5“S、T、P”是指 A.20℃,1
- 6如果半径比是2:3的两圆外切,且这个圆的圆心距是10,那么小圆的半径是( )A.2B.3C.4D.6
- 7函数的定义域为 .
- 8单词拼写 (每空0.5分 共5分)1.My father ___________ (坚持)I make an apolo
-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 Al2O3B. SiO2 C. Fe3
- 10《合欢树》这篇文章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门考点
- 1看看你的应变能力,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 Today is June 1, it"s________(child
- 2下列关于秦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C.与秦朝
- 3下列式子中,不成立的是( )A.sin35°=cos55°B.sin30°+sin45°=sin75°C.tan30°
- 4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B.铁器牛耕C.曲辕犁D.筒车
- 5人们为了让喂奶期的母猪代替其他母猪喂养几只小猪,往往要先在这几只小猪身上抹些喂奶母猪的尿液。请分析说明:(1)喂奶母猪的
- 6读下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此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 7You"d better _____ smoking, _____ you will get ill. [ ]
- 8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
- 9—Which driver was to blame?—Why, _______!It was the child’s
- 10 ______a nurse, she knew how to take care of a patient.A.B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