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 |
B.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 |
C.热水能隔绝氧气并加热 |
D.该实验只利用了铜片的导热性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A 铜片上红磷不具备合适的温度,所以不燃烧;B 水中的白磷无法接触氧气所以无法燃烧;C 热水能隔绝氧气并加热;D该实验除了利用铜片的导热性还利用了铜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性质。
点评:燃烧条件类的题目一直是近几年中考的考察热点,常和实事结合,可在选择题、填空题中考察,较为简单。
核心考点
试题【用右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B.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C.热水能隔绝氧气并加热D.该实验只】;主要考察你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我国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2)如果液化气罐不慎失火,应先关闭阀门,再用浸水的被褥、衣物等捂压灭火。其中“关闭阀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3)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临反应过程。
(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新型农村建设中用沼气(主要成分CH4)作燃料的反应。
(1)给煤炉生火时,用于引火的木柴应架空而不宜紧密堆在一起,其目的是什么?
(2)日常生活中使用硬水会带来许多麻烦,家庭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 。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硫酸铜。
(4)外婆在给小强煎荷包蛋时,发现放入厨柜内的鸡蛋有部分变臭了。小强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建议外婆:“可将鸡蛋浸于石灰水后捞出保存。”这样就不易变坏,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A.拨打119火警电话 |
B.室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用水灭火 |
C.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救援 |
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
A.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 |
B.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对空气会造成污染 |
C.水枪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 |
D.存放纸尿裤等易燃物时不可堆得过密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 B.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
C.只有含有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
最新试题
- 1Mr. King didn"t know _____ yesterday evening. [ ]A. when
- 2奥运会“祥云”火炬燃烧时,火炬中的可燃物为X,其燃烧的主要反应为:5O2 + X3CO2 + 4H2O。下列有关X的说法
- 3复数( ).A.B.C.D.
- 4某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1,其按一定比例画出的三视图如图2,三视图中的长度a对应直观图中2cm.(1)结合两个图形,试指出该
- 5在红光、黄光、绿光、紫光中,最容易产生衍射现象的是______.这些光在真空中具有相同的______.
- 6某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HxROy,且为强酸.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xR,已知 1mol的HxROy 比
- 7________ what the teacher said if you think it is important.
- 8我国提倡多大年龄的人可以无偿献血[ ]A.22~45周岁 B.18~45周岁 C.18~55周岁 D.22
- 9分别用代入法、加减法解方程组2x+3y=16x+4y=13.
- 10若函数的递减区间为,则的取值范围是( )A.B.C.D.
热门考点
- 1He is poor, ________ he is happy.[ ]A. and B. or C. but
- 2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说:“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这里“生命延长”指的是:( )A.对
- 3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如图)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
- 4关于水的离子积常数KW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c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KW和Kc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KW
- 5一玉石收藏者在新疆寻得一块1.82t的“和田玉”后引起关注,经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宝石鉴定中心的鉴定师鉴定,这块“和田玉”原
- 6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
- 7处于三大洋所包围的大洲有:[ ]A.非洲B.欧洲C.南极洲D.南美洲
- 8当人们忙于经典翻拍之时,《亮剑》、《历史的天空》、《士兵突击》等原创作品却得以热播。有人认为,与其频繁向经典作品“借光”
- 9a>0,b>0,4a+b=1,则的最小值为[ ]A.8 B.12 C.16D.20
- 10(10分)伤仲永 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