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此判断蜡烛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填元素符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某同学取一根洁净的铜丝,称量其质量为m1g,将此铜丝加热并冷却后再次称量,其质量为m2g,则m1______m2(填“>”、“<”或“=”),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
(3)在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并使其发生反应,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物质 | X | Y | Z | W | ||||
反应前的质量(g) | 2 | 1 | 16 | 16 | ||||
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 | 17 | m | 6 | 11 | ||||
(1)蜡烛燃烧产物水和二氧化碳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故可推断石蜡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故答案为:C、H;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即m1中没有包含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因此m1<m2; 故答案为:<;m1中没有包含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3)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m=(2+1+16+16)-(17+6+11)=1,故A说法正确; B、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物质质量的变化可知Z、W是反应物,X是生成物,Y可能是催化剂,其反应可表示为Z+W→X,因此此反应是化合反应,故B说法错误; C、由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未知,所以无法判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因此不能得到化学方程式,故C说法错误; D、反应中的Z与W的质量比为(16-6)g:(16-11)=2:1,因此若该反应充分进行,反应后W仍有剩余,故D说法正确. 故选AD. | ||||||||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中国首次登上月球.发射“嫦娥3号”卫星的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04)分解提供.已知高氯酸铵(NH4Cl04)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04═N2↑+Cl2↑+4X+202,则X的化学式为( )
| ||||||||
丁烷是香烟产生的有毒物质,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X+13O2
| ||||||||
气体参与或生成气体的化学反应,实验前后称量,符合如图所示的实验是______ A、盛稀盐酸的敞口烧杯中加入锌 B、镁带在耐高温容器中密封加热 C、铁露放在空气中生锈 D、______. | ||||||||
3Fe+2O2
| ||||||||
不适合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变化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