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来源:福建省期末题
① 洲② 洲③ 洲 ④ 洋⑤ 洋⑥ 洋
极夜现象的是 ,原因是 。
解释这一现象。
B、大规模开发南极矿产
C、在冰雪中掩埋废弃物
D、作为科研与和平利用基地
答案
漂移,古代植物被地层覆盖,形成现代的煤层。
核心考点
举一反三
(1)我国的长城站(62°S,59°W)位于中山站(69°S,76°E)的__________方向。
(2)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全年都有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
B、南极大陆上蕴藏丰富的铁矿资源
C、企鹅和白熊是该大洲上特有的动物
(3)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球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活动已经导致南极环境的变化,大量摊放温室气体使极地地区出
现________________,制冷剂氯氟烃的使用,导致南极地区上空出现________________。保护极地地
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2)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全年都有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
B、南极大陆上蕴藏丰富的铁矿资源
C、企鹅和白熊是该大洲上特有的动物
(3)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球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活动已经导致南极环境的变化,大量摊放温室气体使极地地区出
现________________,制冷剂氯氟烃的使用,导致南极地区上空出现________________。保护极地地
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B.南极地区此时昼长夜短
C.为赶在春节前,向全国人民献份厚礼
D.南极地区正处寒季和极夜时期
(2)填出所在大洲:⑤是 洲 ,⑥是 洲。
(3)我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⑦_____ ____,⑧_____ ___,其中有极昼现象发生的是
。(填名称)
(4)A点在B点的__________方,D点在B点的__________方。
(5)南极洲蕴藏的矿产资源最主要的是 和 。
最新试题
- 1在a、b两个烧杯内分别放等质量且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现有两片质量相等的锌片,将其中一片放入a烧杯内,另一片先煅烧成氧化
- 2同温同压下,x g的甲气体和y g的乙气体占有相同的体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x∶y等于甲与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B.x∶
- 3How long does it you to get there?A.makeB.takeC.nee
- 4【题文】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
- 5选项A-E是下面文章各个段落( 65-68 )的标题,请替下面文章的每个段落找到合适的标题,其中有一个标题是多余的。本节
- 6If you ____ the chat room ten minutes ago, you ____ what we
- 7某人把质量为0.1kg的一块小石头从距地面为5m的高处以60°角斜向上抛出,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10m/s,则人对小石头
- 8水平转盘上放有一块小木块,当转速为60 r/min 时,木块离轴8cm ,并恰好与转盘间无相对滑动;当转速增加到120r
- 9已知函数f(x)=x2(x≤0)2-x(x>0),试解答下列问题:①求f[f(-2)]的值.②求方程f(x)=12x的解
- 10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的下行趋势,已引起国务院高度关注,为扩大内需,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反映出A.国家财政
热门考点
- 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
- 2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C.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溶质质量分
- 3下列有关命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命题“若x2=1,则x=1”的否命题为:“若x2=1,则x≠1”B.“x=6”是“
- 4矩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DE∥AC,CE∥DB,CE、DE交于点E,请问:四边形DOCE是什么四边形?请说明理由
- 5下列关于化学物质和反应类型关系正确的是[ ]A.B.C.D.
- 6用烟煤烧水时,将10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燃烧了1.4kg的烟煤.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 7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写出图中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
- 8下列物质中,既能和盐酸反应,又可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
- 9The music of your teenage years probably will stay with you
- 10班上有同学患水痘时,老师和家长会及时把患者送到医院进行治疗。这主要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A.控制传染源B.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