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 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结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16]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商鞅变法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秦律》也多处讲到连坐法,例如户籍登记有隐匿或不实,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即罚戍边)。《秦律》也把镇压“盗贼”放在首要地位,并对轻罪用重刑。例如盗取一钱到二百二十钱的要“迁之”,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上和六百六十钱以上要分别罚作刑徒,盗牛者要罚作刑徒,盗羊或猪的也有相当的惩处,甚至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的也要“赀徭三旬”(即罚处徭役三十天)。对五人以上的“群盗”则追捕处罚更严。同时《秦律》还有许多对各种逃亡者追捕处罚的规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范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日“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棱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 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非人***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钮,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日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泰者,今转而为汉矣。——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③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
④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B.作者对商鞅变法采取了科学的评价方法
C.作者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作者既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又认为其对社会有破坏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从诸侯割据到统一的需要
C、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变法顺应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头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或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王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
①实现了井田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②满足了秦王称霸天下的野心
③完成了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转变
④推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坠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秦人素来彪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最终获得成功,其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顺应历史潮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②商鞅具有大无畏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形成良好口碑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 ]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取信于民,在公布法令前,商鞅派人在成阳城(当时秦都城,今陕西西安北)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发出告示,谁要是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但是大家都不相信。过了中午,木杆仍然立在那里。商鞅便改为“赏五十金”。终于,有人扛起木杆,径直走到了北门,果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秦国,大家都知道商鞅执法山说一不二。
请回答:
(1)请你根据材料概括出一个历史典故。这一历史典故说明了商鞅变法的什么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是谁支持了商鞅变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评价商鞅变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说明 [ ] 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
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的归为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故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明治政府于1872年正式废除《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把所有权与永佃权分开,规定新兴地主保留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对土地享有永久耕种的权利(永佃权),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根据网上材料综合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比较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内容有何相似点?并分析其影响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梭伦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四: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据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改革的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立条约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材料“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你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 ]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D.“为田开阡陌封疆”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说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说明 [ ] 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
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地归为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一和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评价商鞅变法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列举上述材料中的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材料最能说明商鞅变法 [ ]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增加了秦国争霸实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确立了封建统治秩序“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以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 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
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 A. 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发展
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上述言论出自 [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商鞅携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日:“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 ] 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烧诗书公元前338年,秦惠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故事说明秦国 [ ]
A.变法深得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而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他处。这个故事说明 [ ] A.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 ] A. 秦孝公大力支持
B. 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 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 “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因素是 [ ]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潮流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公元前338年,秦惠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 ] A.变法违背民意
B.法制代替人治
C.变法深入人心
D.变法最终失败《战国策?秦策一》载:“(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材料中“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 ] A.商鞅变法得到秦国各阶层的拥护
B.“商君之法”在秦国已深人民心
C.商鞅变法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最多
D. 商鞅的地位超过了秦王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哭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 (1)商鞅变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姓氏。这些措施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理解,谈谈你对社会风俗变革重要性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阅读理解。 If you do not use your arms of your legs for some
- 2单词拼写(15分)A、根据句意及首字母补全单词。1. We are going to w_____ up the the
- 3阅读理解。 It takes many years for you to grow up. There are t
- 4现有①乙酸乙酯和碳酸钠溶液;②甲醇和乙醇;③溴化钠和溴水三组混合物,分离它们的正确方法依次是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
- 5分解因式x3-xy2的结果是______.
- 6Some warned that the step the US government has taken to cop
- 7用面积方法证明:三角形两边中点连线平行于第三边.
- 8In the last few years thousands of films _____ all over the
- 9---When did you arrive here?---Just ______when you left. A.i
- 10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①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
- 1的三个顶点所对的复数分别为,复数Z满足,则Z的对应点是的( )A.外心B.内心 C.重心 D.垂心
- 2下列物质中,属于酸性氧化物但不溶于水的是( )A.CO2B.SiO2C.SO3D.Fe2O3.
- 3默写课文原句。(10分)小题1: ,松柏有本性。小题2:念天地之悠悠,
- 4解方程:
- 5铁块和装一定质量气体的气球吸收相同的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块内能增加得多B.气体内能增加得多C.两者内能
- 6沈浩是安徽省小岗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小岗村的6年,是小岗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显著的6年,也是他实现人生价
- 7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部分变质,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 8利用发波水槽得到的水面波形如图a、b所示,则( )A.图a、b均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B.图a、b均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 9某溶液仅含Fe2+、Na+、Al3+、Ba2+、SO42-、NO3-、Cl-中的4种离子,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
- 10《吕氏春秋·任地》中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移无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