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建立后,中央的权力机构发生的变化
清朝建立后,中央的权力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清朝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的,其政治制度的变化体现了由落后的部落议事逐渐演化为汉族地区相对先进的封建君主专制,验证了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同化。
答案:①皇太极建国号清后,把八旗旗主议事制改名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增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前者权力凌驾于后者之上。②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参预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形成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③雍正帝时,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政大权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军机处职责特点和影响
军机处职责特点和影响
职责: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特点:勤、密、速。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事速度快,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特点:①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充任。②机构非常简单,办事效率高。③军机大臣只是负责“跪受笔录”,决策大臣集中于皇帝。
影响: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下列内容中属于郑成功祖孙三代开发台湾的是:
①积极发展商品生产 ②军队屯田垦荒 ③由汉族向少数民族传授先进农业技术 ④提倡文教[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康熙帝在清军进入台湾后,设置台湾府。这一举动:
①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有利于巩固东南海防③加快了台湾开发的步伐④清除了荷兰的殖民势力[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据史载:当满洲入主中原时,明将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坚持抗清,并收复台湾;郑经经营台湾大有发展,后参与三藩之乱;郑克塽谴使诸军前请降,台陆统一。对以上四人所为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郑芝龙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降清有勇有谋 ②郑成功维护了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民族英雄
③郑经发展台湾,分裂祖国,有功有过 ④郑克塽毅然回归,顺应历史,有功于史[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第一次是1642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第二次是甲午占争后割让给日本,第三次是1949年蒋介石退踞台湾。
材料一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旧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问关不忍离。——郑成功 材料二 施琅于康熙六年上疏康熙帝,提出“顺则抚之,逆则巢之”的抚剿并用方针。……施琅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在战略上,采取先取台湾门户澎湖,“以扼其喉,拊其背,使台湾不战自溃。……台湾人民象当年迎接郑成功一样,壶浆箪食以迎施琅。” ——《施琅将军传》 1683年施琅作为清政府福建水师提督,率部向台湾进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实现国家统一后,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将台湾纳入祖国版图,驻军守护,设官治理,徐图开发的正确主张,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后人永远不会忘记。去年是清政府统一台湾320周年,也是对这次统一进程做出过基大贡献的施琅诞辰382周年。“施琅与海峡两岸”研讨会在福建举行,来自香港、台湾以及全国各主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福建当地近百位有关清史及施琅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材料三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四 2005年5月1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为了"台独"而认同日本人,不仅扭曲了历史,也否定了台湾人,……既丢了根,又抛了本,所以是根本不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在完成哪一重大活动后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施琅攻台成功的主要原因。此后清政府管理台湾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该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四,回答:丘逢甲《春愁》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下列关于钓鱼岛的相关记载,最能说明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是 [ ]
A.1534年,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琉球,指当时的琉球群岛,今属日本冲绳县)记载,“过平嘉山,过钓鱼岛屿,过黄毛屿,……目不暇接”
B.1556年,郑舜功赴日本考察后所著的《日本-鉴》中记载:“……相去回头(回头,指回头屿)百六十里,钓鱼屿,小东(管辖)小屿也(小东,明朝人对台湾的一种称呼)”
C.1785年日本人林子平在《三国通览图说》附图中,将钓鱼台(即钓鱼岛)等岛屿的着色与中国大陆相同,与琉球不同
D.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大日本全图》中不包括钓鱼岛列岛“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以上两副对联评论的是: [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施琅
D.郑和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主要表现为
①民族联系形式多样,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②边疆管理进一步加强
③边疆开发进一步加快 ④中原和边疆各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2分)从图中可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3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2分)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4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源于历史故事,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
①围魏救赵②秦晋之好③指鹿为马④楚河汉界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14分)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1)材料一中“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一作者对此看法如何?(6分)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4分)
(3)你认为上述政治机构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有何现实意义?(4分)
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哪些是专制决策的结果
①长城 ②大运河 ③十三行 ④票号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用儒家思想束缚官吏 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地方财政由转运使管理 蒙古族与满族是实现中国统一的两个少数民族,其完成统一的相同条件有
①本民族的统一及民族政权的建立 ②军事力量强大
③国内其他政权的纷争或衰落 ④生产方式与文化的先进性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据《元史·张雄飞传》所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立御史台 A.行使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 B.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C.为最高监察机构 D.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根据下图所反映的现象,说明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秦律是统治的保证 C.皇权至高无上 D.统治结构职责分明 “昔宇宙初开之时,止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与其妹上昆仑,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头悉合,其妹来就。”——[唐]李冗《独异志》这种婚姻形态属于( )
A群婚 B族内婚 C对偶婚 D一夫一妻制公元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进行了三次西征,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的蒙古帝国。蒙古人的西征也是农业文明时代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征服活动。下列对蒙古人征服战争评价较为客观的一项是( )
A 蒙古铁骑所到之处破城掠寨,涂炭生灵,充分暴露了游牧民族的野蛮与残忍
B 战争总是残酷的,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常有的事,蒙古人的征服战争也不例外
C 蒙古人征服战争虽给农耕民族带来巨大灾难,但却打通了东西方交通的通道
D 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为了生存他们才不得已而掠夺定居的农耕民族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选项体现世家大族特权的是(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②公室将卑,大夫皆富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④天不变,道亦不变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②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其经济势力的增长③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④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实行变法。 ( )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商朝的灭亡形式确切的说属于( ) A.亡于权臣 B.亡于民族战争 C.亡于属国 D.亡于农民战争 我国历史上完成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 ) A.战争 B.变法 C.争鸣 D.统一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与春秋相比最大不同 ( ) A.为争夺土地与人口 B.促使民族融合加强 C.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 D.具有封建兼并、统一战争性质 在中国历史上,某个时期的士人曾提出:「家、族的重要性应该优先于国家,对家、族的孝应该优先于对国家的忠。」这种看法最可能出现在那一个时期? A.西汉 B.魏晋 C.隋唐 D.宋明
(08全国卷Ⅱ,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10分)军事部门是国家维持内部秩序与外部安全的重要凭借。下列有关中国军事史的叙述,何者适当? A.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描述的是以步兵为主的近距离战斗场面 B.秦国征服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秦国军队是以强大的骑兵为其主力 C.汉、唐帝国以农民作为军人的主要来源,宋代以后则多以募兵、世兵和部族兵为主 D.明太祖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粮。”显示明代与汉唐同样采取发农为兵的办法 根据史书记载,南北朝初期,某族的居地是:“东接中国,西通西域,长数千里,各有酋帅,部落分地,不相统摄。”这地是指那一族? A.匈奴 B.羯 C.羌 D.鲜卑 回族指居住在中国的回教徒所形成的族群,他们出现于唐代,其后人数渐增,居住地区相当分散。但是,回教经典可兰经却直到1930年代方才有汉文全译本,可见回教的宣教方式与佛教很不一样。造成可兰经全译本很晚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什么? A.回族中掌理宗教事务的「阿訇(教士)」都是外国人,不懂汉文,汉人又不懂阿拉伯文 B.回族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汉文典籍始终保持距离,不愿接近,基本上不学习汉人经典 C.回族之中欠缺玄奘、法显之类的宗教学者,无法将深奥的经典译成汉文,供平民阅读 D.回教一直侧重诵读,忽略对经文含义的理解,并且认为可兰经是圣物不宜翻译 西汉主父偃曾建议皇帝说:“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西汉主父偃提出此建议的真实动机是 A.主张推行分封制 B.剥夺诸侯王的直属领土 C.分化削弱诸侯王势力 D.施德于诸侯,收买人心 下列关于两汉时期察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为适应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B.这包括察举、皇帝征召两方面 C.是汉武帝时期鼎盛的重要原因 D.西汉时期就背离了选拔人才的初衷 下列关于察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加强对地方官吏监察和控制 B.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C.是两汉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 D.选举的依据始终是门第族望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文中“豪人”指当时的 A.封爵将领 B.豪强地主 C.僧侣贵族 D.江南巨贾 下列说法中最全面地反映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发展特点的是 A.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 B.青铜器制造业发达 C.交通、城市建设发展迅速 D.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将各省解送之明代以后各书,逐一覆加检阅……务将诞妄字句,删毁净尽”,这段记载反映了 A.明朝时期专制主义的发展 B.清代加强了文化专制统治 C.明清时期重视文化事业进步 D.清朝文人创作态度严谨 杜甫诗 《哀王孙》有这样的诗句:“偶闻天子以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诗中单于指 A.匈奴首领 B.突厥首领 C.蒙古首领 D.回纥首领 “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大漠),独留青冢(墓)向黄昏”。杜甫这句诗的典故出自于 A.昭君出塞 B.甘英出使大秦 C.张骞通西域 D.文成公主入藏 《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战争没有阻断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C.经济交流符合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心愿 D.匈奴对汉朝的物产有较大的需求 司马迁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人民学会了中原的
①丝织技术 ②铸铁技术 ③制漆技术 ④井渠技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张骞通西域促进了当时世界几大文明的交流。这些文明有①地中海文明 ②黄河文明 ③印第安文明 ④古巴比伦文明 ⑤印度文明 A.①②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②④⑤ 历史上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西亚文明、中亚文明、欧洲文明首先汇聚的地区在 A.河西走廊一带 B.西域 C.长城一带 D.黄河流域 据《新唐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这则史料反映的和唐实行和亲的民族是: A.吐蕃族 B.回纥 C.匈奴族 D.乌孙族
- 1Jim, how nice your car is! How long ________ you _________ i
- 2(6分) A、B、C是初中化学常见的液体、气体、固体,气球套在试管口且保证密封性能良好。(1)若A能使紫色石蕊变红,B为
- 3标着“220V,40W”的一盏灯,接在110V的电源上,它的电功率是______W,______h消耗1kW•h.
- 4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或物质中属于导体的是( )A.空气B.蒸馏水C.铅笔芯D.橡胶手套
- 5读我国大陆东部季风区四地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与结束日期示意图,回答29-30题小题1: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纬
- 6若关于x的方程无解,则m的值是_______
- 7在直角坐标平面内,与A、B两点距离等于1的直线至少有3条,则|AB|的取值范围是( ) A.[2,+∞)
- 8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b+a+b+1)(ab+ac+bc+c2)>16abc.
- 92名运动员进行400米赛跑,跑道宽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则相临两条跑道起跑线的差为( )
- 10(12分)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实验中,器材有:a.粗细均匀的金属丝(长度x为1.1m,总电阻约5Ω)
- 1如图所示,将一光滑球体放在挡板和斜面之间,球重力为mg,斜面倾角为θ。试分别求出挡板对小球的支持力F1的大小和斜面对小球
- 2—Wow, the girl won a million dollars. How lucky! —If I _____
- 3设0<m<1,则在实数m,1m,m,3m中,最小的数是( )A.mB.1mC.mD.3m
- 4“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为减小实验误差,盘和砝码的质量应比小车的质量______(选填“小
- 5下列变化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B.渗析法净化氢氧化铁胶体C.鸡蛋白遇浓硝酸显黄色D.直流电通过
- 6多选以下关于热力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热过程是指系统不从外界吸热,也不向外界放热,这个过程不与外界交换能量
- 7关于电流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中有电荷运动就形成电流B.电流是一个矢量,其方向就是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
- 8在等比数列中,,则等于( )A.– 1 B.1 C.– 2 D.2
- 9西亚和北非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 10“……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权威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