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提问时间:2021-03-21
答案
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象.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后世各家注解,往往大有出入;兼之流传既久,乖误日多,更给它的解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往往因个人理解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而前人对此曾作出过不同的理解与评判,但多是简单地批评其为复古与倒退,很少能对其合理性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以往学者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往往简单地以唯心、唯物进行界定,得出“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与当时的历史任务背道而驰的……小国寡民的实质,反映了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的心情”这样的结论.这样的论点无需进行太多的辩驳,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与机械.(高定彝曾对这一点进行了批驳.参见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第424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但是关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却仍需要作较为深入地探讨与分析.
首先,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并不是要复古或倒退,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追求一种淳朴的民风.正如冯振甫所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于‘大顺’.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之世,是风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动干戈.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社会,在社会生产大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战争,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类的贪欲、残忍与欺诈等丑恶面也日益滋长.正如老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而这正是他不想看到的.对于这一点,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曾引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明:“氏族社会长期延续于正式的阶级社会之前,它确乎有为阶级社会所丧失掉的许多人类的优良制度和个体品德.”老子所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制度:没有军队与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虽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良性的设计.
其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正是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的.老子以他的道论为出发点,引申到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国寡民”的理想,其理论浑然成一整体.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主张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认为要尽量减少扰民,来达到天下大安的目的.因为老子相信天下万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预.此外“有为”(如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只会使智巧的人从中造事,这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过多和反复不定的政令只会使人民疲于应付,无法按照其本来的规律生活,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有为”.
再次,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人们各安其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对于这一句,各家的注解有所差别,但结合“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一句及《老子》其它章节进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老子这句话的重点放在这样一层意思上:使人民安于所处,乐于所有,衣食住行,皆能适意,知足常乐,不求变化.因为民风能保持一种淳朴的状态,人们安于现有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就会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没有过多的追求,也就不会有机巧与智谋,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于是“有舟舆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样,社会自然安定,易于治理.
在老子的哲学中,其思考的出发点是整个宇宙.这使他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全局观念,这是老子较其它先秦诸子高明的地方.因此作为他开出的救世良方,“小国寡民”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全局的观念与长远的眼光.虽然它也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原样实现,但当我们今天回过头去对它进行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许多合理性所在.正是因为这些合理性,我们在处理今天的许多社会问题时,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发展到如今,环境、能源、生态等等问题开始凸现,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提上议程,再回思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就会觉得老子这样设计他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实在有他的道理可言,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所在.
有人批评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保守的、复古的,这实际上是过份要求古人了.詹剑峰在《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中曾分析过:中国古人有“变化的观念”,有“发展的观念”,但没有“进步的观念”.进步的观念,在欧洲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才出现的,随着西方哲学的传入才进入中国的,因此老子没有“进步的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他在经过一番哲学的思考之后,得出“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长治久安,是要“为万世开太平”.因此当我们一味地追求社会的快速发展的时候,老子的思想对我们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好的警示.
此外还应注意的一点是,老子所说的“国”与今天国家的意义有着较大的区别,多是指的一种分封的邦国,他所谓的“小国寡民”,主要的是一种地方自治的主张,而这也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趋势,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往往不利于其发展.如美国的联邦制度,其各个州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而今日的欧洲,也正朝着这一趋势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不断地一体化,尤其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个人的独立空间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对老子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给出了一种新的注解.
中国古代几乎没有逻辑思维,老子的思想尤其如此.没有像西方那样严密的分析论证过程,他的哲学思想只是一种对世界的直观体认,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也是在其哲学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对社会的美好设计.但这种直观的认识却往往有着不可低估的合理性,这只能说是哲人的一种大智慧,不可简单地视为古人的空想.
《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象.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后世各家注解,往往大有出入;兼之流传既久,乖误日多,更给它的解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往往因个人理解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而前人对此曾作出过不同的理解与评判,但多是简单地批评其为复古与倒退,很少能对其合理性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以往学者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往往简单地以唯心、唯物进行界定,得出“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与当时的历史任务背道而驰的……小国寡民的实质,反映了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的心情”这样的结论.这样的论点无需进行太多的辩驳,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与机械.(高定彝曾对这一点进行了批驳.参见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第424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但是关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却仍需要作较为深入地探讨与分析.
首先,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并不是要复古或倒退,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追求一种淳朴的民风.正如冯振甫所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于‘大顺’.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之世,是风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动干戈.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社会,在社会生产大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战争,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类的贪欲、残忍与欺诈等丑恶面也日益滋长.正如老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而这正是他不想看到的.对于这一点,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曾引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明:“氏族社会长期延续于正式的阶级社会之前,它确乎有为阶级社会所丧失掉的许多人类的优良制度和个体品德.”老子所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制度:没有军队与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虽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良性的设计.
其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正是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的.老子以他的道论为出发点,引申到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国寡民”的理想,其理论浑然成一整体.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主张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认为要尽量减少扰民,来达到天下大安的目的.因为老子相信天下万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预.此外“有为”(如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只会使智巧的人从中造事,这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过多和反复不定的政令只会使人民疲于应付,无法按照其本来的规律生活,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有为”.
再次,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人们各安其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对于这一句,各家的注解有所差别,但结合“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一句及《老子》其它章节进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老子这句话的重点放在这样一层意思上:使人民安于所处,乐于所有,衣食住行,皆能适意,知足常乐,不求变化.因为民风能保持一种淳朴的状态,人们安于现有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就会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没有过多的追求,也就不会有机巧与智谋,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于是“有舟舆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样,社会自然安定,易于治理.
在老子的哲学中,其思考的出发点是整个宇宙.这使他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全局观念,这是老子较其它先秦诸子高明的地方.因此作为他开出的救世良方,“小国寡民”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全局的观念与长远的眼光.虽然它也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原样实现,但当我们今天回过头去对它进行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许多合理性所在.正是因为这些合理性,我们在处理今天的许多社会问题时,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发展到如今,环境、能源、生态等等问题开始凸现,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提上议程,再回思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就会觉得老子这样设计他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实在有他的道理可言,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所在.
有人批评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保守的、复古的,这实际上是过份要求古人了.詹剑峰在《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中曾分析过:中国古人有“变化的观念”,有“发展的观念”,但没有“进步的观念”.进步的观念,在欧洲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才出现的,随着西方哲学的传入才进入中国的,因此老子没有“进步的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他在经过一番哲学的思考之后,得出“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长治久安,是要“为万世开太平”.因此当我们一味地追求社会的快速发展的时候,老子的思想对我们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好的警示.
此外还应注意的一点是,老子所说的“国”与今天国家的意义有着较大的区别,多是指的一种分封的邦国,他所谓的“小国寡民”,主要的是一种地方自治的主张,而这也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趋势,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往往不利于其发展.如美国的联邦制度,其各个州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而今日的欧洲,也正朝着这一趋势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不断地一体化,尤其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个人的独立空间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对老子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给出了一种新的注解.
中国古代几乎没有逻辑思维,老子的思想尤其如此.没有像西方那样严密的分析论证过程,他的哲学思想只是一种对世界的直观体认,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也是在其哲学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对社会的美好设计.但这种直观的认识却往往有着不可低估的合理性,这只能说是哲人的一种大智慧,不可简单地视为古人的空想.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 1硒酸钠的化学式为( )
- 2关于感悟的作文怎么写?拜托了各位 谢谢
- 3the mystery of the fortune 这本书是写什么的? 加倍悬赏!
- 4小芳和4个同学一起折千纸鹤,4天折了120只.平均每个人每天折了多少只?
- 5甲乙两地相距32千米,某人骑车往返.去时的速度比返回时每小时多4千米,时间少用40分钟.求去时和回时速度
- 6两个因数的乘积中有5位小数(积的末尾没有0),这两个因数是怎么样的数?
- 7英国政治制度显著特点为什么是责任内阁制不是君主立宪制
- 8已知:-2=x(x-1)-(x的平方-y),①求x-y的值 ②若(x-1)(y+3)<xy,求x的取值范围.
- 9粮店有一个盛面粉的长方体木箱,从里面量长1.8m,宽0.8m,深1.25m.箱内倒进一些面粉后,面粉离箱口还差
- 10用1—6这六个数可写出多少个含有小数的乘法算式?
热门考点
- 1“如果速度不变,物体就作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话对吗?
- 2英汉互译里那个vi啥意思我之知道v是动词
- 3为什么物体表面辐射率越大,其吸收或释放热量就越容易?
- 4三角函数定义域y=log2(cos平方x-cosx) 2为底数 怎么求?
- 5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我
- 6it is unwise ______down his request to be admitted into the culb
- 7有关运动的作文,120词左右
- 8一只蜗牛在一口井底,井深15米.蜗牛白天上爬3米,晚上下滑2米,这只蜗牛要多少天爬出这口井?
- 9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 10已知2tana×sina=3,-π/2<a<0,则cos(a-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