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如何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提问时间:2021-03-19
答案
实践的认识论和历史观意义,已为众人所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见解也为众多的学者所认同.然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则仍未引起我们的重视.实际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命题本身就蕴含着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上.
一、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而实践则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所谓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活动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主观世界不仅起于主体的心意以内,而且表现为主体的心意状态.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客观世界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而非意识、观念的存在或集合体.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活动之外,具有直接现实性,并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外部自然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其自身,人的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生产方式.主观世界则是以人脑为物质(生理)基础,以意识诸要素及其运动为机理.主观世界存在于人脑之内,其广延性、伸张性,即意识、思维空间体现在意识、思维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观世界就是主体精神活动所具有的智慧、思维能力大小强弱的幅度、界限,它所能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思维容量域.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但从内容上看,二者又具有同构性.所谓同构,是指具有彼此对应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方式.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同构性是由主观世界本身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造成的.主观世界并不是离开客观世界而独立自存的实体,也不是一个超然于客观世界而绝对孤立自存的世界,相反,它从属于客观世界.当然,起于心意之内的“由己性”是主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是这种“由己性”使人们可以在心意之内随意组合、建构客体,从而使主观世界既可能表现、肯定客观世界,又可能偏离、超越客观世界,但从内容上看,这种表现、肯定或偏离、超越都源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在观念的形式中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内容,在概念中凝结着对客观世界本质的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主观世界实质上是被人的头脑所反映并转换为观念形式的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源于客观世界,因此,二者必然具有同构性.
问题在于,主观世界并不是客观世界自动分化的结果,也不是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结果,更不是由各种“先天范畴”构成的思维之网.主观世界通过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就其发生而言,实践是主观世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世界发生了分化,物质世界被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转化、内化为主观世界.换言之,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不仅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客观世界的内容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内容是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入的过程.对于每一时代的特定的主体来说,并不是客观世界的所有内容都能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内容,只有纳入到人的实践以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那部分客观世界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的内容,或者说,只有被纳入到人的实践以及认识活动的那部分客观世界为主体所接受和认识,并沉积、内化为意识的容量框架、纵横幅度和界限的时候,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从根本上制约着世界的二重化运动.
实践又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转换器.不仅客观世界只有以实践以及认识活动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而且主观世界,尤其是其中的理想存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换为现实的存在,成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断地更新着客观世界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82页)实践本身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同上书,第183页)正因为如此,实践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换的基础和途径.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有“目的的活动不是指向自己……而且为了通过消灭外部世界的规定的(方面、特征、现象)来获得具有外部现实形式的实在性”(同上书,第183页).换言之,人在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接受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要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去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存状况,使之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要求的新的状态,即成为属人世界.因此,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即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二、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就已存在的自然界,这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其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人类世界则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并不是在自在世界之外创造人类世界,而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建造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的.人的实践可以改变天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乃至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但它不可能消除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人类世界不同于自在世界.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对象化.当然,人类世界不可能脱离自在世界,它以自在世界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人类世界毕竟不同于自在世界,它并不是自在世界自动延伸的产物.从根本上说,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统一的物质世界本无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之分,只是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之后,“自然之网”才出现缺口并一分为二,即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与它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实践就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作为改造自然的、有目的的活动,物质实践不仅使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到自然界的因果链条当中,使自然界的因果链条按同样客观的“人类本性”运动.物质实践虽然不能使自然物的本性和规律发生变化,但却能把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物质对象上去,按人的方式来规范物质转换活动的方向和过程,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正因为如此,在物质实践中,人是以物的方式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得到的却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从天然自然中分化出人化自然.“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换言之,“自然的人化”强调的不是自然界的变化,而是自然界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属人的性质,不断地被改造成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现.所以,马克思认为,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
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物质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又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实践本身就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没有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和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对自然的占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4页).这就是说,自然的“人化”是在社会之中而不是在社会之外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5页).
可见,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内在联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建造了属人的世界,从而又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在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页).具体地说,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人的实践活动把天然自然同化于人自身,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又把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于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现在科学成果表明,自然史上的最高“会聚”发生在自然史向人类史的转化,此时较低层次的自然系统成为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而社会、文化系统又对自然系统施加着“约束”.
天然自然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中延续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或者说,仍然要加入到由自然规律支配的自在世界的运动过程中.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在世界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甚至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这就可能产生对人并非有利的负面效应,如生态失衡.正因如此,恩格斯提出了自然界“对人的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
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对人来说,世界既是本原性的存在,又是对象性的存在.所以,马克思认为,不仅要从客体方面,而且要从主体方面,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实践分化与统一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页)的过程,是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即创造世界的过程.实践的确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三、实践:人类世界的本体
本体的原义是指“作为存在的存在”,实际上是指事物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基础和根据.人类世界当然不能归结为人的意识,但同样不能还原为天然自然.人类意识、人类社会以至整个世界对天然自然具有不可还原性.人的实践才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与基础,在人类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即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天地立心”,在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重建世界.换言之,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
人类世界在内容上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但是,人类世界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人类世界的自然不是脱离人的自然,而是被人们加工过的自然:人不仅改造自然存在,而且通过实践使自身也进入到自然存在当中,并赋予自然存在以新的尺度.一切对自然的加工、改造都是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的.作为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是被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被社会中介过的自然.在人类世界中,自然对人的关系如何,人对自然的作用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和范围等,都受到社会形态的制约.要把人类世界中的自然从实践的社会形式中分离出去是不可能的.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不仅保持着天然的物质本性,而且被打上了人的烙印;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人类世界中,如同自然被社会所中介一样,反过来,社会也被自然所中介.人类社会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历史也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在人类世界中,作为客体的自然,其本身的规律不可能被完全消溶到对它进行占有的社会过程中;自然不是外存于社会,而是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出现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的需要只有通过自然过程的中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社会发展既不是纯自然的过程,也不是脱离自然的超自然的过程,而是与自然运动“相似”的过程.把自然以及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社会(历史)中排除出去,也就等于把社会(历史)建立在虚无之上.
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人们“对象化的活动”的产物.实践是自然的社会中介和社会的自然中介,也是二者互为中介的基础.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或表现的.人类世界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
人类世界是实践中的存在,而实践本身就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世界因此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生成、不断形成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马克思早就批判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直观性:“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49页).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在现代,人类实践活动已经涉及到广袤的宇宙、辽阔的海洋,深入到地球深处以及生物的分子结构等等.正如现代著名科学家赫伯特·A·西蒙所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第8页).现代实践以及现时代的“人为的世界”更加凸现出实践对人类世界的本体意义.换言之,实践对人类世界的本体意不仅体现在人类世界的形成上,而且体现在人类世界的发展中.
人类世界对人的生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性,所以,马克思又把人类世界称为“感性世界”、“现有世界”、“现实世界”.人类世界的现实性包含着客观性,而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又进一步确证着人类世界的客观性,并使人类世界及其与自在世界的关系呈现出历史性.客观性、现实性、历史性、实践性构成了人类世界的总体特征,其中,实践性是根本特征.人类世界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实践是构成人类世界的真正的本体.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页).
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并不是否定自然界对人类世界的先天性.同一切唯物主义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确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是,天然自然只是人类世界的自然前提,而不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人类世界不是建立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物质实践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个基础上,天然自然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人化自然,成为人类世界内在要素对人类世界发生作用;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基本内容,人类世界所发生的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并且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实践构成了人类世界的本体以及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现实关系的中介和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实践来反观人类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建构了一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了“物质的自然”与“精神的历史”对立的神话.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
一、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而实践则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所谓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活动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主观世界不仅起于主体的心意以内,而且表现为主体的心意状态.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客观世界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而非意识、观念的存在或集合体.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活动之外,具有直接现实性,并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外部自然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其自身,人的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生产方式.主观世界则是以人脑为物质(生理)基础,以意识诸要素及其运动为机理.主观世界存在于人脑之内,其广延性、伸张性,即意识、思维空间体现在意识、思维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观世界就是主体精神活动所具有的智慧、思维能力大小强弱的幅度、界限,它所能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思维容量域.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但从内容上看,二者又具有同构性.所谓同构,是指具有彼此对应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方式.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同构性是由主观世界本身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造成的.主观世界并不是离开客观世界而独立自存的实体,也不是一个超然于客观世界而绝对孤立自存的世界,相反,它从属于客观世界.当然,起于心意之内的“由己性”是主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是这种“由己性”使人们可以在心意之内随意组合、建构客体,从而使主观世界既可能表现、肯定客观世界,又可能偏离、超越客观世界,但从内容上看,这种表现、肯定或偏离、超越都源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在观念的形式中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内容,在概念中凝结着对客观世界本质的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主观世界实质上是被人的头脑所反映并转换为观念形式的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源于客观世界,因此,二者必然具有同构性.
问题在于,主观世界并不是客观世界自动分化的结果,也不是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结果,更不是由各种“先天范畴”构成的思维之网.主观世界通过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就其发生而言,实践是主观世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世界发生了分化,物质世界被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转化、内化为主观世界.换言之,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不仅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客观世界的内容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内容是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入的过程.对于每一时代的特定的主体来说,并不是客观世界的所有内容都能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内容,只有纳入到人的实践以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那部分客观世界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的内容,或者说,只有被纳入到人的实践以及认识活动的那部分客观世界为主体所接受和认识,并沉积、内化为意识的容量框架、纵横幅度和界限的时候,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从根本上制约着世界的二重化运动.
实践又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转换器.不仅客观世界只有以实践以及认识活动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而且主观世界,尤其是其中的理想存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换为现实的存在,成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断地更新着客观世界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82页)实践本身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同上书,第183页)正因为如此,实践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换的基础和途径.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有“目的的活动不是指向自己……而且为了通过消灭外部世界的规定的(方面、特征、现象)来获得具有外部现实形式的实在性”(同上书,第183页).换言之,人在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接受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要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去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存状况,使之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要求的新的状态,即成为属人世界.因此,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即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二、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就已存在的自然界,这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其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人类世界则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并不是在自在世界之外创造人类世界,而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建造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的.人的实践可以改变天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乃至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但它不可能消除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人类世界不同于自在世界.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对象化.当然,人类世界不可能脱离自在世界,它以自在世界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人类世界毕竟不同于自在世界,它并不是自在世界自动延伸的产物.从根本上说,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统一的物质世界本无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之分,只是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之后,“自然之网”才出现缺口并一分为二,即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与它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实践就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作为改造自然的、有目的的活动,物质实践不仅使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到自然界的因果链条当中,使自然界的因果链条按同样客观的“人类本性”运动.物质实践虽然不能使自然物的本性和规律发生变化,但却能把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物质对象上去,按人的方式来规范物质转换活动的方向和过程,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正因为如此,在物质实践中,人是以物的方式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得到的却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从天然自然中分化出人化自然.“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换言之,“自然的人化”强调的不是自然界的变化,而是自然界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属人的性质,不断地被改造成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现.所以,马克思认为,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
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物质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又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实践本身就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没有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和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对自然的占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4页).这就是说,自然的“人化”是在社会之中而不是在社会之外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5页).
可见,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内在联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建造了属人的世界,从而又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在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页).具体地说,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人的实践活动把天然自然同化于人自身,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又把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于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现在科学成果表明,自然史上的最高“会聚”发生在自然史向人类史的转化,此时较低层次的自然系统成为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而社会、文化系统又对自然系统施加着“约束”.
天然自然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中延续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或者说,仍然要加入到由自然规律支配的自在世界的运动过程中.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在世界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甚至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这就可能产生对人并非有利的负面效应,如生态失衡.正因如此,恩格斯提出了自然界“对人的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
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对人来说,世界既是本原性的存在,又是对象性的存在.所以,马克思认为,不仅要从客体方面,而且要从主体方面,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实践分化与统一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页)的过程,是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即创造世界的过程.实践的确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三、实践:人类世界的本体
本体的原义是指“作为存在的存在”,实际上是指事物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基础和根据.人类世界当然不能归结为人的意识,但同样不能还原为天然自然.人类意识、人类社会以至整个世界对天然自然具有不可还原性.人的实践才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与基础,在人类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即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天地立心”,在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重建世界.换言之,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
人类世界在内容上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但是,人类世界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人类世界的自然不是脱离人的自然,而是被人们加工过的自然:人不仅改造自然存在,而且通过实践使自身也进入到自然存在当中,并赋予自然存在以新的尺度.一切对自然的加工、改造都是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的.作为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是被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被社会中介过的自然.在人类世界中,自然对人的关系如何,人对自然的作用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和范围等,都受到社会形态的制约.要把人类世界中的自然从实践的社会形式中分离出去是不可能的.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不仅保持着天然的物质本性,而且被打上了人的烙印;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人类世界中,如同自然被社会所中介一样,反过来,社会也被自然所中介.人类社会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历史也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在人类世界中,作为客体的自然,其本身的规律不可能被完全消溶到对它进行占有的社会过程中;自然不是外存于社会,而是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出现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的需要只有通过自然过程的中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社会发展既不是纯自然的过程,也不是脱离自然的超自然的过程,而是与自然运动“相似”的过程.把自然以及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社会(历史)中排除出去,也就等于把社会(历史)建立在虚无之上.
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人们“对象化的活动”的产物.实践是自然的社会中介和社会的自然中介,也是二者互为中介的基础.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或表现的.人类世界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
人类世界是实践中的存在,而实践本身就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世界因此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生成、不断形成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马克思早就批判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直观性:“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49页).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在现代,人类实践活动已经涉及到广袤的宇宙、辽阔的海洋,深入到地球深处以及生物的分子结构等等.正如现代著名科学家赫伯特·A·西蒙所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第8页).现代实践以及现时代的“人为的世界”更加凸现出实践对人类世界的本体意义.换言之,实践对人类世界的本体意不仅体现在人类世界的形成上,而且体现在人类世界的发展中.
人类世界对人的生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性,所以,马克思又把人类世界称为“感性世界”、“现有世界”、“现实世界”.人类世界的现实性包含着客观性,而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又进一步确证着人类世界的客观性,并使人类世界及其与自在世界的关系呈现出历史性.客观性、现实性、历史性、实践性构成了人类世界的总体特征,其中,实践性是根本特征.人类世界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实践是构成人类世界的真正的本体.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页).
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并不是否定自然界对人类世界的先天性.同一切唯物主义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确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是,天然自然只是人类世界的自然前提,而不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人类世界不是建立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物质实践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个基础上,天然自然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人化自然,成为人类世界内在要素对人类世界发生作用;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基本内容,人类世界所发生的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并且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实践构成了人类世界的本体以及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现实关系的中介和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实践来反观人类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建构了一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了“物质的自然”与“精神的历史”对立的神话.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 1学校有一长方形草坪,长和宽分别为10米和6米,现要在中间修两条互相垂直的1米宽的小路,则余下的草坪面积是多少?
- 2小丽的爸爸打算把8000元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 3幼儿园有红皮球和绿皮球各180个的绿皮球的个数是红皮球的四分之一和红皮球和绿皮球各有多少个.
- 4水电解是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为什么试管内仍有水的剩余?
- 51mol二氧化碳中含几mol电子
- 6talk,my,with,Damon,friend,Chinese,to,others,me,in,advised连词成句
- 7英语作文my summer holiday
- 8唯一的听众中的
- 924x( )—()x15=l8
- 10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生成的能量哪个更多?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