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苏轼少年游解释...
题目
苏轼少年游解释

提问时间:2021-03-19

答案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
  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乞补外郡,被朝廷派往杭州作通判.这对被党争的政治漩涡搅得昏头转向的苏轼来说,无异于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杭州的湖光山色,市民与同僚对他的尊敬,僧人与歌妓对他的崇拜,都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续娶的年轻的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儿女也使他感到惬意和温暖.杭州真的成了他的人间天堂,每一次因公而暂时离开杭州都使他依依不舍.熙宁六年冬天,他又被两浙转运使派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这是他离开杭州最长的一次,眷恋之情自然更为深切,沿途曾写了不少诗词表此衷曲.此词就是其中之一,作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这首词有点特别.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十一对此词作了说明:“甲寅(熙宁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苏轼)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镇名,在杭州东北),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这就是说,此词是作者有感于行役之苦而怀恋杭州及其家小而作,可是他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他的思归之情.
  上片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
  下片著意刻画本想对酒邀月以慰寂寥,不意反惹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纱窗,扑入襟怀.更恼人的是邀来的月亮偏只怜爱双栖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而置自已于不顾.这就不能不使她由羡慕双燕、嫉妒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这个思妇的所思所念,是身为征人的作者所设想的,作者的恋家思归之情难道还不昭然吗?
  此词艺术上的成功集中在两处:一是利用雪与杨花形状相似,却代表著两种不同节后的特点,互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极冷到极暖,历时长久;二可以构成洁白迷蒙的景象,象征著纯真而纷乱的情思.也就是说,雪与杨花互喻,既有表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构思新巧别致.从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就更是一种绮思妙想了,其表现力远胜于一大段思妇的内心独白.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