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考察报告怎么写
提问时间:2021-02-09
答案
考察报告
一、考察报告的概念及作用
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到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重要领导人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的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至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那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考察,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重要领导人亲自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考察结果来协助他们制定有关政策.这样,考察活动就日趋社会化,群众化.在以信息为基础,讲究决策科学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时期,考察报告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与作用了.
科研人员要为某项科研任务获取科学数据,也需要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对事物的内部的活动规律进行考察,对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否则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我国社会科学的考察工作有良好的传统,但对自然科学的考察,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的需要,才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综合考察范围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特别是对许多边远地区,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以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为例,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完成其中规定的有关国家边远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考察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各项综合考察,先后组成十个大型综合考察队,每年有上千人同时考察.这一时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国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地区开发方案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依据;促进了资源研究和考察事业的发展.在综合考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还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有的考察队还系统地编写了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科学考察报告,成为学科专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任务的增加,科学考察活动,尤其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考察活动,为振兴中华肩负着光荣任务.它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各类学科的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考察报告的分类及特点
考察报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以报告的对象为依据,可分为地质地貌考察报告,古生物考察报告,考古考察报告,卫生防疫考察报告,生产力发展考察报告等等,每门学科都可以成为考察对象,写出考察报告.
以写作特点为基准,可分为概貌介绍型考察,考证型专察,论证型考察,学术型考察等.
人们习惯上常把单门学科的考察报告称为考题性考察,把二门以上学科联合考察写成的报告称为综合性考察.报刊上常见的是专题性考察报告和综合性考察报告.
我们这里着重从写作特点的角度分类,讨论各类不同考察报告的特点及其写作.
1.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
这类考察报告常用于自然资源与社会文化的综合考察.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将被考察地区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出来.它的作用是,让人们对该地区的概貌有清楚的了解,同时也为上级领导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具有普查性、综合性.考察对象广泛.考察地区的面积、地形、气候、河湖、工农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都是考察对象,有必要时还需要考察该地区的民俗人情.
比如像杨勤业写的《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①就是一篇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这篇考察报告考察了“位于横断山脉西侧高黎贡山主脊线以西,隶属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冶州沪水县”的片马的各种情况.如地理地形特点,“片马,包括上片马和下片马等自然村,海拔都在两千米以下”,“是脑昌卡河源头的一个山间小盆地”.人口、农业耕种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是:“历史上早在明朝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属六库登格土司所管辖”,现在“总人口只有500多,耕地也只有千多亩,这里至今仍然广种薄收,虽然也进行最低限度的松土耕作,可是没有施肥的习惯.玉米、水稻一年一熟,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维持在三百斤以下的低水平,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片马的气候特点:“片马年降水量估计在1400毫米左右.每年雨季从六月开始至十月结束,长达五个月之久,其中七月最多,估计占全年的一半左右.所以,尽管片马海拔较低,气温并不比东坡地沪水高”,“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5℃,晚上睡觉还离不开棉被.”片马的森林资源情况:“片马的沟从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山坡上的常绿阔叶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一部分成为云南松林”,“进入林子,藤蔓缭绕,草类茂密.到处是几人合抱的人树”,“乔木的上层树冠就可以分五六层之多,组成极复杂,在250平方米的样方内,竟有22种高大的乔木,占优势的科属是壳属以及樟科的一些种属.上层乔木冠幅直径3.5米,茂密的枝叶使林下不见阳光,湿生草木特别发育,盖度可达90%以上”.“片马经济林非常丰富.只要在老乡古老的木屋周围走一圈,就会看到家家用茶树作篱笆,户户用桃李和苹果作遮阴,用核桃和梨树作围墙.”片马地区居民的特点是:“片马居民以景颇族和僳僳族为主.他们热情好客”,对于“远方来客,更是招待殷勤、周到.”
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的考察对象众多,考察面广泛.上面举出的这篇考察报告,把片马地区的各种优势及其不足之处,考察得清清楚楚,从而为提高该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开发该地区的水利、经济、林木资源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这类考察报告的第二个特点是“记游性”.所谓“记游性”是指游记的一些特点.具体说,首先是指介绍概况要有鲜明的真实性.如介绍地质地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山川古迹,物产资源、建筑特征、民俗风情等,必须有鲜明的真实性,绝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夸大.考察报告以其真实性,使读者对该地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次,是指有优美的形象性.概貌介绍的记叙状貌时既可以用说明、记述的方法,也可以用描写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将概貌考察写得清晰明了,又优美形象,从而使读者在得到知识的同时获得美感.《片马行》有些山川景物的描写就非常生动形象:“藤曼缭绕,草类茂密,到处是几人合抱的人树,树身上披满了绿苔,树干悬挂着绿纱般的松萝,藤蔓从一棵树绕到另一棵树,从上层乔木绕到下层灌木,好象一条条巨蟒来往穿织.”这种描写能激发读者的美好想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记游性”的一另一个特点是指清晰的踪迹.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往往是以作者的考察足迹来组成全文的结构,层次井然有序.
这种类型的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更接近散文文体,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应用文体.诸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等都是接近散文体的考察报告.有些到国外访问考察的同志写成的考察报告,如李国山等人写的《考察归来——少数民族畜牧业考察团记问新西兰》,又如陈有为、安建国写的《青山翠竹行思——康塞普西翁林区考察记》,则更明显地具有“游记”的一些特点,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游记.事实上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只具有“记游性”,但并不是游记.它们的最大区别是写作宗旨不同.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是为有关决策部门开发各种资源,制定有关发展计划提供科学资料与依据,实用性极强,而游记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作者对游览地各类情况的特点的记叙,来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怀,折射时代的特征.抒情性浓郁.
2.考证型庞公、韩纲写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与改革展望》①,姚诚等人写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前提性考察》②都属于这类考察报告.
三、考察报告的写作
1.实地考察是基础专业知识是指导
考察与调查的关系极为密切,考察离不开调查,调查也离不开考察.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考察侧重在观察、考核基础上的研究,调查侧重在采访、了解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考察工作者必须亲自对考察对象进行实地的细致深刻的甚至是长期的观察,进而搜集考察对象的标本、资料、数据以供自己研究,必要时也可通过采访了解有关情况,以促进考察活动的开展.而调查工作者往往在接受任务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第一对象已消失,即事件、问题等已成往事,他们必须向目睹、或亲自参预某事、某问题、某工作的第二对象进行采访了解,收集有关资料、数据供自己研究,必须时也可以“蹲点调查”.“蹲点调查”,实质上就是考察.
简括地说,考察报告是在作者亲自参加实地观察考核的基础上完成的,而调查报告是在作者进行采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完成的.文章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题,而不以“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为题.理由就在于此.
实地考察,是考察报告写作的重要基础.
考察重亲自观察,目的就是要抓观察对象的特征,但没有专业知识作指导,观察就是两眼一抹黑了.结果一无所获,或者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一个没有地质地貌知识的人站在西藏打加拉山坡上,看到一个高于一个的平台会无动于衷,但对搞地质地貌的考察队员来说,他们面对这种地貌马上就能判断:“所有这些平台的存在,都表明高原在上升过程中是间歇性的,运动时快时慢,交替更进,每个平台代表着或长或短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见《地理知识》 1984年第6期)对一个没有林业知识的人来说,面对卡马沟谷里茂密整齐的林子只能发出“真美呀”的感叹,却说不出各类树木的名称,更不懂它们的价值,但对有专业知识的考察队员来说,他就能马上发现:“在250平方米的样方内,竟有22种高大的乔木,占优势的科属是壳斗科的栲属、石株属、青冈属,槭科的槭属……”(《片马行》)(见《地理知识》1983年第1期.可见,有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作指导,考察队员才能耳聪目明,迅速捕获到考察对象的种种特征,发现考察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报告是专家们的写作.像综合考察就必须由各门科学的专家们联合组成考察团,容不得“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综合考察任务,最终完成考察报告的写作.
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既是考察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写出有分量的考察报告的必备条件.
2.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
考察报告的写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模式,但需要遵循它的基本格局.
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样式,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常常采用散文体或日记体的结构样式.《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瀚海腹地考察记》、①《青山翠林行思——康塞普西翁林区考察记》等都采用散文体的结构样式.《内蒙古野外考察札记》②采用的日记体结构样式.
考证型考察报告采用的是“正宗”的应用体结构样式,既“三段式”:开头、正文、结尾.
论证型考察报告则采用应用体与议论体相结合的结构样式.即报告的“前言”部分是应用体样式,扼要交代基本情况,而正文部分又是议论体样式,或并列式、或递进式、或分总、或总分等.
学术型考察报告,由于注重规律性的探讨,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所以结构样式也复杂些,或结论→本论,或本论→结论,或绪论→本论→结论等等.
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有不同的结构样式,就上述所言,也不是某种类型的考察报告一定要采用某种模式的结构样式.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结构布局,从整体上看,就很难将它套在上述哪种样式中,它别具一格,自成一体.
考察报告的结构样式应与考察报告的宗旨相谐调,同时要考虑读者的思维习惯,即要依循它自身的一些规律.
第二,前言要明确交代考察主体,考察地点、时间、对象、任务等.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前言:“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这段“前言”将考察主体、地点、时间、对象,以及要达到的目的都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了,让读者阅读后一目了然.
第三,正文部分要将考察经过,考察得来的事实、数据和考察结果叙写清楚.论证型考察报告与学术型考察报告在这部分则要加强论证分析,阐明正确的观点或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
考察报告的结尾很灵活,既可以单独有结尾段,又可以将正文部分的结尾作全文的结尾.
考察报告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也很灵活.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由于偏向于某种文体,因此,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也往往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叙述说明,语言简洁准确;有的既可以叙述,也可以描写,语言简洁而又生动形象;有的则偏重于议论,语言要清晰准确.表达方式的选择及语言的运用,如同结构样式的选择一样,都要注意与考察报告的写作宗旨相谐调.
四、考察报告阅读提示
考察报告同调查一样,实用性很强,因此,适合采用记忆阅读法.通过记忆阅读,吸收其中于自己有用的信息,以推动自己工作的开展.由于考察报告各类型之间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因而除采用记忆阅读方法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写作特点,采用其它不同的阅读方法.
像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由于它具有很鲜明的散文体特点,表现出许多优美质朴的自然美,因此读者还应该采用赏析式阅读法来阅读,充分享受报告奉献给读者的散文美.
考证型考察报告、学术型考察报告的专业性、针对性很强,因此,在采用记忆阅读方法的同时,还应采用评判式阅读方法.如果读者的目的就是评判它们的价值,那幺评判式阅读则应该是主要的阅读方法.
论证型考察报告,因为旨在对错误的结论或言论予以驳斥,给人们以正确的引导,作者在论证时往往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这类报告应采用“多侧面”阅读法.“多侧面”阅读法也被称为“八面受敌”读书法.
“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法.苏轼说:“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①
毛泽东曾对这种力法表示赞许,并将其推广到研究中国社会这一部活的巨著之中去.他说:“古人说‘文章之道,有开有合’,这个说法是对的,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八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①
“八面受敌”(或曰“多侧面”)阅读法的特点是: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篇报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阅读,“各个击破”,从而达到读懂弄通全文的目的.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有利思考研究问题,增加知识,提高认识.
论证型考察报告正文部分,议论文体的特色非常突出,作者从不同角度去批驳错误论点,论证自己观点,因此,采用“八面受敌”(“多侧面”)阅读法最为适宜.
当然阅读任何文章,总不可能只单纯地采用一种方法,正确的读书法,往往是以一种或两种阅读方法为主,兼用别的阅读方法.
一、考察报告的概念及作用
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到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重要领导人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的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至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那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考察,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重要领导人亲自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考察结果来协助他们制定有关政策.这样,考察活动就日趋社会化,群众化.在以信息为基础,讲究决策科学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时期,考察报告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与作用了.
科研人员要为某项科研任务获取科学数据,也需要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对事物的内部的活动规律进行考察,对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否则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我国社会科学的考察工作有良好的传统,但对自然科学的考察,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的需要,才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综合考察范围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特别是对许多边远地区,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以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为例,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完成其中规定的有关国家边远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考察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各项综合考察,先后组成十个大型综合考察队,每年有上千人同时考察.这一时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国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地区开发方案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依据;促进了资源研究和考察事业的发展.在综合考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还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有的考察队还系统地编写了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科学考察报告,成为学科专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任务的增加,科学考察活动,尤其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考察活动,为振兴中华肩负着光荣任务.它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各类学科的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考察报告的分类及特点
考察报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以报告的对象为依据,可分为地质地貌考察报告,古生物考察报告,考古考察报告,卫生防疫考察报告,生产力发展考察报告等等,每门学科都可以成为考察对象,写出考察报告.
以写作特点为基准,可分为概貌介绍型考察,考证型专察,论证型考察,学术型考察等.
人们习惯上常把单门学科的考察报告称为考题性考察,把二门以上学科联合考察写成的报告称为综合性考察.报刊上常见的是专题性考察报告和综合性考察报告.
我们这里着重从写作特点的角度分类,讨论各类不同考察报告的特点及其写作.
1.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
这类考察报告常用于自然资源与社会文化的综合考察.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将被考察地区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出来.它的作用是,让人们对该地区的概貌有清楚的了解,同时也为上级领导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具有普查性、综合性.考察对象广泛.考察地区的面积、地形、气候、河湖、工农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都是考察对象,有必要时还需要考察该地区的民俗人情.
比如像杨勤业写的《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①就是一篇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这篇考察报告考察了“位于横断山脉西侧高黎贡山主脊线以西,隶属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冶州沪水县”的片马的各种情况.如地理地形特点,“片马,包括上片马和下片马等自然村,海拔都在两千米以下”,“是脑昌卡河源头的一个山间小盆地”.人口、农业耕种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是:“历史上早在明朝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属六库登格土司所管辖”,现在“总人口只有500多,耕地也只有千多亩,这里至今仍然广种薄收,虽然也进行最低限度的松土耕作,可是没有施肥的习惯.玉米、水稻一年一熟,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维持在三百斤以下的低水平,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片马的气候特点:“片马年降水量估计在1400毫米左右.每年雨季从六月开始至十月结束,长达五个月之久,其中七月最多,估计占全年的一半左右.所以,尽管片马海拔较低,气温并不比东坡地沪水高”,“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5℃,晚上睡觉还离不开棉被.”片马的森林资源情况:“片马的沟从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山坡上的常绿阔叶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一部分成为云南松林”,“进入林子,藤蔓缭绕,草类茂密.到处是几人合抱的人树”,“乔木的上层树冠就可以分五六层之多,组成极复杂,在250平方米的样方内,竟有22种高大的乔木,占优势的科属是壳属以及樟科的一些种属.上层乔木冠幅直径3.5米,茂密的枝叶使林下不见阳光,湿生草木特别发育,盖度可达90%以上”.“片马经济林非常丰富.只要在老乡古老的木屋周围走一圈,就会看到家家用茶树作篱笆,户户用桃李和苹果作遮阴,用核桃和梨树作围墙.”片马地区居民的特点是:“片马居民以景颇族和僳僳族为主.他们热情好客”,对于“远方来客,更是招待殷勤、周到.”
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的考察对象众多,考察面广泛.上面举出的这篇考察报告,把片马地区的各种优势及其不足之处,考察得清清楚楚,从而为提高该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开发该地区的水利、经济、林木资源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这类考察报告的第二个特点是“记游性”.所谓“记游性”是指游记的一些特点.具体说,首先是指介绍概况要有鲜明的真实性.如介绍地质地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山川古迹,物产资源、建筑特征、民俗风情等,必须有鲜明的真实性,绝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夸大.考察报告以其真实性,使读者对该地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次,是指有优美的形象性.概貌介绍的记叙状貌时既可以用说明、记述的方法,也可以用描写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将概貌考察写得清晰明了,又优美形象,从而使读者在得到知识的同时获得美感.《片马行》有些山川景物的描写就非常生动形象:“藤曼缭绕,草类茂密,到处是几人合抱的人树,树身上披满了绿苔,树干悬挂着绿纱般的松萝,藤蔓从一棵树绕到另一棵树,从上层乔木绕到下层灌木,好象一条条巨蟒来往穿织.”这种描写能激发读者的美好想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记游性”的一另一个特点是指清晰的踪迹.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往往是以作者的考察足迹来组成全文的结构,层次井然有序.
这种类型的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更接近散文文体,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应用文体.诸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等都是接近散文体的考察报告.有些到国外访问考察的同志写成的考察报告,如李国山等人写的《考察归来——少数民族畜牧业考察团记问新西兰》,又如陈有为、安建国写的《青山翠竹行思——康塞普西翁林区考察记》,则更明显地具有“游记”的一些特点,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游记.事实上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只具有“记游性”,但并不是游记.它们的最大区别是写作宗旨不同.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是为有关决策部门开发各种资源,制定有关发展计划提供科学资料与依据,实用性极强,而游记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作者对游览地各类情况的特点的记叙,来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怀,折射时代的特征.抒情性浓郁.
2.考证型庞公、韩纲写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与改革展望》①,姚诚等人写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前提性考察》②都属于这类考察报告.
三、考察报告的写作
1.实地考察是基础专业知识是指导
考察与调查的关系极为密切,考察离不开调查,调查也离不开考察.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考察侧重在观察、考核基础上的研究,调查侧重在采访、了解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考察工作者必须亲自对考察对象进行实地的细致深刻的甚至是长期的观察,进而搜集考察对象的标本、资料、数据以供自己研究,必要时也可通过采访了解有关情况,以促进考察活动的开展.而调查工作者往往在接受任务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第一对象已消失,即事件、问题等已成往事,他们必须向目睹、或亲自参预某事、某问题、某工作的第二对象进行采访了解,收集有关资料、数据供自己研究,必须时也可以“蹲点调查”.“蹲点调查”,实质上就是考察.
简括地说,考察报告是在作者亲自参加实地观察考核的基础上完成的,而调查报告是在作者进行采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完成的.文章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题,而不以“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为题.理由就在于此.
实地考察,是考察报告写作的重要基础.
考察重亲自观察,目的就是要抓观察对象的特征,但没有专业知识作指导,观察就是两眼一抹黑了.结果一无所获,或者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一个没有地质地貌知识的人站在西藏打加拉山坡上,看到一个高于一个的平台会无动于衷,但对搞地质地貌的考察队员来说,他们面对这种地貌马上就能判断:“所有这些平台的存在,都表明高原在上升过程中是间歇性的,运动时快时慢,交替更进,每个平台代表着或长或短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见《地理知识》 1984年第6期)对一个没有林业知识的人来说,面对卡马沟谷里茂密整齐的林子只能发出“真美呀”的感叹,却说不出各类树木的名称,更不懂它们的价值,但对有专业知识的考察队员来说,他就能马上发现:“在250平方米的样方内,竟有22种高大的乔木,占优势的科属是壳斗科的栲属、石株属、青冈属,槭科的槭属……”(《片马行》)(见《地理知识》1983年第1期.可见,有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作指导,考察队员才能耳聪目明,迅速捕获到考察对象的种种特征,发现考察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报告是专家们的写作.像综合考察就必须由各门科学的专家们联合组成考察团,容不得“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综合考察任务,最终完成考察报告的写作.
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既是考察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写出有分量的考察报告的必备条件.
2.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
考察报告的写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模式,但需要遵循它的基本格局.
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样式,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常常采用散文体或日记体的结构样式.《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瀚海腹地考察记》、①《青山翠林行思——康塞普西翁林区考察记》等都采用散文体的结构样式.《内蒙古野外考察札记》②采用的日记体结构样式.
考证型考察报告采用的是“正宗”的应用体结构样式,既“三段式”:开头、正文、结尾.
论证型考察报告则采用应用体与议论体相结合的结构样式.即报告的“前言”部分是应用体样式,扼要交代基本情况,而正文部分又是议论体样式,或并列式、或递进式、或分总、或总分等.
学术型考察报告,由于注重规律性的探讨,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所以结构样式也复杂些,或结论→本论,或本论→结论,或绪论→本论→结论等等.
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有不同的结构样式,就上述所言,也不是某种类型的考察报告一定要采用某种模式的结构样式.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结构布局,从整体上看,就很难将它套在上述哪种样式中,它别具一格,自成一体.
考察报告的结构样式应与考察报告的宗旨相谐调,同时要考虑读者的思维习惯,即要依循它自身的一些规律.
第二,前言要明确交代考察主体,考察地点、时间、对象、任务等.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前言:“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这段“前言”将考察主体、地点、时间、对象,以及要达到的目的都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了,让读者阅读后一目了然.
第三,正文部分要将考察经过,考察得来的事实、数据和考察结果叙写清楚.论证型考察报告与学术型考察报告在这部分则要加强论证分析,阐明正确的观点或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
考察报告的结尾很灵活,既可以单独有结尾段,又可以将正文部分的结尾作全文的结尾.
考察报告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也很灵活.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由于偏向于某种文体,因此,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也往往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叙述说明,语言简洁准确;有的既可以叙述,也可以描写,语言简洁而又生动形象;有的则偏重于议论,语言要清晰准确.表达方式的选择及语言的运用,如同结构样式的选择一样,都要注意与考察报告的写作宗旨相谐调.
四、考察报告阅读提示
考察报告同调查一样,实用性很强,因此,适合采用记忆阅读法.通过记忆阅读,吸收其中于自己有用的信息,以推动自己工作的开展.由于考察报告各类型之间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因而除采用记忆阅读方法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写作特点,采用其它不同的阅读方法.
像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由于它具有很鲜明的散文体特点,表现出许多优美质朴的自然美,因此读者还应该采用赏析式阅读法来阅读,充分享受报告奉献给读者的散文美.
考证型考察报告、学术型考察报告的专业性、针对性很强,因此,在采用记忆阅读方法的同时,还应采用评判式阅读方法.如果读者的目的就是评判它们的价值,那幺评判式阅读则应该是主要的阅读方法.
论证型考察报告,因为旨在对错误的结论或言论予以驳斥,给人们以正确的引导,作者在论证时往往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这类报告应采用“多侧面”阅读法.“多侧面”阅读法也被称为“八面受敌”读书法.
“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法.苏轼说:“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①
毛泽东曾对这种力法表示赞许,并将其推广到研究中国社会这一部活的巨著之中去.他说:“古人说‘文章之道,有开有合’,这个说法是对的,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八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①
“八面受敌”(或曰“多侧面”)阅读法的特点是: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篇报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阅读,“各个击破”,从而达到读懂弄通全文的目的.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有利思考研究问题,增加知识,提高认识.
论证型考察报告正文部分,议论文体的特色非常突出,作者从不同角度去批驳错误论点,论证自己观点,因此,采用“八面受敌”(“多侧面”)阅读法最为适宜.
当然阅读任何文章,总不可能只单纯地采用一种方法,正确的读书法,往往是以一种或两种阅读方法为主,兼用别的阅读方法.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 1救命!常温常压下,沸点最高的气态烷烃是[ ] 标准状况下对氢气的相对...
- 2the english short piay made all of us
- 3a popular hobby rather than a favorite passtime
- 4我想知道英语句子里面的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冠词 介词 数词
-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 得失的缘故
- 6BLUE有蓝色和忧郁的意思.那蓝色和忧郁有什么联系呢
- 7人类是自然进化而来?还是外星人投放的实验物种?
- 8我爱读散文,若要将来要达到自己写散文的水平,现在我该怎样做呢
- 9病句修改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 10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可直接得到物理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