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提问时间:2020-12-17
答案
1. 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现在所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的,后来又发展到铁耒,并演化到犁.
2. 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臿,故《说文》云:“耜,臿也.”当时将臿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由于方言关系,象东齐一带称臿为梩,如《孟子·滕文公》:“盖归反虆梩而掩之.”赵岐注:“虆梩,笼臿之属.”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耜也和木耒一样,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战国之后,这种农具开始被淘汰.
3. 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 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 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锛的区别在于:
(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线同刃口线平行;锛:刃口线同柄线垂直;
(2)刃的区别,斧:双面刃;锛:单面刃(偏刃);
(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锛:垂直方向.
这个就不多说了,现在还在用.
7. 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说文》:“镰,锲也.”
8.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吕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9. 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 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说文》:“杵,舂杵也.”《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11. 镢.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资治通鉴·唐纪》:“镢其城为坎.”
12. 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战国时出现铁锄.现在还在使用.
13. 耙.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形较小.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称之为“铁齿楱”,将使用此农具的作业.元《王祯农书》记载有方耙、人字耙、耢(用柳条编织的无齿耙)和耖(水田用的耖田耙).现在常用的耙主要有圆盘耙、钉齿耙和水田星形耙等.主要分为:
①圆盘耙.以成组的凹面圆盘为工作部件,耙片刃口平面同地面垂直并与机组前进方向有一可调节的偏角.作业时在拖拉机牵引力和土壤反作用力作用下耙片滚动前进,耙片刃口切入土中,切断草根和作物残茬,并使土垡沿耙片凹面上升一定高度后翻转下落.作业时能把地表的肥料、农药等同表层土壤混和,普遍用于作物收获后的浅耕灭茬、早春保墒和耕翻后的碎土等作业,也可用作飞机播种后的盖种作业.按耙组的配置形式可分为单列式、双列对置式和偏置式三种.
②钉齿耙.以成组的钢制钉齿为工作部件.用于犁耕后平整地面,破碎地表的土块或板结层,以减少水分蒸发;也可用于覆盖撒播的种子和肥料,以及苗期除草、疏苗等.耙深5~6厘米.耙齿断面有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和刀形.刀形耙齿又称刀齿耙.方形、菱形和刀形耙齿有良好的松土、碎土能力.
③往复驱动耙.由前后两根装上钉齿的横杆组成.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通过传动装置使两根横杆作相对往复运动 ,使钉齿在作业时起振动碎土作用.
④立式转齿耙.由若干个横向排列的、带有两个直钉齿的“门”形转子组成 .相邻转子的旋转方向相反,钉齿相互错开90°.耙深可达25厘米,适用于块根作物,耗能较大.
⑤弹齿耙.耙齿是由弹簧钢片制成的弓形齿,作业时有弹性.适用于草原和牧场更新,可将杂草根系刨出地表.
⑥网状耙.耙齿由弹簧钢丝弯制而成.前后左右耙齿之间用活动铰链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挠性组,作业时如网铺地,对地面适应性较好,适用于犁耕后碎土,也适用于玉米、甜菜等作物的疏苗.
⑦滚笼耙.工作部件是一个横置卧式圆笼,在土壤反力作用下滚动前进,压碎土块,用于砂壤土的耕后碎土作业.也用于水田整地.
⑧星轮耙.工作部件是由许多星轮排列而成耙组.作业时各星轮在土壤反力作用下旋转碎土,兼有镇压作用.
⑨ 水田星形耙.工作部件是由许多星形盘组成的耙组,耙组在土壤反力作用下作整体转动,用于水田整地.有碎土、翻盖绿肥和起浆等作用.
⑩轧辊.是中国南方水稻地区使用的表土耕作机具.有实心轧辊、空心轧辊和百叶轧辊等类型.平整性能较好,适用于一般土壤.作业时起碎土、灭茬、起浆、平整土地等作用.
14. 犁.耕地的农具.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夏、商、西周,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汉代,产生了犁壁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率也较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牛拉犁耕的阶段,以耕—耙—耱为体系的精耕细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直辕犁结构已经相当完善,应用更加广泛.
曲辕犁隋唐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其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时期,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于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既延长了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是一种进步.
15. 镐.俗称“十字镐”,用于挖开土质较硬的地,现在还能在建筑工地上看到.
16. 铧.人力翻土农具的一种,农家安装在翻土用的犁上,用来破土的尖嘴状或者圆嘴状铁质铸造部件.如:铧犁(铧和犁的并称).圆嘴犁用于旱地,尖嘴犁用于水田.
17. 锹.掘土器,用于开沟掘土、铲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原为农村手工脱粒农具,由竹柄及敲杆组成,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转动,敲打麦穗使表皮脱落.后来转入军用.
19. 锨.掘土和铲东西的工具,似锹而较铲方阔,柄端无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锨镢以归监督.”
20. 耧.也叫耧犁,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其农作工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
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种耧犁就是现在北方农村还在使用的三脚耧车.耧车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王祯《农书· 耒耜门》记载,两脚耧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耧车不仅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使得播种的质量也得以提高.
21. 辘轳.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现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在其它工业方面,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22. 水车(翻车、筒车).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十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达15-18米.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一般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亩.水车省工、省力、省资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了.
水车先驱:
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水车发展第一阶段: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水车发展第二阶段:
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南宋张孝祥〈题能仁院壁诗〉中大赞其曰:『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可见此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水车发展第三阶段:
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进步.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有多至三组,而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这项发展,使翻车的利用更有效益.翻车打东汉三国时代发明以来,一直停滞在人力的运转.至此,利用水力和兽力以为驱动,使人力终于从翻车脚踏板上解放.同时,也因转轴、竖轮、卧轮等的发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驱动的筒车,即使在水量较不丰沛的地方,也能利用兽力,而有所贡献.另外,则有“高转筒车”的出现.地势较陡峻而无法别开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有所开发.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三阶段.元明之后,中国水车的发展便再没有多少特出的成就了.
水车一物在中国农业发展中有很大贡献.它使耕地地形所受的制约大为减轻,实现丘陵地和山坡地的开发.不仅用之于旱时汲水,低处积水时也可用之以排水.
2. 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臿,故《说文》云:“耜,臿也.”当时将臿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由于方言关系,象东齐一带称臿为梩,如《孟子·滕文公》:“盖归反虆梩而掩之.”赵岐注:“虆梩,笼臿之属.”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耜也和木耒一样,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战国之后,这种农具开始被淘汰.
3. 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 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 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锛的区别在于:
(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线同刃口线平行;锛:刃口线同柄线垂直;
(2)刃的区别,斧:双面刃;锛:单面刃(偏刃);
(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锛:垂直方向.
这个就不多说了,现在还在用.
7. 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说文》:“镰,锲也.”
8.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吕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9. 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 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说文》:“杵,舂杵也.”《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11. 镢.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资治通鉴·唐纪》:“镢其城为坎.”
12. 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战国时出现铁锄.现在还在使用.
13. 耙.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形较小.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称之为“铁齿楱”,将使用此农具的作业.元《王祯农书》记载有方耙、人字耙、耢(用柳条编织的无齿耙)和耖(水田用的耖田耙).现在常用的耙主要有圆盘耙、钉齿耙和水田星形耙等.主要分为:
①圆盘耙.以成组的凹面圆盘为工作部件,耙片刃口平面同地面垂直并与机组前进方向有一可调节的偏角.作业时在拖拉机牵引力和土壤反作用力作用下耙片滚动前进,耙片刃口切入土中,切断草根和作物残茬,并使土垡沿耙片凹面上升一定高度后翻转下落.作业时能把地表的肥料、农药等同表层土壤混和,普遍用于作物收获后的浅耕灭茬、早春保墒和耕翻后的碎土等作业,也可用作飞机播种后的盖种作业.按耙组的配置形式可分为单列式、双列对置式和偏置式三种.
②钉齿耙.以成组的钢制钉齿为工作部件.用于犁耕后平整地面,破碎地表的土块或板结层,以减少水分蒸发;也可用于覆盖撒播的种子和肥料,以及苗期除草、疏苗等.耙深5~6厘米.耙齿断面有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和刀形.刀形耙齿又称刀齿耙.方形、菱形和刀形耙齿有良好的松土、碎土能力.
③往复驱动耙.由前后两根装上钉齿的横杆组成.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通过传动装置使两根横杆作相对往复运动 ,使钉齿在作业时起振动碎土作用.
④立式转齿耙.由若干个横向排列的、带有两个直钉齿的“门”形转子组成 .相邻转子的旋转方向相反,钉齿相互错开90°.耙深可达25厘米,适用于块根作物,耗能较大.
⑤弹齿耙.耙齿是由弹簧钢片制成的弓形齿,作业时有弹性.适用于草原和牧场更新,可将杂草根系刨出地表.
⑥网状耙.耙齿由弹簧钢丝弯制而成.前后左右耙齿之间用活动铰链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挠性组,作业时如网铺地,对地面适应性较好,适用于犁耕后碎土,也适用于玉米、甜菜等作物的疏苗.
⑦滚笼耙.工作部件是一个横置卧式圆笼,在土壤反力作用下滚动前进,压碎土块,用于砂壤土的耕后碎土作业.也用于水田整地.
⑧星轮耙.工作部件是由许多星轮排列而成耙组.作业时各星轮在土壤反力作用下旋转碎土,兼有镇压作用.
⑨ 水田星形耙.工作部件是由许多星形盘组成的耙组,耙组在土壤反力作用下作整体转动,用于水田整地.有碎土、翻盖绿肥和起浆等作用.
⑩轧辊.是中国南方水稻地区使用的表土耕作机具.有实心轧辊、空心轧辊和百叶轧辊等类型.平整性能较好,适用于一般土壤.作业时起碎土、灭茬、起浆、平整土地等作用.
14. 犁.耕地的农具.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夏、商、西周,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汉代,产生了犁壁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率也较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牛拉犁耕的阶段,以耕—耙—耱为体系的精耕细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直辕犁结构已经相当完善,应用更加广泛.
曲辕犁隋唐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其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时期,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于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既延长了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是一种进步.
15. 镐.俗称“十字镐”,用于挖开土质较硬的地,现在还能在建筑工地上看到.
16. 铧.人力翻土农具的一种,农家安装在翻土用的犁上,用来破土的尖嘴状或者圆嘴状铁质铸造部件.如:铧犁(铧和犁的并称).圆嘴犁用于旱地,尖嘴犁用于水田.
17. 锹.掘土器,用于开沟掘土、铲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原为农村手工脱粒农具,由竹柄及敲杆组成,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转动,敲打麦穗使表皮脱落.后来转入军用.
19. 锨.掘土和铲东西的工具,似锹而较铲方阔,柄端无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锨镢以归监督.”
20. 耧.也叫耧犁,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其农作工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
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种耧犁就是现在北方农村还在使用的三脚耧车.耧车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王祯《农书· 耒耜门》记载,两脚耧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耧车不仅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使得播种的质量也得以提高.
21. 辘轳.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现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在其它工业方面,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22. 水车(翻车、筒车).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十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达15-18米.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一般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亩.水车省工、省力、省资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了.
水车先驱:
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水车发展第一阶段: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水车发展第二阶段:
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南宋张孝祥〈题能仁院壁诗〉中大赞其曰:『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可见此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水车发展第三阶段:
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进步.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有多至三组,而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这项发展,使翻车的利用更有效益.翻车打东汉三国时代发明以来,一直停滞在人力的运转.至此,利用水力和兽力以为驱动,使人力终于从翻车脚踏板上解放.同时,也因转轴、竖轮、卧轮等的发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驱动的筒车,即使在水量较不丰沛的地方,也能利用兽力,而有所贡献.另外,则有“高转筒车”的出现.地势较陡峻而无法别开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有所开发.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三阶段.元明之后,中国水车的发展便再没有多少特出的成就了.
水车一物在中国农业发展中有很大贡献.它使耕地地形所受的制约大为减轻,实现丘陵地和山坡地的开发.不仅用之于旱时汲水,低处积水时也可用之以排水.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 1高手帮列个初中数学的解答方程啊?
- 2函数f(x)={2的负x次方,再减一(x小于等于0).2的x次方,再减一(x大于0小于1)}
- 327.— How often does the train run to Jinan?—
- 487.—The weather isn’t good enough for an outing ,is it?---Not in the least.We can’t have ____
- 5已知一个数a的平方根分别是2-m和2m+1,求这个数a的值.
- 6用一张光滑的纸折成一个“纸锅”,里面装上一部分水,放在火上加热(注意火焰不要接触到无水的纸),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说明“纸锅”没有燃烧的原因.(纸的着火点为183摄氏度,火焰的温度为400-600).
- 7layers of organic food
- 80.3分之0.1x-0.1-0.2x=2
- 92008 用英文读时要不要发and的
- 10关于时差的
热门考点
- 1处于高h,质量为m的物体沿光滑斜面由静止下滑,它在动摩擦因素为u的水平粗糙
- 2分解因式:3a的平方+12ab+12b的平方
- 3小芳和小明都喜欢集邮,两人收藏邮票枚数的比是5∶4.上周小明将自己邮票送过同学15枚,现在小明收集邮
- 4Cl2+2NaBr=2NaCl+Br2 反应的例子方程式
- 5已知直线l:x-2y-5=0与圆C:x2+y2=50,求: (1)交点A、B的坐标; (2)△AOB的面积.
- 6英文字母i的大写字母是什么
- 7有一个自然数,它有3个不同的质因数而且有12个约数.这个自然数最小是多少?
- 8石蜡的凝固点如何测量
- 90.1mol/l 盐酸与0.1mol/l 碳酸钠等体积混合求PH.
- 10松鼠说葡萄什么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