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有关初三文言文解释的书
提问时间:2020-11-03
答案
其实文言问很简单,用来用去也离不去多少个字,而且只要读懂一些字就可以猜测一句话的意思,重要的是你要大胆猜,和一些基础,我对我的文言文还挺有信心,我中考前的复习考就只错了一两个选择,再加上我的阅读比较好,作文写完,我拿了120多分,平时矿长下思维,就能在做题时理解一些不明白的词了.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很容易解决
其实没那么多翻译可找啊,初三文言文很多,一篇篇说还可能可以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飘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n)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6、 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
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 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04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 伛偻(yǚ lǚ) 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醉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其实没那么多翻译可找啊,初三文言文很多,一篇篇说还可能可以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飘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n)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6、 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
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 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04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 伛偻(yǚ lǚ) 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醉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 1I decided I want to treasure you ,because I live 23years to meet one of you
- 2短文改错The qualities of a good neiborhood
- 3有一条公路长800米,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0米立一根电线杆,可立多少根电线杆?
- 4小明做了一个实验:在杯子里放入200g海水,水蒸发后,在杯子底部剩下的盐重6g如果在一个水池里放入80000吨
- 5用生存、价值、创造和自豪造句
- 6英语翻译
- 71200吨PH=7的污水和210吨PH=2的酸水混合,PH=?
- 8先化简,再求值-2(mn-3m²)-【m²-5(mn-m²)+2mn】,其中m=1,n=-2
- 9生物学家发现,气温y在一定温度内,某地种蟋蟀每分钟鸣叫的次数x与气温y(单位:°C)有一定的关系,下表
- 10苯 大π键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