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文言文中的 之 字 如何判断它的词性
在什么时候 作结构间助词 这是说取消句子独立性吗
在什么时候作衬音助词 是在无实意的时候吗 好像一般都在句末 句中有吗
还有其他的意思 也可以说一下
最好有例子
在什么时候 作结构间助词 这是说取消句子独立性吗
在什么时候作衬音助词 是在无实意的时候吗 好像一般都在句末 句中有吗
还有其他的意思 也可以说一下
最好有例子
提问时间:2020-10-19
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的用法辨析作者:南京市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 陈培龙 时间:2006-5-8 7:49:38 来源:人气:1513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 1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它的高是5.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 2什么情况下,双层瓦楞纸箱可用BC瓦楞代替AB瓦楞
- 3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是334米,一种新型战斗机比音速快二分之一的速度飞行,求这
- 4硫酸锌和过量氨水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5一个果园里去年产了4500千克的苹果,今年因为气候好,比去年增产了2成,今年产了多少千克苹果?
- 6已知,AB=2AC,AD=BD,AD平分∠BAC,说明CD⊥AC 已知,AB=2AC,AD=BD,AD平分∠BAC,说明CD⊥AC
- 7NBT夏季北半球的太平洋是高压,可是nbt中心是低压,nbt又是从...
- 8dn20管在0.1mpa压力下每小时能流出多少水?怎么计算?
- 9thanks是什么词 thank是什么词
- 10如何划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