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名言
提问时间:2020-10-05
答案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方 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苏格拉底也是一个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对当时许多哲学问题和教育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闪烁着哲学光芒的教育命题,这些命题对于当时和后来的教育发展都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要彻底了解西方教育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认识西方哲学与科学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就必须认真分析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通过这些命题,我们可以较清楚地了解西方教育发展的哲学轨迹与 科学轨迹.这些命题的内涵对现在来说,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美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一个概念.美德是什么?美德怎么得来?许多哲学家都有不同的回答, 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来源.苏格拉底对美德更是十分关注,在他的学生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中处处都表达着苏格拉底对美德概念的看法.如《游叙弗伦篇》谈虔敬,《克力同篇》谈义务,《拉什斯篇》谈勇敢,《 李西斯篇》谈友谊,《美诺篇》谈美德等.在对美德的本质论述中,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 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 识是美德的本质.他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 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因此,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共性,是所有美德中 共有的东西,任何一种美德都不能离开知识而存在,故得出结论“美德即知识”.
从这一论断出发,苏格拉底对人的善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的善恶不决定于人的本性,而决定于人的知 识,本性是人的需要,而需要的差异、方式会导致善恶的结果.他认为,人都有所追求,其所追求的都是自以为善的东西,而决没有人追求恶.因为善就是有益的、有福的,恶就是无益的、有祸的,天下没有人故意去追 求恶,而之所以产生恶,在于知识之不足.所以要使人为善,使人得到幸福,就必须使人有知识,人有了知识,才能有智慧,才能在追求中识别善恶.他说:“不论什么东西,如果有理性地学和做,就是有益的.如若没 有理性地学和做,它们就是有害的.”(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2页.)“一般说来,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无知的 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2页.)因此,美德必须伴随着知识.
知识是什么?苏格拉底对智者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 尺度”.(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3页.)人之可贵在于人有理性、有智慧,可以思考,所以那些经过感性得来的经验或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不是完全的认识.苏 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所以从教育而言,知识就是哲学和道德哲学.哲学是对宇宙的理解,道德哲学是对人生的理解,人只有理解了宇宙和人生的知识,才能懂得为人和做人的道理 .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虽然现在看来,其知识的内涵是片面的、狭窄的,然而,这一命题的哲 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却有重要的启示.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以下两种关系进行认真思考:其一,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人的美德和人所具有的知识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能成正比,人的 知识越多其美德就会越好,换句话说,在今天学历社会中,人的学历越高,其道德水平就越高;而没受过教育的人,或者说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美德,这些问题当然都不能肯定回答.但长期形成的错觉,有时却使我们不 能全面地、认真地处理好这种关系,以至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高分低德”、“高分无德”和“高德低分”的现象.其二,美德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这已经形成共识.然而为什么在教 育实践中会出现有人受了很高的教育道德却败坏,而很少受过教育有的人却很有美德.所以说,美德与教育的关系不是简单地成正比,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来源,却不是唯一的来源.
苏格拉底所以主张“美德就是知识”,这和他的政治、哲学观有很大关系.在政治立场上,苏格拉底倾向 于奴隶主贵族统治,他认为治理国家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胜任,而只有这些少数优秀人物才具有“思想力 ”,因而才能具有美德.他不相信大众的政治理解力和能力,认为大众缺乏理智,只能冲动和盲从.所以,在 社会动荡时期,只有少数奴隶主贵族才具有“思想力”才有知识.出于这种政治观点,苏格拉底在哲学思想上的名言就是“要认识你自己”,(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 1页.)他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无论谈话还是演讲都以此立论.在他看来,神创造了人,而人的灵魂是人的最高品质,灵魂指导着人的身体和行为,因此,一切美德都必须从此为基础和出发点.他说:“神在人的 身体中安排了能思考的灵魂,人有了灵魂就知道靠锻炼来获得力量,靠劳动来获得知识.”(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0页.)所以,所谓认识自己在他看来,就要是提高 自己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理性的人,人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苏格拉底确定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 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美德的人.
由此看来,“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的主要哲学依据,他所提倡的通过认识自己 去获得知识,完善道德的教育模式,在今天素质教育中,对于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增加自我理性认识以及自我个性和人格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正是把美德看成是知识,以及知识是美德本质的思想成为西方教育 思想中人性自然→和谐发展→个性解放→人权天赋教育轨迹的理论源头之一.
美德既然是知识,那么美德和知识从哪里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美德不 是天生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实现人的美德,必须使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而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离不开教育.这样,苏格拉底就把教育看成了美德的来源,从而也就突出了教育对于人发 展的重要性.但是,苏格拉底强调教育的重要,不是指社会、哲学家和教育者对大众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他认为哲学家和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授知识真理,而应当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去接生新的思想 ,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内心的知识真理以达到认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因此,他在讲学和辩论时经常采用谈话、问答、讨论或提问等方式来揭露对方的矛盾、讽刺对方的错误,他并不直接告诉对方 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从而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他的这种方法后来被人称为“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正是运用这种方法,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又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美德就 是知识”、“要认识你自己”和“美德从教育中来”的命题.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发现式教学法,也是西方教学思想中崇 尚辩论→鼓励创新→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的思想源头之一.他的“美德从教育中来”的认识,对于后世人们重视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视教育对于美德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个人而言其本 质是主体的一种教育实践,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要善于用“助产”的方法来引导教育者理解、接受社会主义的美德观.这样通过自身实践所形成的美德观,是真实的,可信的、持久的;否则,没有主体的积极实践,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许多道德没有经过认识的冲突、情感的体验、意志的磨炼以及行为的困感与矛盾,就很可能形成一些虚假“美德”和“双面人格”,在利益和冲突前面,道德就会成为某些人的装饰品,从而对社会和 他人带来危害.
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的教育命题,有其阶级的局限性,方法上有一些片面性,在哲学依据上有一 些主观色彩,但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步时期无疑是后来西方哲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源头.也正是基于这些萌芽时期的认识,后来教育家们都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和知识,以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 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自然人性观、和谐发展观和个性解放的理论,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我们探讨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就是要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教育思想中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科学地分析美德和 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使人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美德,使任何一种美德都具备科学知识的基础.
美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一个概念.美德是什么?美德怎么得来?许多哲学家都有不同的回答, 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来源.苏格拉底对美德更是十分关注,在他的学生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中处处都表达着苏格拉底对美德概念的看法.如《游叙弗伦篇》谈虔敬,《克力同篇》谈义务,《拉什斯篇》谈勇敢,《 李西斯篇》谈友谊,《美诺篇》谈美德等.在对美德的本质论述中,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 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 识是美德的本质.他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 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因此,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共性,是所有美德中 共有的东西,任何一种美德都不能离开知识而存在,故得出结论“美德即知识”.
从这一论断出发,苏格拉底对人的善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的善恶不决定于人的本性,而决定于人的知 识,本性是人的需要,而需要的差异、方式会导致善恶的结果.他认为,人都有所追求,其所追求的都是自以为善的东西,而决没有人追求恶.因为善就是有益的、有福的,恶就是无益的、有祸的,天下没有人故意去追 求恶,而之所以产生恶,在于知识之不足.所以要使人为善,使人得到幸福,就必须使人有知识,人有了知识,才能有智慧,才能在追求中识别善恶.他说:“不论什么东西,如果有理性地学和做,就是有益的.如若没 有理性地学和做,它们就是有害的.”(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2页.)“一般说来,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无知的 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2页.)因此,美德必须伴随着知识.
知识是什么?苏格拉底对智者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 尺度”.(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3页.)人之可贵在于人有理性、有智慧,可以思考,所以那些经过感性得来的经验或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不是完全的认识.苏 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所以从教育而言,知识就是哲学和道德哲学.哲学是对宇宙的理解,道德哲学是对人生的理解,人只有理解了宇宙和人生的知识,才能懂得为人和做人的道理 .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虽然现在看来,其知识的内涵是片面的、狭窄的,然而,这一命题的哲 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却有重要的启示.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以下两种关系进行认真思考:其一,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人的美德和人所具有的知识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能成正比,人的 知识越多其美德就会越好,换句话说,在今天学历社会中,人的学历越高,其道德水平就越高;而没受过教育的人,或者说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美德,这些问题当然都不能肯定回答.但长期形成的错觉,有时却使我们不 能全面地、认真地处理好这种关系,以至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高分低德”、“高分无德”和“高德低分”的现象.其二,美德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这已经形成共识.然而为什么在教 育实践中会出现有人受了很高的教育道德却败坏,而很少受过教育有的人却很有美德.所以说,美德与教育的关系不是简单地成正比,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来源,却不是唯一的来源.
苏格拉底所以主张“美德就是知识”,这和他的政治、哲学观有很大关系.在政治立场上,苏格拉底倾向 于奴隶主贵族统治,他认为治理国家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胜任,而只有这些少数优秀人物才具有“思想力 ”,因而才能具有美德.他不相信大众的政治理解力和能力,认为大众缺乏理智,只能冲动和盲从.所以,在 社会动荡时期,只有少数奴隶主贵族才具有“思想力”才有知识.出于这种政治观点,苏格拉底在哲学思想上的名言就是“要认识你自己”,(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 1页.)他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无论谈话还是演讲都以此立论.在他看来,神创造了人,而人的灵魂是人的最高品质,灵魂指导着人的身体和行为,因此,一切美德都必须从此为基础和出发点.他说:“神在人的 身体中安排了能思考的灵魂,人有了灵魂就知道靠锻炼来获得力量,靠劳动来获得知识.”(注: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00页.)所以,所谓认识自己在他看来,就要是提高 自己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理性的人,人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苏格拉底确定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 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美德的人.
由此看来,“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的主要哲学依据,他所提倡的通过认识自己 去获得知识,完善道德的教育模式,在今天素质教育中,对于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增加自我理性认识以及自我个性和人格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正是把美德看成是知识,以及知识是美德本质的思想成为西方教育 思想中人性自然→和谐发展→个性解放→人权天赋教育轨迹的理论源头之一.
美德既然是知识,那么美德和知识从哪里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美德不 是天生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实现人的美德,必须使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而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离不开教育.这样,苏格拉底就把教育看成了美德的来源,从而也就突出了教育对于人发 展的重要性.但是,苏格拉底强调教育的重要,不是指社会、哲学家和教育者对大众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他认为哲学家和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授知识真理,而应当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去接生新的思想 ,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内心的知识真理以达到认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因此,他在讲学和辩论时经常采用谈话、问答、讨论或提问等方式来揭露对方的矛盾、讽刺对方的错误,他并不直接告诉对方 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从而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他的这种方法后来被人称为“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正是运用这种方法,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又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美德就 是知识”、“要认识你自己”和“美德从教育中来”的命题.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发现式教学法,也是西方教学思想中崇 尚辩论→鼓励创新→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的思想源头之一.他的“美德从教育中来”的认识,对于后世人们重视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视教育对于美德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个人而言其本 质是主体的一种教育实践,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要善于用“助产”的方法来引导教育者理解、接受社会主义的美德观.这样通过自身实践所形成的美德观,是真实的,可信的、持久的;否则,没有主体的积极实践,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许多道德没有经过认识的冲突、情感的体验、意志的磨炼以及行为的困感与矛盾,就很可能形成一些虚假“美德”和“双面人格”,在利益和冲突前面,道德就会成为某些人的装饰品,从而对社会和 他人带来危害.
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的教育命题,有其阶级的局限性,方法上有一些片面性,在哲学依据上有一 些主观色彩,但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步时期无疑是后来西方哲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源头.也正是基于这些萌芽时期的认识,后来教育家们都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和知识,以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 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自然人性观、和谐发展观和个性解放的理论,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我们探讨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就是要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教育思想中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科学地分析美德和 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使人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美德,使任何一种美德都具备科学知识的基础.
举一反三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1,人们染上烟瘾,最终因吸烟使自己丧命.
最新试题
- 1果园里有桃树300棵,桃树的棵树比苹果树多五分之一,果园里有苹果树多少棵
- 2鸡与兔共100只,鸡的腿数比兔的腿数少28条,问鸡与兔各有几只?
- 3两圆内切,一圆半径为6CM,圆心距为4Cm,另一圆半径
- 4给你带来不便请多谅解 英文怎么说啊?
- 5找规律填数(数学)
- 6人教版小学英语全英文说课稿
- 7在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活动中,李明同学要通过实验
- 8this old hall can back to 19th century A be dated b be date cdate dated 那个正确的
- 9On the back of slowing economic growth,economists are predicting price
- 10大学基础物理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