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提问时间:2020-09-30
答案
第一节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种生产关系能调动和激励生产者的积极性,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时就碍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种生产关系已无力调动和激励生产者的积极性,不能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辨证关系表现为连续不断的矛盾运动,其基本过程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如此川流不息,不断循环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就是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上层建筑也叫思想上层建筑,就是社会的文化结构.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2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表现为两个方面:( 1 )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 )当上层建筑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企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上层建筑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辩正关系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表现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川流不息,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体现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这一规律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的总体运动,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就是在这两对基本矛盾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前进的.所以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内在根据和尺度.人类的生产力随着世代相续的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需要的不断产生而不断地得到积淀和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牵引了社会基本社会矛盾的总体运动及其不断循环发展,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人类的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大体上经过了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每一阶段的社会状况和社会发展都是与这一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生产力条件的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社会历史观,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发现人类社会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没有认识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互制约的思想出发,进一步展开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用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重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获得了新的发展.
第二节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既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阶级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阶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或实现阶级的物质利益.阶级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是它的三种基本形式.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种作用首先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其次还表现在同一个阶级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无产阶级的政权建立之后,经过逐步的社会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终将被消灭,阶级斗争更多地表现为在思想领域里与剥削阶级残余思想的斗争,这种阶级斗争的存在是长期的,并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此时的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质变形式,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直接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新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与由反动阶级把持的上层建筑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矛盾和冲突.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革命有三种类型: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反动资产阶级的革命.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在于: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新社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良和革新.
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改革是在社会制度不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对部分社会体制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是社会变化中的量变,或社会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力量、社会集团自上而下地发动和展开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社会革命则是由革命阶级自下而上发动和展开的,旨在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夺取国家政权,使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社会改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并且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量变过程,社会变化比较平稳,有利于人民的生活.第二:社会改革可以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第三:社会改革促进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所进行的改革,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是为了使无产阶级的国家朝着更为光明的前途迈进.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从初级阶段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改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是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变革过程.改革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增进为目的,在现阶段也就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
第三节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指人类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规律的认识的理论体系,又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含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第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第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第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它揭示了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指明了依靠科学技术来加速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其次,它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功能,指明了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道路.再次,它揭示了科学技术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促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道路.
二、新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学革命是科学发生的质变形式,它表现为科学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包括技术规范、技术结构、技术体系的变革,以及材料、工艺、能源、控制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在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影响,形成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一方面,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现代技术完全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和发现也越来越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
科学技术革命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技革命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第四节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回答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问题.历史唯心主义认为是“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作用和具体结果是不同的.
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个人是指历史主体的个体存在形式,是一个个具有社会的、精神的、肉体的特征的单个的人.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特别是其中的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第一,他们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在历史事件中留下了明显的个人印记.第二,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第三,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创造性劳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根本观点.它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第五节 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经常把“交往”概念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联系在一起使用,认为“交往”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社会各种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的关键,也是个人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理解个人发展的关键,还认为交往具有不同的形式.
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它具有以下规定性:第一,交往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第二,交往具有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性质;第三,交往是变化发展的;第四,交往具有构成社会基础的性质;第五,交往具有层次性;第六,交往的具体形式具有多样性.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是指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之间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个人和社会存在的方式,也是个人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交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第三、交往有利于科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第四、交往推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第五、交往促进个人走向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交往的理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种生产关系能调动和激励生产者的积极性,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时就碍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种生产关系已无力调动和激励生产者的积极性,不能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辨证关系表现为连续不断的矛盾运动,其基本过程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如此川流不息,不断循环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就是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上层建筑也叫思想上层建筑,就是社会的文化结构.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2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表现为两个方面:( 1 )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 )当上层建筑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企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上层建筑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辩正关系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表现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川流不息,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体现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这一规律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的总体运动,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就是在这两对基本矛盾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前进的.所以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内在根据和尺度.人类的生产力随着世代相续的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需要的不断产生而不断地得到积淀和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牵引了社会基本社会矛盾的总体运动及其不断循环发展,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人类的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大体上经过了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每一阶段的社会状况和社会发展都是与这一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生产力条件的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社会历史观,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发现人类社会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没有认识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互制约的思想出发,进一步展开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用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重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获得了新的发展.
第二节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既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阶级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阶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或实现阶级的物质利益.阶级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是它的三种基本形式.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种作用首先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其次还表现在同一个阶级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无产阶级的政权建立之后,经过逐步的社会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终将被消灭,阶级斗争更多地表现为在思想领域里与剥削阶级残余思想的斗争,这种阶级斗争的存在是长期的,并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此时的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质变形式,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直接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新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与由反动阶级把持的上层建筑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矛盾和冲突.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革命有三种类型: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反动资产阶级的革命.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在于: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新社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良和革新.
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改革是在社会制度不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对部分社会体制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是社会变化中的量变,或社会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力量、社会集团自上而下地发动和展开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社会革命则是由革命阶级自下而上发动和展开的,旨在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夺取国家政权,使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社会改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并且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量变过程,社会变化比较平稳,有利于人民的生活.第二:社会改革可以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第三:社会改革促进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所进行的改革,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是为了使无产阶级的国家朝着更为光明的前途迈进.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从初级阶段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改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是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变革过程.改革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增进为目的,在现阶段也就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
第三节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指人类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规律的认识的理论体系,又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含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第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第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第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它揭示了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指明了依靠科学技术来加速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其次,它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功能,指明了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道路.再次,它揭示了科学技术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促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道路.
二、新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学革命是科学发生的质变形式,它表现为科学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包括技术规范、技术结构、技术体系的变革,以及材料、工艺、能源、控制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在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影响,形成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一方面,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现代技术完全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和发现也越来越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
科学技术革命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技革命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第四节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回答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问题.历史唯心主义认为是“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作用和具体结果是不同的.
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个人是指历史主体的个体存在形式,是一个个具有社会的、精神的、肉体的特征的单个的人.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特别是其中的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第一,他们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在历史事件中留下了明显的个人印记.第二,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第三,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创造性劳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根本观点.它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第五节 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经常把“交往”概念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联系在一起使用,认为“交往”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社会各种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的关键,也是个人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理解个人发展的关键,还认为交往具有不同的形式.
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它具有以下规定性:第一,交往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第二,交往具有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性质;第三,交往是变化发展的;第四,交往具有构成社会基础的性质;第五,交往具有层次性;第六,交往的具体形式具有多样性.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是指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之间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个人和社会存在的方式,也是个人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交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第三、交往有利于科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第四、交往推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第五、交往促进个人走向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交往的理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 1填空题:5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9,这9个数是( ),( ),( ),( )和( ).
- 2一个质数加上6或减去6得到的仍是质数,在50以内有多少个这样的质数?
- 3蝴蝶飞在身上是什么意思
- 4(26)Yesterday all of us went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___ Mary.She was ill in bed .
- 5PEP五年级英语下册阅读理解
- 6晾衣架就是那种老式手拉绳的.绳子断了,怎么把绳子重新安装上,绳子怎么穿过手拉那边
- 7请问密度单位一般是kg/m3,或者是g/cm3 两个之间怎么化
- 8英语作文 Teer planting Day
- 9一道数学题:是一元一次方程,用方程解
- 10论语中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话回答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