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请问虚词“与,则,之.”的用法及举例
提问时间:2020-08-17
答案
【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 1Many yong men and women went to the forest ____ the lost boy.
- 2分数数学题,好的加50分,限1小时之内!不要方程哦!
- 3微生物实验的小仪器都有什么?不是PCR一类,是像有机玻璃样的小仪器,说的全一些,
- 4上边一个龙 下边一个至怎么念
- 5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意思要短噢!
- 6请教“雕刻时光”用英语翻译 简介点的我做标题
- 7如果单项式x的二次方乘y的m+2次方与x的n次方的和仍是单项式,则m+n为?
- 8《草船借箭》的背景
- 9求下列函数最大值及最小值 1.y=1/2cosx+√3/2sinx 2.y=sinx-cosx 3.y=√3sinx+cosx
- 10我国已到南极进行过几次科学考察.有哪些科学考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