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青藏高原上高寒条件下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题目
在青藏高原上高寒条件下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问时间:2020-07-25

答案
  1.分布不平衡
  青海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而藏族人口则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西部辽阔地区.西部6个自治州,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16%,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32.3%,其中藏族人口的比重则更小.以玉树和果洛为例,玉树州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27.43%,人口只占5.09%,果洛州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0.89%,人口只占2.69%.
  建国以来,藏族人口数量在各地区普遍增加,但有的增长较快,有的增长慢,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仍然存在.黄南、果洛、玉树地区的人口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较慢.
  2.人口密度小,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按照青海省的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所表明的数字,青海省的人口密度有显著增加.1953年每平方公里人口为232人,1964年上升到2.96人,1982年上升到5.38人,1985年上升到5.63人,1990年上升到6.16人.1990年比1953年增长2.66倍.
  虽然青海人口密度有所增长,但仍显著低于全国人口密度,1990年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18人少111.84人,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相比,青海人口密度仅高于西藏.其人口的分布于变化,详见下表.
  1953—1990年青海人口分布状况(表四)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海不仅人口密度小,而且分布也极不平衡.人口密度最高的是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部6个自治州.每平方公里平均为46人,其中玉树州1990年为1.15人,果洛州为1.58人,海西州为0.97人,人口密度最小.
  3.城乡人口分布结构变化显著
  青海地广人稀,解放时.城镇少,规模也小.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仅占全省人口的11.58%,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18.4%;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又增至20.48%,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青海城镇人口又有很大发展,城镇总人口达1632846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81%.其中西部6个自治州1990年市镇人口数达414245人,占城镇总人口的25.4%.
  (二)
  藏族人口分布的上述不平衡状况和人口分布密度的变化趋势均是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及其布局的变化、社会历史和社会行为因素等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口分布不仅表现了不平衡性和历史继承性,而且还形成了分布密度增长趋势的地域差异性.
  首先,自然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开发,生产力提高的经常与必要条件,是人口赖以生存因而形成人口分布基本格局的基础.其中的海拔高低、地貌、气候等要素的地域组合差异首先制约农牧经济的发展,直接造成经济开发的形式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导致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使人口分布与自然带和农牧业的分布相一致.
  自然地理条件对藏族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海拔高度的影响
  海拔高度之所以对人口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是由于气温和气压均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它直接制约着人的生理机能,也造成工农业生产上的困难.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势高耸,3/4以上的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全省崇山峻岭,许多都在现代雪线(海拔4400米)以上,终年积雪,既不能发展农业,又不能发展畜牧业,很少有人居住,人口密度近乎零.
  海拔3000—4000米的地区,牧草生长茂盛,可以发展畜牧业,已经有了人类生存的条件,但人口非常稀少.以海西、玉树、果洛三个面积最大的自治州为例,每平方公里分布的人口密度为1人左右.
  再往下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东部农业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既可以发展畜牧业,又可以发展农业,人口密度较高,每平方公里达110人左右.
  青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黄河、湟水干支流河谷,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3000人左右.
  2.受地貌地势类型的影响
  青海地貌地势类型极为复杂,境内的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积石山、可可西里山等山脉顶部,广泛分布着古代和现代冰川,面积达4620.7平方公里,是潜在的淡水资源和固体水库,但是由于地形高,氧气不足,气候变冷,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还不能在此生存.此外,还有大片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不经改造,也不宜人类生存.
  此外,全省尚有占总面积1.85%的湖泊和沼泽地,由于结冰期长,尽管有些海拔较低的湖泊有天然鱼类生长和人工养鱼活动,然而基本没有形成水面经济,负担不了多少人口.
  3·受气温与降雨量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使本省形成了四个不同的气候区.
  温暖气候区.河湟谷地因受海洋气候的余泽,年平均气温在2—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250—530毫米,无霜期75—207天,热量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要求,人口密度在110人左右,除西宁市外,是青海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柴达木盆地干旱半旱气候区.该地区周围群山环抱,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高原盆地,年平均气温0—4℃,气温日较差16℃以上,有利于有机物质积累,适于农作物生长.但由于降雨量极少,而且分布不匀,东多西少,东部茶卡地区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左右,诺木洪至香日德一线以东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00毫米,以西广大地区50毫米左右,冷湖和茫崖地区只有15毫米,气候干燥,人口极少,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还不到1人.
  祁连山寒冷气候区.该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年平均气温都在0—-4℃,年平均降水量在329—649毫米之间,宜于发展畜牧业,人口密度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5.75人,其中祁连县只有2人.
  青南高原寒冷气候区.该区年平均气温在0—-5.9℃,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多数地区仅有高原畜牧业,人口密度较低,例如玉树州人口密度为1.58人.
  由于上述气候状况,为青海东西两部分地区提供了不同的农业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故形成了藏族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除海拔高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决定的农业、畜牧、渔猎经济形式对人口分布基本格局的制约和影响之外,自然地理条件中的资源,包括矿产、动力、水源、木材等是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形成城市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从而导致人口分布的再分配.例如海西州是个新型开发地区,解放前只有16000人,主要是少数民族.解放后由于各种矿产资源的逐步开发,农牧业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其人口1982年达到269646人,1990年又增至312327人,比1949年增长19.5倍.从而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也上升很快.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虽然有很大的影响,但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或一种可能性,要实现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最终要通过社会经济因素作用.关于这一点,这里暂不赘述.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