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邓稼先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与点评...
题目
邓稼先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与点评
daoshihuiyoushangde

提问时间:2020-07-25

答案
●课 文 说 明
读罢全文,我们最深切的感觉是:这不是一篇单纯的“传记”,而是一位友人写给另一位友人最深情的挽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但可以感悟到邓稼先伟大的人格魅力,而且还会被那充溢于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情所打动.作者并不是站在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来客观地为另一位已故科学家树碑立传,而是从一个朋友的角度来真挚地怀念自己已故的友人.因此他才能将一位退去了所有头衔、名号之后普通而又真实的邓稼先展现在我们面前,也正因为这份普通和真实,邓稼先的人格才愈见伟大.
全文一共分成六个部分,以小标题隔开.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这是全文的开始部分,作者没有按照传记的惯例以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来入题,而是以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历史作为开端.1898年四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罪行一例一段,一句一段,紧凑短促的结构和重复出现的“强占”“租借”两词给读者以强烈的警示作用,把触目惊心的历史摆在每一个读者的眼前,让人为之一凛.接着作者马上以“今天”一词为转折,调转笔锋将读者拉回到“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的现实当中.巨大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让我们不得不从心底感叹“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的的确确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我们的感叹声中,作者把“邓稼先”这个名字摆了出来.这个“出场”,将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
尽管作者将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了改变中国命运的高度上认识,但在“邓稼先”这个名字前面,没有“著名”或“伟大”这样的形容词,取而代之的是“鲜为人知”.一位“贡献巨大”却“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看似矛盾的两种形容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做人原则.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以简洁流畅、朴实无华的笔墨,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概述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从1924年邓稼先出生到1985年去世,作者像画坐标一样将他一生中的重要经历和事迹浓缩成一个个坐标点,无须修饰,只要将这些点简单地联结,就可以勾画出一条灿烂的生命线.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议论穿插于真实事件的叙述之后.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来详细地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因为这之中的艰辛已是不言而喻的了.所以作者顺接第一部分的句式特点,仍以一句一段的方法将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6月17日这两个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标示出来,然后评论道:“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这个感叹句中充满了杨振宁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邓稼先所领导的事业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转机.接着,作者再次叙述邓稼先的人生轨迹,“1985年8月”“次年3月”两个紧连的时间暗示出邓稼先的身体状况,然而“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这是一位科学工作者高度责任感的充分体现.正如邓稼先自己所说:“做完此事,我死而无憾.”这个事实,足以证明下文作者对邓稼先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了对比.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在这一部分的第1段,作者先交待了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一句“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让我们得以感悟到洋溢于全文字里行间的真情的来源.第2段,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很自然地引出了奥本海默其人,并将他与邓稼先做了对比.
作者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极端.”第4段的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它将奥本海默的为人概括为两个词:“拔尖”和“锋芒毕露”,并以一个非常小的生活细节——“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来证实这一点.第5段,邓稼先的出场果然是另一个极端:“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是知识分子中“最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这一连串直白的形容,将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随后作者在第6段承上总结了邓稼先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因此绝对相信他”.这是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是无法伪装也无法粉饰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评价,作者在第7、8段举出邓稼先在“文革”期间,仍能调和不同派别,甚至说服反对派,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例子.“这是真正的奇迹”,是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创造出来的奇迹.所以作者盛赞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才配得上邓稼先的高尚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该部分的结尾段补充说明了自己对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看法.这个补充决非多余.一方面它照应了这部分的开头,使这个部分成为前后连贯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说明了只有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的人,反之,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作者再一次睿智地站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对邓稼先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这是一个疑问式的小标题,新奇而有悬念.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叙了自己与邓稼先的一次会面,用亲身经历来说明邓稼先的为人.面对作者关于“寒春是不是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的提问,邓稼先的表现是那样的真实诚恳——“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回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朴实的叙述,再次让我们感受到邓稼先的谨慎求实的作风.
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更真实、更自如地抒写自己的感受.在这部分的结尾,作者如实地写下了自己在临回国前看完邓稼先答复他的问题的信件后的内心感受.作者始终想不清楚的是这封短短的信为何会让自己“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以至于“热泪盈眶”,“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这看似想不清楚的两个疑问,实际上正是作者非常肯定的两点.他的感动,来自于终于证实了中国能够不借助外国的“援助”自行研制核武器,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为之自豪、振奋的消息;也来自于邓稼先在整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感情和巨大贡献.作为他的挚友,作者更为邓稼先能够为自己的民族作出这样巨大的贡献而感到骄傲.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作者用自己与邓稼先年轻时共同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为该部分的开端,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一声关切的询问,充满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
“我不能走”,这是邓稼先常说的一句话.作者没有像上文那样在事例之后加上自己的评论,因为已不必加任何评论,这句话本身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作者对邓稼先无尽的思念和敬佩之情.作者将自己的思念幻化成想像,想像着邓稼先艰苦工作的情景,并自语般地问道:“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又是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浓情流溢,不带一丝雕琢.
结尾处,作者再以自己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作结,并建议将它作为电影《邓稼先传》的背景音乐.作者的父亲诞生于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作者用“他一生都喜欢”的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意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这一伟大转变联系了起来.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这个标题,就是作者对邓稼先的最高评价.邓稼先的为人以及他的贡献都将是整个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作者以四个破折号引出自己对邓稼先的怀念和评价.破折号在这里起到了列举分层的作用,各自独立成段,同时在语意上又层层递进.前两个评论紧扣永恒二字,尽管他去世了,但无论是邓稼先的精神还是他对社会的贡献,都已经获得了永恒,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后两段评价进一步指出邓稼先之所以能够做出永恒的贡献,是因为他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他这一生所走过的道路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走了自己想走的人生,因此他是幸福的.
统观全文,这篇回忆散文之所以能够撼动人心,不仅来自巧妙的结构安排,更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深厚的感情,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注意运用对比、烘托、想像等写作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作者以奥本海默为对比,更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以古代的诗文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贡献的伟大;以想像来描写邓稼先工作时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他无尽的思念之情.
3.作为一位科学家,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了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条理.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部分,作者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了相应的表达方式,该记叙时言简意赅,该抒情时直抒胸臆,该议论时态度明确,并力求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关 于 练 习
一、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文章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认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文章第一部分叙述中国一百年的屈辱历史,旨在与今天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相对比,以说明是千千万万的人改写了中国屈辱的历史,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终引出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英雄——邓稼先. 这个安排,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更突出它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二、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不仅多处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在句式的选择上,长短结合,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请你在课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加以说明.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以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排比:第一部分中的1898年四个列强侵华的罪行,运用排比修辞,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节奏感,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强占”“租借”的反复出现,给人以强烈的警示作用.
对比:文章第三部分第7、8两段使用对比的方法,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二人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只有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的品格的人.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一事物与自己所要表现的内容相对比,通过反差,以达到更加突出主题的作用.
长短句的分析详见“课文说明”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三、课文最后说:“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联系全文,就这句话写一则心得笔记.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心体会邓稼先之所以能够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根本原因,以领悟人应当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这句话说明了邓稼先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他这一生所走过的道路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走了自己想走的人生,与那些没有人生目标和理想的人相比,他的一生尽管辛苦、短暂,却是幸福的.(此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
●教 学 建 议
一、这是一篇内涵非常丰富的回忆录,教师应当在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在讲解之前,应当先向学生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让学生在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体会本文的深刻之处.
二、本文篇幅较长,又分成六个部分,在讲解时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来分析,尽量让学生的体会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吻合.
三、这篇文章的语言充满着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切的怀念和敬佩之情,这与作者的写作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分析时可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或重点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意.特别是作者议论和抒情的部分,例如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
四、由于杨振宁本人也是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因此本文同样表现了他的做人原则和对待科学的态度,在分析邓稼先时,也应当注意这一点.
●有 关 资 料
一、关于作者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之父杨可传(武之)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杨振宁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44年获硕士学位,1946年入芝加哥大学,获得理论核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E·费米的助手,并深受其影响.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1955年任该院教授.1953年,由于新发现的K介子在衰变时与宇称守恒定律不符,他与李政道合作研究,1956年得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结论,次年由实验获得证实.过去物理学界认为宇称守恒是和能量守恒、电荷守恒一样普遍适用的定律,杨、李的理论对物理学界震动很大,促进了60年代对基本粒子的大量研究工作.杨振宁还与李政道等人合作对统计力学作了重要研究.研究极高能基本粒子反映的性质.1965年后任纽约州立大学爱因斯坦物理学客座教授.20世纪70年代从事规范场理论研究.1972年以后多次访问中国,致力于促进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二、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二十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二十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
问君此去几时还?
实验场上惊雷动,
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
忠魂长眠长江畔.
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三、邓稼先光辉的一生
邓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到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