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剩余价值规律 |
B.价值规律 |
C.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D.客观规律 |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增】;主要考察你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商品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 | B.商品流通领域和分配领域 |
C.商品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 | D.分配领域 |
毛泽东在此强调要处理好的关系是什么?处理好这一关系有何重要意义?(14分)
针对上述观点,斯大林指出,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国家制订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14分)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集中力量保卫祖国,苏维埃政权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同时,苏维埃政府陆续实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非常措施。
材料二: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加上1921年的天灾造成的饥荒,人们生活极端困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也加剧了国内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1921年二、三月间,离彼得格勒不远的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暴动,表明苏俄国内的经济危机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于1921年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从此,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知识回答:
(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有哪些变化?(8分)
(2)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9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C.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D.新经济政策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最新试题
- 1To learn English well, you should ______ as many words and e
- 2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
- 3下列晶体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有( )。A.硫B.生铁C.金刚石D.金属镁
- 4阅读以下材料: “未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未经议会的批
- 5阅读下面的对话,根据上下文,从方框内选择恰当的选项补全对话。(有两项为多余选项)A: Excuse me, I am
- 6下列地形区中,位于我国第三阶梯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南丘陵C.黄土高原
- 7-Jack, do you like English?-No. So my English is very ______
- 8已知双曲线过点P(-32,4),它的渐近线方程为y=±43x(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设F1和F2是这双曲线的左、
- 9正常体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其遗传物质和原细胞相比[ ]A.相同B.增多C.减少D.不确定
- 10He has change, so you can ask him for an exchange.A.littl
热门考点
- 1若(x﹣1)(x+3)=x2+mx+n,那么m,n的值分别是[ ]A.m=1,n=3B.m=4,n=5C.m=2
- 2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王同学用了两个量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秤来测量拉力。实验之前他先检查了弹
- 3从纬度位置看,东南亚绝大部分所在的温度带是______.
- 4If I have any further news, you will be the first person ___
- 5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 )A.晋文公B.越王勾践C.宋襄公D.吴王夫差
- 6下列行为中能对水域环境有保护作用的是[ ]A.工厂和生活污染物到处排放B.对海洋鱼类任意捕杀 C.打捞水中污染物
- 7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有______.(只填写真命题的序号)①若a,b,c∈R,则“ac2>bc2”是“a>b”成立的充分
- 8已知函数f(x)=ax-x-a(a>0,a≠1),那么函数f(x)的零点个数是A.0个B.1个C.2个D.至少1个
- 9几种微粒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则可说明A.可能属于同一种元素B.一定是同一种元素C.彼此之间一定是同位素D.核外电子个数一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