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实践决定认识 |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C.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 D.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注意审题是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而AB项是认识论知识。题中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说明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本题选C项。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评:本题是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题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构成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一般根据材料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一般采用探因寻果直选法、因果优选法、因果排除法。本题采用因果排除法。
核心考点
试题【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样强调的原】;主要考察你对人生价值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时代不同,价值判断就会不同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A.②③ | B.①③ | C.④④ | D.②④ |
①取决于个人素质的高低 ②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要在奉献中创造价值,因为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A.理论对社会和个人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 B.实现人身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
C.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性 | D.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
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
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④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①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②自觉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③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想事情、做工作
④自觉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最新试题
-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800名新生,但这对20万多名打工子弟
- 2下列哪些应用不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手握钢笔写字B.汽水瓶起盖器的使用C.用筷子夹菜D.用大扫帚扫地
- 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E为电源,其内阻为r,L为小灯泡(其灯丝电阻可视为不变),R1、R2为定值电阻,R3为光敏电阻,其阻
- 4下列化学方程式或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P+O2 点燃 . PO2B.ZnSO4+2Ag=Ag2SO4+ZnC.铁丝
- 5求使≤a(x>0,y>0)恒成立的a的最小值.
- 6(2013·高考福建卷)Michelle found a job as a high school teacher wh
- 7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81=±9B.|3.14-π|=π-3.14C.(32)3=2D.5-3=2
- 8圆A的方程为:(x-2)2+(y+2)2=9,圆B的方程为:(x+1)2+(y-2)2=4,则两圆的位置关系为( )A
- 9巴西最早的居民是[ ]A.印第安人B.因纽特人C.犹太人D.爱斯基摩人
- 10阅读下文,回答问。 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
热门考点
- 1西亚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地是( )A.热带雨林地区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D.热带草
-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将左图中的A、B、C、D标在右图适当位置上,并注出二分二至日。(8分)(2)在右图中
- 3图是某补钙剂“高钙片”说明书的一部分.(1)写出胃酸与“高钙片”中的含钙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2)由贮
- 4读图(阴影部分表示夜,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回答下列问题:(9分)(1)此日,当a地日落时,北京时间为 月 日
- 5不能发生铝热反应的是( )A.V2O5B.MgOC.MnO2D.Cr2O3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精神分裂症之谜张田勘精神分裂症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也就是精神活动脱离
- 7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吃青菜叶的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B.捕***蝗虫的最佳时期是在蝗
- 8人用眼睛观察一朵花,其光原理如图1中的一支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一样.人眼的______相当于凸透镜,______相
- 9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礼上,借助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的事迹、人格、精神内核等方面进行准确而深刻的陈述
- 10根据句意和汉语注释写出正确单词,完成句子。1. The boys from Class 1 w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