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
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
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它将像温度计一样,随时间推移,设计日渐完善,会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用品的进程中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故体现B;由不完美到完美的变化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随时间推移,设计日渐完善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体现了D;选项A不能体现;答案选A。
核心考点
试题【新发明的“幸福”传感器能测量人们的幸福指数,还不是完美无缺。它将像温度计一样,随时间推移,设计日渐完善,会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这个进程蕴含的哲理没有A.主】;主要考察你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② 矛盾双方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③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与贯通 ④ 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A.矛盾的双方各有特点 |
B.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C.各国的发展模式各有特色 |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A.中国适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谋求更可持续、更加平衡的增长 |
B.既见证了中国科技进步的喜悦,也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篇章 |
C.2012年前两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趋好,但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
D.雄辩的事实再次证明,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
D.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
①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都是人为臆造的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③观念的转变决定了矛盾性质的转化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最新试题
- 12007年11月1日,中宣部、国家卫生部、总政治部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黎秀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 2关于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是电磁波B.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小于声音的传播速度C.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电磁波
-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b|,则a=bB.若|a|>|b|,则a>bC.若a<b|,则|a|<|b|D.
- 4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是a,b,c.(Ⅰ)若c=2,C=π3,且△ABC的面积S=3,求a,b的值;
- 5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回答1-2题 小题1:全会号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
- 6A、B、C、D都是含碳、氢、氧的单官能团化合物,A水解得到B和C,B氧化可以得到C或D,D氧化也得 到C,若用肘(X)表
- 7足球比赛积分规则为:胜一场记z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一个队进行了1z场比赛,其中负了4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
- 8生命很可贵,我们要学会自救自护。在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震措施正确的是A.在室内时要就近躲在坚固的物体下B.在室外时要迅速跑
- 9如图,D是等边△ABC的边AB上的一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找出图中的一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 10下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属于植物细胞的是______图,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
热门考点
- 12012年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臭氧(O3)监测指标。臭氧在物质分类中属于( )A.单质B.化
- 2用两支惰性电极插入100毫升硝酸银溶液中,通电电解。当电解液 pH值从6.0变为3.0时(设电解时阴极上没有氢气析出,且
- 3小明看到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装置后,将它改装成了如图所示的一种测量未知液体比热容的装置。测量时,分别往甲乙两瓶中装入水和待
- 4亚硫酸(H2SO3)是二元弱酸,KHSO3溶液呈酸性.向10mL 0.01mol/L的H2SO3溶液滴加0.01mol/
- 5体积为0.5m3的木块,质量为200kg,它的密度为______g/cm3,若把它分为体积之比为3:1的二块,则它们的质
- 6右图为由上海出发的四条路线,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能明显经过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路线是A.甲路线B.乙路线 C.丙路线D.丁
- 7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在反思党的工作时指出:现在有些地区,错误和成绩恐怕是七个指头和三个指头的关系。这主要是针对(
- 8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1)写出A、B两地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
- 9在△ABC中,已知acosA+bcosB=ccosC,试判断△ABC的形状。
- 10“机械学:火车头之制造法。化学: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晚清出现的这类考试内容旨在选拔[ ]A.科技人才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