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 > 2009年10月1日,我们迎来新中国六十华诞。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60年前,毛泽东把执掌政权比作“进京赶考”,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
题目
题型:0113 期中题难度:来源:
2009年10月1日,我们迎来新中国六十华诞。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60年前,毛泽东把执掌政权比作“进京赶考”,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民族复兴大业不断前进;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路。60年来,“赶考”路上变化巨大,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了一份高分答卷。
(1)中国共产党60年的“赶考”路 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六十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六十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2)结合材料谈谈,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历程是如何体现发展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2)①新中国六十年的历程,是自我革新的历史,这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六十年走过弯路、绕过远路,但最终我们党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这体现了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通过六十年的艰辛奋斗,我们党、国家、人民一步步走向了成熟,这体现了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④六十年辉煌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体现了在发展中抓住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回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核心考点
试题【2009年10月1日,我们迎来新中国六十华诞。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60年前,毛泽东把执掌政权比作“进京赶考”,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主要考察你对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TMD(他妈的)”“7456(气死我了)”“偶(我)”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4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长征的胜利充分证明了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下列有关长征的诗句中明确体现这一道理的是__________。 [     ]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 娄山关》) ②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乌兰夫《长征七律》) ③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长征组歌《告别》) ④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会师甘孜城。(长征组歌《报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题型:0110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自主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上海世博会的圆满举办更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为了早日实现我国碳排放目标,某校高二同学张小雅同学草拟“低碳生活”倡议书(提纲),请你帮助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
(1)要树立节约意识、低碳生活意识等;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家庭和个人实际出发用电、用纸等;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点一滴节约;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现低碳生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经过努力最终会实现。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0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2010年3月27日20:30-21:30,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超过十亿人参加了“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该活动旨在提醒全球民众共同关注气候变化,形成绿色环保理念并采取切实行动,注意细节,低碳生产生活,保护地球家园。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③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低碳时代,传统耗能产品面对挑战,新能源产品将迎来新生,但是老百姓对它的推广使用有一个渐进性的认识过程,所以要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广。这说明 [     ]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和上升的 ②新事物成长都有一个从被拒绝到接纳的过程 ③共性与个性的具体历史统一 ④“人化”联系无法真正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题型:0111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六十年发展历程主要体现了[     ]
A.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题型:安徽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