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重视量的积累 |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D.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是一字之变,却重若千钧,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一字之变,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向世界作出的政治宣言,向中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C三项不合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核心考点
试题【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十八大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改为“建成”,从哲学看,其依据在于( )A.重视量的积累B.量变是质变的】;主要考察你对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事物前进的和上升的变化
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④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沉潜绝非沉沦,而是勇敢、智慧、自强。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自强不息,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所玩弄,直至精疲力竭。
结合上述材料,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角度看,我们可以从“沉潜”中学到什么道理?
A.要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 | B.过犹不及,要把握火候和分寸 |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 D.事物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④我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A.①③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①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③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④十围之木,始生如蘖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最新试题
- 1下图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而进行的一次大型文艺演出,有关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领导了虎门
- 2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大会,投票决定国家大事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古代中国B.古代印度C.古代雅典D.古代埃及
- 3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每空一词。l. We all _______ _______ (属于) the People"s
-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现在和朋友漫步着的灞河长堤,依旧是那道老堤,但却已经“面目
- 6某药品的说明书上标明保存温度为18±2,由此可知在( )范围内保存才合适.A.18~20℃B.16~20℃C.16~1
- 72003年5月20日,深圳发生了举国震惊的特大投毒案.犯罪分子使用的是一种名叫“毒鼠强”的剧毒鼠药(化学式为C4H8O4
- 8﹣28m3n2+42m2n3﹣14m2n.
- 94的值是( )A.2B.4C.±2D.±4
- 10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
热门考点
- 1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临海布局的工业发展较快,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据此完成1-
- 2_____ his knowledge of the mountainous country, John Smith w
- 3What exactly is a lie ?Is it anything we say which we know i
- 4为什么要自觉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 ]A、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 B、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也
- 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若将长减少8㎝,宽增加2㎝,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则正方形的边长为[ ]A. 6㎝B.
- 6下列四幅图是我市一同学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绘制的正午日照图(分别选取不同季节的一天),你认为我们期末考试期间的正午日照最可能
- 7某汽车以速度10m/s匀速行驶,刹车后第1个2s内位移与最后一个2s内位移之比为3∶2,设卡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
- 8下列气体混合物,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A.H2、CO2B.CO、O2C.H2、COD.CO、N2
- 9X、Y是元素周期表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A.X气态氢化的酸性比Y的气态氢化物的酸性强
- 10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实验一:验证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B.实验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