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文化创新 > (26分)******2013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2013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其航线和南海其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时期,唐宋时期,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乃至非洲大陆航路的分分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它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各国使节、商人往来频繁,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制品、茶叶、瓷器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使节、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香料、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 在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期盼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国和法国,亚洲和欧洲,一起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新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标志着中欧两个文明的再度交汇,汇聚成“思想的丝绸之路”。“思想的丝绸之路”一旦碰撞出新的火花、放射出新的光芒,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8分)  
(2)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
(3)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中应作出怎样的努力。(12分)
答案
(1)①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分)②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各国使者、商人等人的来往造就了这条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它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分)③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具体联系的体现。(3分)
(2)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离不开经济、交通和科技等物质条件的支持;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开展交往活动的结果;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都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每点2分,共6分)
(3)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共谋发展。(2分)②立足新的实践,创新合作模式,谋求新的发展机遇。(2分)③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传递、沟通和共享方面的强调功能,(2分)加强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分)④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2分)汲取欧洲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分)(若考生答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亦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题的切口小,直接考查学生对联系客观性原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一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表述,以从中找出关键语句,来明确答题的思路。题中材料“各国使者、商人等人的来往造就了这条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表明“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而它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为事物的联系的联系也是客观的;本题材料中“‘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具体联系,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本题要求学生评析“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本题的切口小,直接考查学生对社会实践特征的理解与记忆。本题材料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中外经贸往来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密不可分的”,充分表明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本题材料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开展中外经济、政治、文化等交往活动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本题材料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表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中应作出怎样的努力。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本题设问中“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涉及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新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解答本题需要把握住教材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重点在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学生可从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发展、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中的强大功能、文化创新的途径等方面去展开说明。
核心考点
试题【(26分)******2013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主要考察你对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算盘的胚胎期远在万年前上古时期,比中国文字产生还早。到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
(1)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我们“不要丢了珠算”的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和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们对珠算价值的认识。(10分)
(3)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就更好地弘扬珠算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年来,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形成卫星、互连网、面授三方于一体的“天地人”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体系,为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学生提供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倡导“共建、共享、互动”,让优秀的资源直接与各地学校对接,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渠道,实现了“零距离”教学。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上述做法是如何实现文化传播的。(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