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伪造、涂改、销毁账册票据,逃避纳税
②少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及经营利润,以少纳税款
③涂改、伪造出口退税凭证
④超过纳税期限而未缴纳税款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偷税,①②属于偷税,③骗取出口退税属于骗税,④属于欠税,故答案应选A。
点评:注意违反税法行为的表现并能正确区分,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难度适中。
核心考点
试题【 税收与发展的关系要求我们要依法纳税,不做违反税法的行为。下列行为属于偷税行为的是①伪造、涂改、销毁账册票据,逃避纳税②少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及经营利润,以少纳】;主要考察你对税收及其种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加强税收征管,依法打击偷、逃税行为 ②完善税制、提高税率、扩大税目
③加强税法教育,强化依法纳税意识 ④使每一个公民都成为直接纳税人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① ④ |
①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税收是国家职能实现的物质基础
③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④税收具有无偿性的基本特征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 |
A.属于偷税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
B.属于抗税行为,将直接影响所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
C.对国家不利,但有利于增加个人的实际收入 |
D.是市场条件下企业和个人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产物 |
A.纳税人 | B.负税人 | C.征税对象 | D.计税标准 |
1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2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3能有效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增加财政收入
4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A.12 | B.23 | C.24 | D.34 |
最新试题
- 1在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首先要改造的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 2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指出:中部地区六省一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
- 3赛龙舟是我国________地区民间的主要体育运动;溜冰则是________地区民间的主要体育运动。
- 4请分析中学历史课本长短利弊,并评价中学历史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一个物体所受的重力为G,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斜面的长为L,高为h,所受的阻力为f,则斜
- 6语言综合运用。请运用合理的想象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用上环境、细节描写和衬托的手法,不少于150字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在整理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3万多个问题时发现一个怪现象—
- 8The teacher told us ____the window in classA.not to look out
- 9钛(Ti)和铁(Fe)都是有广泛用途的金属。某钛铁矿中Ti显+4价,Fe显+2价,该钛铁矿的化学式是 [ ]A.
- 10阅读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的以下言论:材料一:在美国,我认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
热门考点
- 1My friend, Tom, bought __ oar.A.a fairly goodB.fairly a good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赍(jī)发防 噎(yē)梵(fàn)文狡黠(xiá)B.埋(mái
- 3仔细观察图中的器材,你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用电器,另一类是_____,它在电路中的作用是_____,在电路图中
- 4每年3月26日是“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大家在当晚20:00~21:00关闭家中电灯.旨在让人们形成低碳生活理念(减少能
- 5在由数字0,1,2,3,4,5所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不能被5整除的数共有_____个.
- 6以下是四种毒品的结构简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四种毒品都属于芳香族化合物B.K粉的分子式为C13H15C
- 7联合国在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决定组建联合国是在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第二次世界大
- 8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鲁迅 D.胡适
- 9Nowadays, a growing group of dieters are trying extreme calo
- 10— Did you attend the meeting? — I would have known th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