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二者都是发生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 ②人民币内贬外升提升了人民币购买力
③二者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失衡的表现 ④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稳定币值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①错误,在国内人民币持续贬值,这是通货膨胀的表现,但国外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无关。②错误,人民币国内币值下降,国内购买力会下降。人民币币值波动过大,是经济失衡的表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稳定人民币币值,故③④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
试题【在生活中,人们感觉到在国内,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而在国外,人民币越来越值钱。有专家测算,2013年的1000元只相当于2005年的576元,人民币对内贬值幅度达】;主要考察你对货币的种类与形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国内物价总水平稳定 ②国内银行的贷款利率稳定
③国际市场黄金价格衡定 ④人民币汇率稳定
A.②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①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②都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都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 ④其本质都是货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小题1:从经济学角度看,假冒伪劣奶粉( )
A.是商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
B.不是商品,因为侵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
C.是商品,因为它完成了交换过程 |
D.不应成为商品,因为它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 |
A.市场监管部门管理不善 |
B.人们更喜欢购买价格低廉的奶粉 |
C.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缺陷 |
D.次等和劣质奶粉也可以使用 |
A.通过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
B.通过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必要的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
C.通过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必要的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
D.通过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奖惩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
A.50货币单位 | B.60货币单位 | C.70货币单位 | D.72.8货币单位 |
A.收入增多 | B.纸币减少 | C.通货紧缩 | D.纸币贬值 |
最新试题
- 1已知正整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对任意的正整数n满足2=an+1.(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设bn=
- 2现有铜与另一种金属的混合物粉末,另一种金属可能是镁、铁、锌中的一种,现欲测定其组成.取该混合物粉末10g放入烧杯中,将2
- 3听句子,选出该句的最佳答语。( )1. A. I don"t know. ( )2. A. In tw
- 4听对话和问题,选择正确答案。( )1. A She’s at home. (
-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书友人屋壁[宋]魏野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
- 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等于2的点表示的数是 [ ]A.2B.﹣2C.﹣1或3D.﹣2或2
-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分食盐水和硫酸铜溶液B.某离子被沉淀完全是指该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等于0C.在任何
- 8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A.结束越南战争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C.
- 9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噌吰/磨蹭 咖啡/咖喱 悄然无声/宵衣旰食B.家父
- 10已知函数f(x)=x3-3x。(Ⅰ)若曲线y=f(x)与直线y=m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m的取值范围;(Ⅱ)过点P(2,
热门考点
- 1读“五带划分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处的热量带名称:A______ _____ B_____
- 2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质量为M的长木板A(如图所示),长木板上放一质量为m的物体B,A、B之间动摩擦因数为μ。今在物体B上
- 3下列溶液中的氯离子数目与50 mL 1 mol·L-1的FeCl3溶液中氯离子数目相等的是( )A.50 mL 1.
- 4已知正方形ABCD边长为1, =a, =b, =c,则|a+b+c|等于( )A.0B.3C.D.
- 5下列最能体现明清时期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趋向的经济现象是(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商业继续繁荣,
- 6如图所示,某同学为了测量截面为正三角形的三棱镜玻璃折射率,先在白纸上放好三棱镜,在棱镜的左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然
- 7我国首台_______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
- 8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______传播的.
- 9棉农种植棉花,当棉花长到一定时期,常摘掉棉花的顶芽,其原因主要是[ ]A.防止生长过快B.促进侧枝生长C.防止棉
- 10 I was really anxious about you. You _______ have left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