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老 屋 朱法元  说来不怕人笑话,年纪大了,这脾气也越来越倔,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家人呢,竟也像哄小孩似地,一味顺从,尽管有些想法在他们看来实在不可思议。  这...
题目
题型:江西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老 屋
朱法元
  说来不怕人笑话,年纪大了,这脾气也越来越倔,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家人呢,竟也像哄小孩似地,一味顺从,尽管有些想法在他们看来实在不可思议。
  这不?随着腊月的临近,我忽然萌生出要回老家过年的念头。这念头一旦生出,便是如此不可更改,谁也说服不了。于是一家人便唯唯诺诺,春节一到,就直奔故乡而去。其实,我回老家过年只是想去看看故乡的那栋老屋。
  应该说,拥有老屋的人是荣幸的,因为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他拥有一份牵挂,一份念想,一份精神寄托。你看,一个人自打呱呱坠地,直到长大成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老屋里度过的。老屋就像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摇篮,把特有的文化丝丝入扣地传承给后代,不遗余力地打造着子孙们的灵魂,在他们的心碑上镌刻着民族的烙印。
  我家的老屋极为普通,它不像一些古民居那般气派,没有御赐的高大门楼,没有“状元及第”之类的牌匾。它坐落在赣西北的一个小山洼里,依山傍水,青瓦灰墙,颇有点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老屋由几个四合院连接而成,正中为祖堂,设大天井采光,其余为偏房,均开小天井。上下堂及厢房均以长廊相连,即便大雨天,家家往来不会湿脚,极为方便。我就出生在一个小天井边上的厢房里。这里以前是爷爷的书房,爷爷是个文化人,自撰一幅对联挂在门上,道是:房坐轻闻风摆竹;门前笑看雨连花。
  老屋后面确有一楠竹林,风吹竹摇,其声潇潇;天井里浮有三五睡莲,小雨丝丝,洒落其上,连成一线。这对联确实写出了真情实景,且韵味高雅,超凡脱俗,令我仰止。
  老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酽酽的割舍不了的亲情。记得在那经济拮据的年头里,有几样东西是家家借来换去互为所用的,比如鸡蛋,谁家来客无菜接待,便找邻居借几个,待自家的鸡下了再还。又如早晨谁家媳妇早起生了火,附近几家为节省一根火柴,便手持一把茅柴,去夹个红炭,引了火种吹着。最有意思的还是***年猪时节。每逢腊月,各家各户都要宰***特意养了过年的大肥猪,只要一家***猪,就一定要给其他人家送上一碗杂碎汤,以示有福同享,也增加些喜气。这样一来,在那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家家***猪,天天吃肉,其乐融融。
  我便是带着这些美好的回忆奔向老屋去的。然而到了老屋后,却大出所料:老屋变了,变得面目全非了!当我走近它时,它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不见了瓦檐上的袅袅炊烟、地场上戏耍的孩童,也不闻荷锄赶牛的吆喝声、灶间传出的锅铲声和迎客报讯亲切悦耳的犬吠声。老屋沉默了,老屋睡着了,老屋真的苍老了。时过境迁,老屋的人们都盖起了新房,他们搬出了老屋,在山边田野,独家独院,一家一栋,过起了全新的生活。只是老屋被抛弃了,它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正在苟延残喘,再过几年,它或许就将变成一片废墟。
  第二天便是除夕,我的心情很低沉。由于年久失修,我家那几间房子同样渐显破败。夜里躺在床上,四面透风,凉气渗入骨髓。此时倍加思念慈母,思念当年那种温馨宜人的氛围。天刚亮,我就起床了,信步走来,却又到了祖堂。遥想从前,年年的今天这里是最热闹的了,早起***鸡,家家都要到这里来,用一张火纸,洒上鸡血祭祀祖先。时至中午,家家都会端来敬献,焚香鸣炮祭拜一番。到了夜晚,那热乎劲儿就推向了高潮。孩子们聚拢过来,点燃起早就备好的大树蔸,围着篝火笑闹……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历史。
  我陷入了迷茫,望着叔父伯爷们的那些新居和新居里的崭新生活,我想这不正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吗?是啊,老屋老了,正如一个人,他已步入暮年,是该寿终正寝了。可是我又觉得一种失落。是啊,老屋是什么?老屋是家,是族,正是家和族,培植了亲情,又正是无数的同宗同族,凝聚成一个民族的精神。这些东西,该不会像老屋那样,随着金钱的增加、物质的富有而日渐消失吧?须知,这一系列的传统精华,是失之易、复之难的啊!
  回城后,我把这经历告诉友人,并且自我解嘲,悔不该千辛万苦而去,带回一腔惆怅、满腹凄凉。友人思忖片刻,却缓缓地蹦出了一句话:“你这是精神回家!”
  我若有所悟,久久地在心里咀嚼着:“精神——回家!”(选自2009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文中对老屋的描写,表现了老屋前后的哪些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作者引用了“爷爷”自撰的一副对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原文,回答问题。
(1)从文中看,“我”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各用两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正在苟延残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我若有所悟”,从全文看,“我”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普通而雅致。
  ②洋溢着酽酽的的亲情。
  ③破败而衰落。(意思准确即可。)
2.①写出了老屋富有诗意的雅致及老屋深厚的文化内涵。
  ②和后文写老屋的破败、文化的失落构成了对比。(意思准确即可)
3.(1)激动(兴奋)——低沉(凄凉)——失落(惆怅、迷茫)
  (2)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屋的衰败。(意思准确即可)
4.老屋的变迁是社会进步、物质富有的表现,但亲情、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不应随之日渐消失,亲情、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人们精神上的“老屋”,每个人都应永远保存自己精神上的“老屋”。(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老 屋 朱法元  说来不怕人笑话,年纪大了,这脾气也越来越倔,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家人呢,竟也像哄小孩似地,一味顺从,尽管有些想法在他们看来实在不可思议。  这】;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柔 和
毕淑敏
  ⑴“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⑵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
  ⑶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做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⑷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⑸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⑹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⑺现代人在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不信,你看看报上的征婚广告,尽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
  ⑻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⑼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过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掌总是蓝的,以致扬手时常吓人一跳,以为她练了邪门武功。这女孩并为自己规定每说一句话之前,在心中默数从1到10……她除了让人感到木讷和喜怒无常外,与柔和不搭界。 
  ⑽一个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对外在柔和形式的摹仿和操练,都是沙上楼阁。
  ⑾看看天空和海洋吧。当它们最美丽和博大、最安宁和清洁的时候,它们是柔和的。
  ⑿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
  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⒁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一定在某一个清晨,感觉出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
1.文中第4段和第9段分别写了作者自己做医学生时的一件往事和一个女孩子的故事,举这两个例子各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理解最后一段中“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这句话的内涵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现代人“期望自己与他人柔和”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从造字法的角度分别对“柔”与“和”作一番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崔勇

  ㈠我的祖籍是安徽桐城。祖父过世之后,祖母就带着年幼的父亲逃难到了我们现在居住的望江。据说,那是因为日本人。我没有考证过日本人是什么时候来到桐城的,父亲与我说起过家族里出了一个“伪保长”,胜利后被镇压了。我一直将这样的事情当成是“电影”,因为我实在没有能力将“伪保长”和现实联系起来。
  ㈡前些天,凤凰卫视播放一档节目,讲述了日本侵华时期的细菌战的受害幸存者。我的眼睛突然被一幅画面所压制:一个老人的腐烂的腿。解说说老人这腐烂的腿永远不能痊愈,就是为日本人投放在水中的炭疽病毒所害。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
  ㈢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是一名船夫,在长江上行船。母亲生前与我说起,“大军过江”的时候,外祖父是为解放军摇船,有渡江证,只是后来被外祖母遗失了。
  ㈣每年春节前后,外祖父大概要在我家住上三五天,应该是在外祖母过世之后的事情。外祖父的腿是我们永远的好奇和不安。他的左脚踝一直是腐烂的,所以每一次来我们家,总是要带一盒消炎止疼膏。在我家的时候,母亲每天都会很仔细地为他清洗那创腐的脚踝。我因为好奇,也常常在一旁看。腐烂之处,用一条布带子裹住。母亲很小心地一层层揭开带子,然后就可以看见那可怕的腐烂。一层层的腐肉,散出一股子腐臭味。母亲一边清洗那创腐,一边啧啧的摇头,为外祖父叹息。
  ㈤我们小孩都问过母亲,外祖父的脚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治不好。母亲回答说,不知道看了多少医生,总是没有结果,外祖父自己也不知道原因。腐烂一直伴随着外祖父。老人家过世的时候,母亲说那只脚带给老人的是一生的苦日子。
  ㈥直到看到凤凰的这个节目和那个画面,我终于将外祖父腐烂的脚与那个可怕的炭疽病毒联系起来了。说实话,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那场不遥远的战争的创伤也留给了我。我还想起我邻居闵姓一个老人,也是有这样的腐烂的脚,少年时,我们还不止一次地嘲笑过他。
  ㈦写到这里,我想,我的那些古老的乡民还不知道那腐烂和“炭疽”这样很现代的病毒有什么联系。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了解苦难的真实:他们只是默默地清洗那腐肉,他们所知道的只是那腐烂是没有办法根治的;他们不知道的是“炭疽”。现在这些苦难似乎已经随着那些老人的故去,不再打扰我们了。
  ㈧外祖父安葬在他的故里枞阳。母亲在世的时候说,外祖父托梦给她,希望我这个外孙有时间去看看他。我还不知道他老人家坟的具体所在。外祖父家族在枞阳县很有名望,出过很多名人,我不太清楚。现在,那些事情好像应该很古老了。
  ㈨今天是南京大屠***纪念日。(本文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作者为什么要向读者描述一张日本细菌战受害者的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对“腐烂的腿”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情感变化?这一变化引发了“我”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标题“一点记忆”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健忘的人是幸福的人;也有人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逃离
郭静娟
  食堂的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的树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山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大概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离的背景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巳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树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1)“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为什么说“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王维的诗《竹里馆》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现代人的理想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另一片天空
  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我们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我的机会也来了。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
  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我也不可能看到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因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
  ④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大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用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及固定的笑容。旅游者于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
  ⑤他们离世界越来越远。
  ⑥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旅者,连黄山、庐山等等都没有去过。一听哪里火就对哪里怕。在我看来,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F·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比方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
  ⑦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任意创建共和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一颗冥王星放人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这一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
  ⑧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选自《美文精粹》2009年第6期)
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6自然段“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一句中,“人们的野心”“传统的空间意识”分别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怎样才能找到“另一片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河与沙
周涛
  沙漠对河流说:结束!
  河流回答:我本身就是开始。             ——题记  在新疆生活的这么多年月里,我非常幸运地见识了它的那些著名的河流。的确,我非常幸运。
  伊犁河、巩乃斯河、塔里木河、孔雀河、额尔齐斯河、叶尔羌河、多浪河……河流给人留下的往往是永难磨灭的记忆,是丝缕一般柔长的诗情。虽然水和水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奇怪的却是河与河完全不一样。
  叶尔羌河完好地保留了一副古代河流的面貌,在洪水期,它宽阔的河床里流泻的仿佛不是水,而是永无休止的、奔腾拥挤的骆驼群;额尔齐斯河有着令人惊异的风采,它水量的充沛和纯净近乎神话,它的浪涛如同众多大块的碧玉倾泻翻滚;还有塔里木河,那是一支忧伤的歌,它以伤感的情调告别一个又一个绿洲,然后义无反顾地走进沙漠……还有呢,还有伊犁河和巩乃斯河啦,那是和我青年时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河,我已经好多次写到它们,但始终不能真正表达出它们的神韵。
  如果说我对新疆有一种无法抗拒和割舍的爱,那么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缘自这些河流。河流这些生命之蛇缠住了我的心。
  与河相反的是,我这么多年走遍了新疆的许多地方,穿越了无数的戈壁和碱滩,却很难深入地见识到沙漠的真面目。我与最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森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共居一域,但始终没有真正见到过它们。它们就像传说中的巨蜥,时常留下足迹,却难见真形。
  于是我经常在头脑里想象出这样一些画面:河与沙漠的关系如同一些生命之蛇与几只巨型蜥蜴之间的生死博斗。河想包围沙漠,缠住它并消解它。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
  人是多么富有灵性的动物啊!
  我看到过西海固的作家王漫西的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1972年,西海固大旱,我去某村找一位烧窑师傅,村里人都说这位师傅很诙谐。我问他祖籍在什么地方,他脱口而出:‘天盖村’。在我准备告辞时,他说:‘你是走州过县的人,咱这里人都说地球把把子(把柄)快磨断了。’还说:‘咱这里人说是苏联专家测出来的,正拿电焊机焊着哩。’”
  “‘你还不相信么,电焊机把天都烧红了,山干火燎的,牛赶到山里只吃空气不吃草。’”
  “‘咱这里人说焊住了我们就不迁了,焊不住我还要迁走哩。’”
  这段精彩的对话正是大西北的缺水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所独有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也是由他们口头创造出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今众多的有关生态环境的呼吁文字中,我没见过比这更绝妙的。
  烧窑师傅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
  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
  那些不会逃跑、不能移动的树,那些在人类兵团到达后像成群成片的俘虏等待砍伐的树,那些身材高大、枝叶俊茂但敌不过一柄斧锯的树,那些在微风中哗笑着本来想当人类的朋友却不料成为屠***重点的树……只要想起,为时何晚!
  现在怎么办呢?现在栽树吧!
  树是人类的最忠实的朋友,但愿我们今后不再因为它们无言、不能移动而去任意伤害它们。在河流、沙漠和人三者之间,有了树,一切都会变得和谐起来。每一棵树其实都是一根伟大的“魔杖”——就像古老的神话中传说的那样。
  至于河流,这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除了近百年来遭受污染和破坏,过去在历史上可是一直受到热爱和歌颂的。一本书上说道:“实际上,在成吉思汗后裔中,对流水的崇拜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今天,我依然记得中学时读过的题在《静静的顿河》卷首的那几句古歌——哎呀,静静的顿河,像是我们的父亲!
  哎呀,静静的顿河,你的水流为什么这样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文中可以看出,烧窑师傅诙谐谈话的背后是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呼吁。
B.文章将河与沙漠想象为蛇和巨型蜥蜴,形神兼似,十分准确地表现了河的警觉与沙漠的凶猛。
C.“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这两句话在文章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文章结尾提到成吉思汗后裔对流水的崇拜,是为了表明中华文化包容广博,有着优良的传统。
E.文章立足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抒发了对河流的歌颂,对沙漠的仇恨,对生存环境恶劣带给人民痛苦的同情与反思,对未来的设想等等,立意深刻。
2.作者对“人”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河流是养育人类文明的“保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洪水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作者的观点有误吗?说说你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