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提醒幸福  ①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结识了一位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提醒幸福
  ①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结识了一位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有乐出声来,所有关心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乐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
  ②我们已经习惯了提醒,提醒的后缀词总是灾祸。灾祸似乎成了提醒的专利,把提醒也染得充满了淡淡的贬义。
  ③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看的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
  ④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当我们睁大眼睛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当我们实在忍受不了等待灾难的煎熬时,我们甚至会恶意期盼风暴早些到来。
  ⑤在许多夜晚,风暴始终没有降临。我们辜负了冰冷如银的月光。
  ⑥风暴终于姗姗地来了。我们怅然地发现,所做的准备多半是没用的。事先能够抵御的风险毕竟有限,世上无法预计的灾难却是无限的。战胜灾难靠的更多的是临门一脚,先前的惴惴不安都帮不上忙。
  ⑦当风暴的尾巴终于远去,我们回到凌乱的家园。气还没有喘匀,新的提醒有智慧地响起来,我们又开始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期待。
  ⑧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知识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了提醒我们幸福。
  ⑨请从此注意幸福!
  ⑩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也许他们认为幸福不提醒也跑不了的。也许他们以为好的你自会珍惜,用不着谆谆告诫。也许他们太崇尚血与火,觉得幸福无足挂齿。他们总是站在危崖上,指点我们逃离未来的苦难。
  但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
  那就是幸福啊!
  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南辕北辙。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的训练。
  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过去很远,拣起地上的金鬃毛时说,原来我见过她。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侯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些什么。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却没有人预报幸福。
1.作者为什么要提醒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幸福”,试分析作者笔下“幸福”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人生有灾难也有幸福,对待灾难和幸福应该各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中划线的“临门一脚”,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自然段中“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一句中,“它”指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感觉“那样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们总认为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不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幸福。(意对即可)
2.作者笔下的幸福是指没有痛苦的时刻。(意对即可)
3.我们对待灾难要敢于面对它并且想方设法战胜它;对待幸福要充分珍惜并且要学会享受幸福,这样才能快乐相伴。(意对即可)
4.“临门一脚”指当你处在幸福与灾难的边缘时,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观念,冲破阴霾,这样才能得到幸福。(意对即可)
5.“它”指幸福。本来幸福并不少,但是人们习惯于提醒灾难,故而幸福显得少了许多。(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提醒幸福  ①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结识了一位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有】;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罗丹先生并没有艺术家们常有的罗曼蒂克派头,倒象是一位拘谨的绅士,严谨的学者。他头戴老式的礼帽,身穿黑色的服装,须发皆白。飘拂在胸前的稀疏的银丝,看上去像闪闪发亮的轻雾。他没有瞧我,侧着头,眼光仰视着上前方,似乎在追踪一个遥远的目标。……
  在看这些雕像的时候,我强烈地感到罗丹所塑的人物像,都远远不及希腊雕塑那么完美、完整和典雅。他们显然不是以形体美取胜,而往往带有这种不足或那种缺陷,达鲁的胸像,肋骨毕露;罗朗的头像,眼眶相当难看,似乎有眼病……以至我完全可以说,表现畸形与丑陋,是罗丹雕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倾向。
  “平常人总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被认为是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这是他们的大错。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攫取了这个‘丑’或那个‘丑’,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化成‘美’了。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罗丹如是说,他的眼睛仍然仰视着上前方。
  艺术中的美丑,当然与生活中美丑不同,生活中的“丑”可以成为艺术中的“美”,但只有当这“丑”被艺术家表现得有内心世界、有心理深度的时候。罗丹先生只是为了给人一种刺激,使人感到触目惊心才刻意追求形体上的缺陷与丑陋吗?
  “不,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所谓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的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自然中被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被认为是美的更显露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缺残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露出来。在艺术中,只有那些没有性格,就是说不显示外部与内在真实的作品才是丑的。”罗丹如是说,他的眼睛仍然仰视着上前方。
  是的,罗丹所追求的并不是形体上的丑陋,而是内心的深度,是内心世界的某种状态在形体上的一种如此强烈以至使形体变形的反映。这个曾经美艳一时的《老妇人》,他低头看着自己丑陋的形体,面部充满那么深的悲哀、羞惭和绝望!《施洗者约翰》那略呈内八字的两腿,使他瘦弱的身躯更显得僵硬难看,然而却表现出了他机械的一步一顿的步伐之沉重与庄严,使人感受到这位传道者那种完成神圣使命的精神。《青铜时代》那个从沉睡中刚醒过来的青年男子不美的形体与不平衡的身姿,正是为了表现人类从蒙昧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有清醒意识的伟大过程…………
  注: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家。
1、第三自然段中的“用魔杖触一下”“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用的是比喻手法,其实际意义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第二自然段末尾说:“表现畸形与丑陋,是罗丹雕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倾向”,通观全文,从罗丹的艺术实践和艺术观两方面来阐述这一“重要的倾向”的具体内容。
(1)在艺术实践中,罗丹的雕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个字以内)
(2)在艺术观上,罗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个字以内)
3、文章在引用罗丹的一段话之后,就重复使用“他的眼睛仍然仰视上前方”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三项是[     ]
A、作者在罗丹的亲自陪同下参观,因而能更深刻理解罗丹的艺术观。
B、罗丹的雕塑往往带有某种不足或缺陷。
C、罗丹的雕塑所追求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形体上的强烈反映。
D、作者在介绍罗丹作品的同时,也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E、作者较详细地介绍《青铜时代》等三件作品,意在说明罗丹的艺术追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1、下列对传纪的分析,不正确的二项是[     ]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神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2、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太阳能的利用
  地球上的各种能源,有的已被大规模开发和广泛利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这些被称为常规能源;还有一些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是正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能源,被通俗地称为新能源。其实太阳能、风能等,人类很早就已开始利用,这里把它称作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而言。新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区分也是相对的,今天的新能源将来也会成为常规能源。如核裂变,过去是新能源,现在由于技术基本成熟,大多数时候它已经被看作是常规能源。上述这些新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被作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受到了高度重视。
  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也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不仅生物质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都间接来自太阳能,而且太阳每年投射到地球上的辐射能高达1.05×1018千瓦时,相当于1.3×106亿吨标准煤,按目前太阳的质量消耗速率计,可维持几十亿至几百亿年,所以几乎可以说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能、降低其开发和转化的成本,却是新能源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因为太阳能的总量虽然很大,却十分分散,能流密度较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能每平方米只有1000瓦左右。同时,还会受季节、昼夜、气候等影响,时强时弱,很不稳定。值得高兴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太阳能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太阳能利用领域已由生活热水,建筑采暖等扩展到工农业生产许多部门。
  太阳能可以通过光-热、光-电、光-化学转换来利用。
  太阳能光-热转换是用集热器把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以直接利用。集热器有平板式、真空管式、聚焦式等,它可以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也可以是将太阳辐射会聚后集中照射,使传热介质(空气、水或防冻液)升温,用于家庭采暖、供应热水、制冷、烹饪、工业用热、农用温室等。
  1955年以色列科学家研制出选择性吸收涂层,它对占太阳光能量90%以上的短波部分具有很高的吸收率,采用这种涂层可显著提高集热器的热效率。另外采用平面或凹面的聚光反射镜(定日镜)聚焦太阳辐射,也能得到很高的温度,可用于发电和金属熔炼等。发展中的太阳热发电系统有槽式线聚焦系统(用抛物柱面槽式反射镜将阳光聚焦到管状接收器上)、碟式系统(用抛物面反射镜聚焦)和塔式系统。
  太阳能光-电转换是利用依据光生伏打效应研制的太阳电池,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电能。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光电转换效率达6%的实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1958年被用作“先锋1号”卫星的电源,这一重大突破为太阳能利用进入现代发展时期奠定了技术基础。此后,很快开发出多种太阳能电池,包括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硫化镉电池、砷化镓电池等,光电转换效率已达20%以上。除用于卫星、空间站外,已在灯塔、航标、微波中继站、铁路信号中得到广泛应用,采用太阳能电池的汽车、飞机也在积极研制,还建成了太阳能电池节能住房和太阳能电池电站等。一些发达国家还在探索建造太空太阳能电站,它将巨型太阳能电池组送到对地静止轨道上运行,借助微波发生器将电流转换成微波流,输送到地面接收站,再经转换变为电力送入电网。预计这一宏伟工程在不久的将来即可实现。
  太阳能光-化学转换主要是利用光化学反应研制光化学电池。这种电池由半导体材料和电解液组成,当太阳光照射半导体和电解液界面时,产生化学反应,在电解液内形成电流,并使水电离产生氢气而供应用。这也是氢能的开发利用的途径之一。
  一个广泛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新时代即将来到。
1.以下有关太阳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太阳能为新能源是因为现在可以在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B.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是发展未来社会和经济的能源基础。
C.季节、昼夜、气候等会或多或少地对各种利用太阳能的设施产生影响。
D.过去对太阳能的利用大都是直接利用,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太阳能的利用都是先转化再利用。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基本能源,是指它是生物质能、风能等所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基础。
B.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是新能源开发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C.太阳能可以被转换为热能、电能、化学能加以利用,是可利用方式最丰富的能源。
D.太阳能不仅能量巨大,而且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再加上可以间接产生或直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源,因而说它“最重要”毫不为过。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同样可以用来发电,槽式线聚焦系统、碟式系统和塔式系统都是正在发展中的太阳热发电系统。
B.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制成功是太阳能的利用进入现代发展时期的技术基础。
C.光化学电池的发电原理是当太阳光照射半导体和电解液时会产生电流。
D.光电转换效率已达2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一些发达国家把太阳能电池组送到对地静止轨道上,用以建造太空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的利用将进入高投入高产出的时代。
B.太阳能电池可以使光电转换率达20%以上,高效吸收涂层又可以帮助吸收90%以上的太阳热能,我们可以说100%地利用太阳能了。
C.因为太阳能光-化学转换可以产生氢气,并能加以利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氢能也是太阳能的一种。
D.如果用发展的观点来看,现在的新能源将来都可能会被看作是常规能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字)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博客的“看”与“被看”
  ①博客(blog)作为一种网络日志,其写作与传统写作有本质上的不同:写作者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他也可以回复.链接,可以随时介入争论;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处于一种“被看”状态,大多数人上博客网的时间大概还是更多地花在“看”而不是“写”上面。所以,博客们希望引人注目,追求点击率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机;同时他们也希望“看”到别人,看到别样的人们,别样的生活,尤其是网下不易接触到的名人。
  ②由于可以在网上看到大量别人的写作,博客们也许就能触发自己的写作***;而大量的“看”也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最后达到连他自己也感到惊奇的一种良好写作状态和水准,一个好的博客作家也许就这样炼成了。写作需要鼓励和刺激,需要有发表和得到评论的机会,博客网络正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
  ③王朔曾在他的小说中写过一个极想写作的人,他经常进入一种紧张的构思,单不容易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维,自然也没有发表的机会。因为思绪常常是需要通过发表来整理的,有时仅仅是一次发表的机会就可造就一个作家。所以,如果这事搁在今天,那位极想写作者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他可以尝试做一个博客。如果开始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还可以用笔名。中国近代以来有两次作者用笔名的高峰,一次是上世纪之交报刊大兴的时候;一次是这个世纪之交网络大兴的时候。而上次主要还是精英写作,这次则是大众的写作。上次笔名变化还不多,这次各种笔名之丰富和有趣,本身就是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
  ④不仅有“看”,还有“被看”。一种能够被许多人“看”的感觉刺激着写作,千千万万过去普通的写作者终于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过去他们被轻视乃至根本被忽视,现在他们可以在博客上表达心声,寻求同好。虽然点击率不可能都很高,但自由表达的感受更为美好。
  ⑤所以,至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博客的意义更多地还是在“看”和“被看”,而不是“写”。这一点在与传统日记的比较中显示得最为清楚。传统日记的写作者主要是写,他看不到别人的日记,自己写的至多有一两个亲朋好友的交流切磋。而博客将一种“互看”发展到极致。
  ⑥人们或者会说“没有写,哪来的看?”的确如此。但对博客来说,“没有看,哪来的写?”而这后一方面对博客来说也许是更重要的。
  ⑦所以,至少从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来看,它还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一个大作坊。
1、下列关于“博客写作”与“传统写作”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传统写作不同,博客写作者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也可回复、链接,随时介入争论,这使博客不断地处在一种更新、流动之中。
B、博客使相对私密的写作变成了公开、热闹的行为,使一种主要面对自己的私人写作变成了一种面向公众、且主要是面向陌生人的公开写作。
C、博客使写作不再像过去一样的孤独,写作者可以在网上得到正视乃至重视,所以,作品的高点击率是一个最能让博客写作者感到愉快的指标。
D、除非作品比较成熟、能够发表,否则传统的写作者是很难使自己的文章有面对公众的机会的,但博客使这一原本艰难的过程变得没有门槛。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博客们下“笔”时总会意识到别人的目光,同时也关注、学习别人的作品,所以在众目睽睽下,一个好的博客作家就这样必然地炼成了。
B、在博客上,是“看”和“被看”催生了大量的写,刺激了不断的写。因此,博客的“写”是一种由“看”和“被看”提供动力和条件而完成的“写”。
C、不易理清自己思绪的人,其作品往往没有发表的机会,所以极想写作的人完全可以通过写博客来实现成为作家的理想,有时仅仅是一次发表的机会就可造就一个作家。
D、博客实际上把日志的关键词从传统的“写”变成了“看”,在博客们看来,只要没有了“看”也就完全没有了“写”的意义。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准确的一项[     ]
A、博客们在希望“被看”的同时,也希望“看”到别人,包括别样的人们、别样的生活,故而可以猜想,名人写的博客会是异常火暴、备受追捧的。
B、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一个大作坊,这说明虽然现在的网络写作队伍无比浩大,但实际上一般的博客写作者的产量、质量依旧非常低。
C、这个世纪之交出现的使用笔名的高峰中,各种笔名更加丰富、有趣,这直接表明“报刊大兴”主要促进的是精英写作,而对于大众写作的促进作用比不上“网络大兴”。
D、在网上大量地“看”,大量地学习别人的作品,就能使博客们的写作水平得到令人惊奇的提高,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