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张伟
②到浙大当校长,竺可桢开始并不愿意。一则他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则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又要同官场打交道,必将影响自己对地理、气象、物候的科学研究。但他实在不忍心浙大在动乱中走向衰落,于是毅然临危受命。这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③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温厚光辉”的。
④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不满,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微笑不语。后来,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处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处长。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数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这种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⑤这名校长,曾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当宝贝儿啊。”
⑥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气度不同,却都对竺可桢服服帖帖。
⑦有人在评价竺可桢时说:“他的品德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静。”他的一名学生年迈时接受记者采访,有些陶醉地回忆竺可桢:“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⑧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内有各种政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定的学术、教育氛围”。
⑨他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另4在学校活动。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十分反感,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不过,有一次,学生不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虽然他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到狱中看望他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要到庭旁听。
⑩1949年3月6日,到竺可祯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摘自《浙江日报》2011年3月7日,有删改)
【注释】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2011年3月7日是竺可桢121周年诞辰。
1.第①段为什么要写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当天的日记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的费巩和束星北有何共同特点?写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解释第⑦段中“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竺可桢“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有才华,有个性,都当面表达过对竺可桢的不满。侧面衬托竺可桢的温厚平和以及对人才的爱护。
(意对即可)
3.竺可桢讲话优雅动听,充满哲理,能够深入人心并启迪学生心灵。(意对即可)
4.这是竺可桢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学生的任务是读书,参与党派之争会影响学业,并且可能因为年轻而被利用;在动乱年代中参与党派之争有性命之忧;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类文阅读。“浙大保姆”——竺可桢 张伟 ①1936年的4月7日,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他这一天的日记写着:“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杜尚是法国人,1887年7月28日出生于法国的薄兰韦勒。他的家庭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杜尚在这样的家里,被熏陶出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
在服兵役之前,杜尚曾在巴黎待过一阵,进朱丽亚艺术学院学习过十来个月。在学校他几乎是一个很糟糕的学生。等他看出来像他这样的人在学院里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时,就离开了。杜尚天生有一种性情,喜欢无功利地循任自己的天性,不肯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他的这种处世风格变得愈加明显。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人解释他在早期的这种行为已经是他反艺术的开始了。他自己说:“人们可以这么去认为,但是对我来说我根本没有什么意识的考虑,我应该这么做或应该那么做,我只是做我认为有趣的事罢了。”
杜尚离开军队到巴黎的时间是1906年,那时候正是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开始出现、发展,乃至竞争的年头。在一开始创作的时候,他也吸收了一些现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比如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1909年他第一次参加巴黎每年一次的现代艺术家独立展览,送去了两幅画,居然还卖掉了一幅,使得他也成为潮流中的人。那时杜尚还年轻,新鲜好奇,不免学学这个,试试那个。他把这个时期称为自己学游泳的时期,而且他还学得不坏。从他1906年19岁从军队里退役到1912年画出《下楼的裸女》只有短短的六年,在这个时候,他对艺术的掌握程度无论是赖以生存,还是赖以成名都没有问题。但杜尚把这一切都放弃了,因为他不看重这些,他也不愿意重复自己——这是他保持了一生的重要原则。他的思想引导他走到另一个方面去了:他感兴趣的是精神的探索,他要透过事物的表面价值,趋近更为真实的核心——艺术到底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对这样一种活动投入如此大的关注、赋予如此大的重要性?
杜尚一生都没有介入过任何团体。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对任何流派和组织都失去了兴趣”。1916年在欧洲出现的达达运动十分接近他的行为主张,而且也一直把他视为精神领袖,杜尚也没有介入他们的活动。杜尚这个做法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纯粹的自由,自由对杜尚来说重于一切!但这不是给自己放纵行为护短的借口,而是心灵的完全自由。获得这种自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反而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这需要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无懈可击地把握自己,不受诱惑,让心超越在一切名声、金钱、地位的吸引力上,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以做到。而杜尚做到了。
1915年杜尚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到美国,那时他28岁。在他到美国之前,他已经是个名人了,美国把他视为欧洲重要的现代艺术家。1915年到1923年这段时间,杜尚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纽约。杜尚很喜欢美国,对这个从不肯守规矩、活得如行云流水般自如舒展的人来说,美国是一个没有传统重负,让人轻装上路的地方。社尚最具革命性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美国完成的。
杜尚在1923年回到巴黎,在法国一直待到1942年。1942年,当战争的阴影再次笼罩了欧洲时,杜尚又回到美国,此后,他基本上一直在美国,在1954年加入了美国国籍。从1942年到1958年这段时间里,美国艺术界正热衷于创造自己的新风格——抽象表现主义,这和杜尚提倡的变非艺术为艺术的路子大相径庭,他们没有去注意杜尚。杜尚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住在自己的公寓里,绝不抛头露面,他的住处甚至不装电话。
杜尚喜欢单身的生活,因为这最能保持他生活的自由。他在67岁的时候与一位离婚的女子结了婚。他解释说,因为他和他的新婚夫人都到了“垂垂老矣”的年龄,不会有能力再有孩子,他才放心地结婚。这次婚姻一直维持到他81岁谢世,很是美满。
1968年10月1日,杜尚夫妇邀请了一些朋友在他们巴黎郊区的一个简单清爽的公寓里共进晚餐。和杜尚所有的日子一样,这是一个轻松、融洽的夜晚,杜尚妙语连珠,朋友们流连忘返。在客人离去不久,杜尚上床之前,他的心脏平静地停止了跳动。他的朋友这么描述说:“第二天早上我发现他躺在自己的床上,美丽、高贵、安详,只不过比他活着的时候略为苍白一点点,一抹微笑留在他的嘴唇上。”
在满世界焦灼进取的状态中,杜尚独自向我们呈现了一种轻松幽默的自由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选自李鹏编著《一生应当结识的25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1.通读全文,说一说是哪些因素使杜尚“活得如此精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杜尚“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让心超越在一切名声、金钱、地位的吸引力上,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以做到。而杜尚做到了。”你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思想流派也追求这种超越?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谁?他是怎样描述这种超越境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耀成
天道酬勤,1981年5月1日,路甬祥终于以《合流量反馈先导比例插装流量阀研究》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被授予工程科学博士学位,而这通常需要4至5年才能拿到。
同时,他的研究成果陆续在德、美、欧专利局登记了多项专利,经专家多次论证复核,这些新技术终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发明人载入了专利局的技术史册,再一次引起了德国液压界的轰动。
两年的研究生活临近结束时,导师巴克教授热情地挽留他,德国几家大公司竞相高薪聘请他,但路甬祥决计回国。在德方为他举行的挽留会上,他动情地说:“我的祖国正处在中兴时期,需要我回去参加四化建设,德国民族的爱国思想也深深激励我要快些回国去。”
回国后,路甬祥在浙江大学创建了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流体传动控制研究所,暨我国第一批博士后流动站之一、国家教委首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988年,路甬祥担任了浙大校长,时年46岁,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重点大学校长。经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院士推荐,1997年路甬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院长,是年55岁,他是共和国历史上第5任科学院院长,也是最年轻的院长。
作为一位工科出身的学者型的院长,路甬祥敢于开拓创新,大胆改革机构,同时又恭谨扎实地工作,开创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新局面。美国《科学》杂志5445期上,主编鲁宾斯坦作了这样的评述:
他是中国科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长,他所进行的改革产生了一批40岁出头的研究所所长。他的工作就是要把科学院这支科技国家队改造成为同时能服务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队伍。尽管他本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为流体力学,但他却以广博的学识赢得了中国科学院全体科学家的赞誉。
可是,路甬祥的院长当得其实并不轻松,因为他同时是一个蹲守在科学的前沿阵地上的战斗员,一名普通的士兵。
不过,要在这样一篇文章里详述作为科学家的路甬祥是困难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粗线条的勾勒
——
路甬祥拥有的中国专利就达20项,迄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出版著作6部。两次获得国家发明奖,
2000年被授予德国星级大十字勋章,2004年获得了“意大利总统科学与文化金质奖章”,先后被德、澳、韩、匈、英等国科学院和学会选为外籍名誉院士。
路甬祥还很注重人才培养。浙大机械电子控制工程研究所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他一手建成的,而且一直担任博士生导师。他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近40位博士,25位硕士,5位博士后。
取得如此丰硕成果,路甬祥又怎样看自己呢?在央视国际的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说:“据我所知,您是中科院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院长,是吧?”路甬祥说:“这是因为我出生得比较晚。”又说:“但是我相信以后的院长也许会比我更年轻。”(选自2010年第5期《人物》,有删改)
1.作为“最年轻的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作出了哪些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引用路甬祥的话和鲁宾斯坦的评述有何作用?试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选文,谈谈路甬祥取得丰硕成果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
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
1.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
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
D.西方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2.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
B.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翻。
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
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
C.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治。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日”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礼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做唐代曾在岭南蛮荒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之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礼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做唐代曾在岭南蛮荒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之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话,要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释】①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2试问数列lg100,lg(100sinπ4),lg(100sin2π4),…,lg(100sinn-1π4)前多少项的和
- 3听对话,回答问题。1. What is the speaker doing? A. Making an introduc
- 4钓鱼岛(The Diaoyu Islands)自古就是我国固有领土,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位置在距温州市约
- 5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公有制 B.非公有制 C.个体经济 D.国有经济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科技的发展,如实施“863”计划、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莫”等。据此回答1-2
- 7世界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多位于( )A.赤道附近和两极地区B.中高纬度地区C.中低纬度地区D.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
- 8某小水电站发出的交变电流的电功率为100 kW,输出电压为500 V,向远处用户送电的输电线总电阻为10Ω。为了使输电线
- 9.三个连续偶数的和为48,则这三个偶数的积为___________.
- 10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分离乙醇和乙酸要用分液的方法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如果NaCl固体
热门考点
- 1有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季风气候区 B.都地处高原山区,森林
- 2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行,
- 3【题文】设函数的定义域是,则函数的定义域是( )A.B.C.D.
- 4菜农栽培大棚蔬菜时,夜间常常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减少病虫害的发生B.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
- 5如图所示,点B、E分别在AC、DF上,BD、CE均与AF相交,∠1=∠2,∠C=∠D,求证:∠A=∠F.
- 6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的相似点是A.都限制了王权B.都体现了民主的原则C.都体现了三权
- 7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盲目类推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A.原子和分子均是微观粒子,在化学
- 82009年9月,南京市363个城市社区近期通过这种“公推直选”的办法,票决选出了包括党委书记、副书记和委员在内的社区党委
- 9 人生路上,一路与老师同行,在老师的教诲下我们受益匪浅,茁壮成长;一路与朋友同行,在朋友的影响下我们取长补短,携手并进
- 10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的是( )A.中共中央B.国务院C.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