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九天牵舟——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目击“神七”返回本报记者 钱晓虎 丁海明 通讯员 杨冰  千里之外、云天之上,一艘小小的飞船牵动着亿...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九天牵舟——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目击“神七”返回
本报记者 钱晓虎 丁海明 通讯员 杨冰
  千里之外、云天之上,一艘小小的飞船牵动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
  这里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9月28日下午,记者和航天科技人员一起,屏息凝神、严阵以待,静静守候巡天英雄从九天归来。中央大屏幕上,一条条平滑的红色曲线标示着飞船在太空运行的轨迹;操作台前,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密切注视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测控数据……
  “长江三号发现目标!”16时48分,绕地飞行45圈的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大西洋上“远望三号”的测控弧段。这是“神七”绕地飞行的最后一圈。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内的图像,清晰地出现在大屏幕的左侧:3名航天员正从容地做着最后准备。
  “神舟七号,准备返回。”第一次调姿指令穿越太空飞向神舟七号飞船。那一刻,飞控大厅屏住了呼吸,辽阔天宇屏住了呼吸……
  回家的时候到了!右侧大屏幕的三维动画显示:飞船尾部朝向飞行方向,制动点火姿态准确建立!这是飞船返回地球最关键的一步!此时,大厅里已有人在轻轻鼓掌。
  “飞船姿态正常!”数百台终端显示屏上,各种图形、表格、曲线的三维视景告诉人们:航天员和飞船各项指数正常,飞行轨迹与预定轨道严丝合缝!中央大屏幕上,一个黄色的小亮点正在划过非洲大陆、划过印度洋,直奔祖国上空而来。
  “轨返分离!”17时12分,随着总调度一声指令:飞船返回舱和轨道舱成功分离,迷人的桔红色返回舱缓慢脱离母体,落向地球。
  “黄河发现目标!”“神七”返回舱被国内测控站捕获。此时,“神七”返回舱摄像头传回的画面再次引来一阵惊叹:一片洁白的雪山出现在大屏幕上!那一定是我们的喜马拉雅雪山,有人在猜测,脸上写满了喜悦。
  “敦煌发现目标!”17时19分,“神七”返回舱沿着预定路线向落点飞奔而去,离最后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穿越黑障区时,一个小亮点突然出现在左侧大屏幕上,测控站的光学观测设备已成功将她揽入怀中!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回收二号发现目标!”……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报告飞向北京飞控中心!大厅内,聪慧睿智的专家、肩负千钧的指挥操作人员和各系统试验队的科技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监视台上不断跳动的参数,等待着惊心动魄的时刻到来——
  17时24分,激动人心的一幕从千里之外传来:蓝色天幕下,红白相间的降落伞花,像一朵绚丽的云彩,飘然降落九天!
  17时29分,航天员翟志刚报告:“主伞工作正常,感觉非常好!”接着又传来刘伯明和景海鹏的报告:身体感觉很好!
  17时37分,在一架搜救直升机的护送下,“神七”飞船轻盈而迷人的身躯稳稳地降落在预定地区。
  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在大厅。红色调的中央大屏幕上,“热烈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巨幅标语把气氛推向高潮:科技人员们激动地相拥相抱,泪水与汗水交织在脸上,喜悦与自豪交融于心田!此刻,整个航天城,变成欢乐的海洋……(选自《解放军报》)
1.文章中不断地出现具体的时间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标题有什么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细节描写较为出色感人,请作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这篇新闻特写的内容,谈谈这类文章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用是确保新闻的纪实性,同时渲染出事件本身的紧张气氛。(意对即可)
2.正副标题,正题简洁,揭示了中心事件,选用生动、富于个性的动词“牵”,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同时具有情感性。副标题是针对主标题,是全文主旨的补充说明。副标题是正文中部分内容的统领。
3.最后一段场面感人,通过声、形、色、动作描写及整句形式比喻修辞表达了极度喜悦欢乐的场景和胜利后的自豪感。(意对即可)
4.重视运用形象思维,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片断,以描绘事件中有形象感地镜头,有强烈视觉刻画,有强烈的感情渲染。(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九天牵舟——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目击“神七”返回本报记者 钱晓虎 丁海明 通讯员 杨冰  千里之外、云天之上,一艘小小的飞船牵动着亿】;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人类首次“登陆”火星  
  人类终于“踏上”了火星。名为“火星500”的首个火星登陆模拟计划目前正在成为世人的关注焦点,目前,已分批送出了两批宇航员“去火星”,其中包括中国志愿者王跃。这个模拟项目庞大而细腻,模拟了人类登陆火星后的各种活动和迹象,主要关注宇航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上周,这些“远征勇士”终于“抵达”了火星,并进行了模拟火星活动。模拟30年后的工作
  莫斯科时间14日下午1时,第一批两名宇航员成功“登陆”火星。这算是今后人类真正在火星上留下脚印之前,尝试迈出的“一小步”。
  经过8个月“与世隔离”的“航行”,俄罗斯和意大利的两名宇航员终于穿上了沉重的白色宇航服和笨拙的宇航靴,离开太空舱,小心翼翼地踩上火星红色的土地。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位处莫斯科的研究中心内。
  与此同时,在相隔不远的太空控制中心中,俄罗斯和欧洲最顶尖的太空专家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发来的同期视频,他们眼见着两位宇航员走起了太空步,耳边传来类似走在火星表面上时才发出的“咔嚓”声。
  “我们今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达维多夫(VitalyDavydov)说,“宇航员们感觉良好。”不过,他也说,他们身着重达32千克的太空服,还得背着硕大的氧气罐,摇摇晃晃地走在坑坑洼洼的沙地中并不容易。
  两人试验性地走了几步,然后将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旗,以及欧洲航天局(ESA)的旗帜插在了“火星”地面上,随后又采集了一些土壤样本。目前,人类的计划是,在2040年之前,能够在真正的火星上做这些事情。
  此次“火星登陆”原计划要行走93分钟,但是最后缩减为50分钟。目前,没有人对这一变动做出解释。宇航员面临多重压力
  “火星500”计划总共将持续520天,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着陆火星到返回地球的过程。
  2月1日,模拟飞行器“到达”火星。2月14日,试验登陆舱与主舱“分离”,第一组小组“登陆”火星,其他人则留在“轨道”上。2月18日,小组人员进行更换。
  这是一个多国合作项目,实验实体是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的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进行的,实验则由欧盟航天局设计组织。参加“火星500”项目的六名志愿者宇航员分别来自俄罗斯、中国、法国和意大利。中国志愿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王跃作为第二批“登陆”人员在当地时间18日替换已登陆的意大利志愿者。
  这是人类第一次模拟登陆火星,实验主要集中模拟长途太空旅行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历时500天的模拟飞行中,这六名20到30岁的宇航员们都身处模拟太空舱内,与外部的联系都十分有限。实验甚至特意设计了一段长达20分钟的登陆延误。因此,宇航员们必须体验长时间的隔离、长途跋涉及机械故障等多重压力。
  成功“登陆”火星之后,除了提取样品之外,小组还将测量模拟火星的磁极,以及用当年俄罗斯人登陆月球时所设计的测量工具来做一些地面实验。
  目前,俄罗斯已经表示将可能和美国宇航局合作,在20到30年内向火星发射真正的飞行器,不过经过这次模拟登陆测试,一些宇航官员们认为,这个时间可能会更缩短一些。“20年将会是准备这一太空旅行的合适的时间。”达维多夫说,“我觉得这很可能实现。” (摘自2011年2月20日《新京报》,记者:金煜)
1.这篇新闻的第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模拟30年后的工作”一部分中,作者先说这是“一小步”,后来又引用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达维多夫的话,说“我们今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前半部分和“宇航员面临多重压力”部分的内容,简要概括人类登陆火星所要克服的困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活,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或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C.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红卫兵来了
流沙河
  一群年轻人涌入后院,东张西望,似在找谁。他们厉声逼问木匠唐娃儿:“哪个是流沙河?”那位少年木匠不知所措,正在为难。明知躲不脱了,不如自首,也显得那个些。我大声说:“我是!”那一群年轻人跑过来,半圆圈围了我。联手罗师傅放下大锯,回避开去。包围圈缩小了。
  又一群年轻人从小门面飞跑而来,七嘴八舌问道:“在哪儿?”他们蜂拥而上,包围圈由一层变为两三层。原来这两群年轻人就是成都来的某中学红卫兵战斗队的小将,他们驻扎本镇多日,煽了不少风,点了不少火,已将此地革命形势推向了高潮。现在他们即将凯旋成都,准备抓我回去,行“献俘”之礼,开斗争之会。他们先去家中捉我,又扑了空。可能有邻居给他们“点水”,他们跑到这里。兵分两路,一路从大门面,一路从小门面,***入后院来。他们的小领袖甲问我:“你就是流沙河?”他似乎怀疑我是假冒的。
  “同学们,我就是。”我握着锯柄说。
  “你说你的本名。”小领袖乙说,似乎有考核我是否是假冒的意思。
  我说出本名来。他们不再怀疑,但显然很失望。我是这样瘦弱,蓬头垢面,裸体跣脚,只穿一条幺裤,寒伧之至,不像他们斗争过的“黑帮分子”。
  “你为什么躲在这儿?”小领袖甲问。
  “我被押回老家,接受群众监督改造,已经半年。我不是躲来的。”我放开锯柄,伸手掌请他们看凸起在指根下的茧皮。我说:“我靠拉大锯维持生活,已经半年。”
  小领袖乙愤怒地呵斥道:“狡辩!你以为我们不看报!你是黑帮!沙汀黑帮!”
  他双臂反抄在背后,似乎双手捏有一件东西而不让我看见。我怕,可能是打人的凶器。
  我解释说,1957年定我右派罪,当时沙汀是省文联负责人,我怎么可能入他的“黑帮”。我说,我与文学绝缘已九年了,根本不是文学界的人,不可能入任何帮。
  “是小汽车送你到这儿来的吧?”有人问。
  我解释说,1958年我被开除公职,只拿生活费,每月三十元,做体力劳动,迄今九年了,怎么可能坐小汽车。
  小将们还提了许多质问,都显得很无知。他们居然以为我的生活很好,拿稿费啦有存款啦住洋楼啦吃营养啦。他们不了解当右派多么苦,因为他们太年轻了,又都是红五类子女,没有当右派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我一一回答了他们的质问。他们都很失望,遂不再问。
  这时候小领袖甲向小领袖乙做眉眼。小领袖乙面容黑瘦,眸子清亮,一副聪明相。他仍然双臂反抄着,不让我看见他捏的东西。他把嗓子提得老高,表情非常严厉,吼道:“你!好生改造!”随即垂下双臂,不再反抄。我看见了,他手提的是一卷粗麻绳。他那清亮的眸子轱辘一转,向小领袖甲投一个询问的眉眼。于是小领袖甲用目光扫一扫半圆形包围圈,命令:“走吧。”又掉脸向着我,叫我写一份认罪书,下午交到他们的驻扎地,由他亲收。然后他们一窝蜂似地走了。
  我坐下来,准备吸烟。手抖,擦不燃火柴。叼着烟的嘴唇也在抖。罗师傅走回来,不好意思用眼睛看我,也不好意思开口说话,只坐着。我说头疼,下午再锯,便回家写认罪书去了。(选自《锯齿啮痕录》)
1.从结构上看,写木匠罗师傅的部分文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木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他们驻扎本镇多日,煽了不少风,点了不少火,已将此地革命形势推向了高潮”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卫兵来抓“我”的情节悬念迭起。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说“小将们”“显得很无知”。联系全文说说红卫兵的无知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探究一下这样写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1.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航天人在“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克服的困难的一项是(   )
A.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和卫星发射中心。
B.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C.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
D.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实施的开始。
B.“神舟”二号飞船是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
C.“神舟”二号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D.“神舟”三号、四号与“神舟”二号一样,均是在载人状态下的发射。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经济力量的雄厚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科技的发展速度。
B.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C.“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为其后的飞船发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是“神舟”二号仅三个月后就发射的一个原因。
D.“神舟”系列飞船均在冬季发射,这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鲁迅的后园
李建民
  ①绍兴我去了两次,都是朝着鲁迅先生去的。
  ②百草园是新台门周氏家族共同拥有的一个普通菜园子,因为荒芜,杂草丛生,人们雅称其为“百草园”。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③后园是我对鲁迅的发见。
  ④鲁迅十二岁进三味书屋就学,前后长达五年时间。老师寿镜吾授业极严,但严中有宽,这书屋的南北二洞门连接空间,便是业间的“谈余小憩”后园——我所说的地理上的后园,就是这三味书屋后面偌大的空间。在这人迹罕至的后园,我却似乎听到一群孩子放下书本之后群拥而至的欢呼声和咯咯笑声,那种从课堂上刚刚解放出来的孩子的笑声、那种只可以释放十几、二十分钟的笑声,铃铛一样的扣人心弦!这有如天籁之音的笑声在这四面是墙的后园来回冲撞。
  ⑤这是地理上的鲁迅在故里的一个后园。这百草园是儿时周树人的乐园,同时也是成人鲁迅的失乐园!它记载着一个鼎盛家族的由兴而衰,小小心灵早历了人世沧桑。它出现在鲁迅的童年时代,之后的鲁迅的另一个后园,可不是地理上的、故里和童年的,而是人生和思想的另一个后园。
  ⑥作为藐视鬼眼天空的那一个后园,则是《秋夜》里出现的长着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后园,这已是一个战斗与斗争中的鲁迅思想的后园。在这个看似诗意横生的“后园”,洁白的栀子花开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在鲁迅的意识里,是思索和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面对诸如那个强盗出身的绍兴革命军首领嚷着要***死他,“我就到了南京,在教育部办事”;因为写文章的鲁迅就是“我”,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要逮捕我,我就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了广州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后来国民党清党大肆***入,鲁迅回到上海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国民党通缉他便躲了起来,后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所有译作全被
禁止。这就是不断抗争,不断迂回的鲁迅先生遭遇的人生境况总不尽人意的人生后园,它增强了鲁迅的战斗力与意志力。设想没有这么多的思想与生活的阻扰,这封建士大夫家庭出来的长房长孙周树人,最多的努力就是使这个业已失去昔日光彩的家族恢复到中落之前的境况。破落的前台没有了,负笈远行的世态炎凉又让他看清楚腐朽社会真面目的后园,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后,鲁迅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21岁周作人作了这首《自题小像》诗,三十年后51岁的鲁迅书写了这首诗,可见其间的无奈和以血荐乾坤的气概!后园不尽都是诗意,后园充满着战斗与号角,人生的后园与精神的后园在一个优秀人物身上都是那么的重要!
  ⑦鲁迅有言,中国的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就因为史官单一地从帝王的视点出发,忽略了更广大的人群,尤其忽略了他们的精神状况。我们的英雄史诗其实也在重复史碑对人们的精神状况的忽略,私人性、精神性的内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与世界的补充其实是很重要的。任何的惟制度文物和公共事件构成的历史肯定是残缺不全的,不真实的。所以许多的英雄式的历史人物的前台与后园其实是并重的。甚至后园会有更多历史与事件的真实!从鲁迅故居那个“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的三味书屋的后园,到已成了历史云烟的人生舞台不幸的后园,我看到了一种铁骨铮铮的必然。有如后园的那枣,直刺刺地要刺破夜空,划亮时代。安逸与幸福固然让我们分享时代的前台荣光,浸淫其间又让我们在靡声中软化,是站立还是萎靡?思想者不能放弃选择!
  ⑧这是我从鲁迅故里徜徉出来的一个闪念,现在的孩子很少有自主的选择,他们的父母只为他们选择了课堂而不是后园;长大的我们,则更多的选择物质和名利的前庭,所以我们缺少锐利与伟岸!鲁迅故里粉墙青瓦的老街依旧人流熙攘,滑稽的孔乙己塑像不知道是为了纪念孔乙己还是纪念鲁迅,我在觉得他的传神之外,总觉出他还夹杂在我们人群中眨眼。虽然不复见祥林嫂那苦样,阿Q也只在影视书画上作戏谑的解读,可那满街的臭豆腐昭示着一种不散的偏爱。想说什么呢?鲁迅作品人物的后代还有我们!(选自2010年《散文选刊》第8期,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本文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朴实无华却不失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主旨搭配很好,给人言近旨远,文质皆修的感觉。
B.开篇介绍了百草园的概况和童年的鲁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与后文写成年鲁迅的生活际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C.文章第⑥段中写到鲁迅先生遭遇的种种不尽人意的人生境况,表现了鲁迅的抗争精神,但也抹上了一层明知其不可为而偏为之的悲剧色彩。
D.文章最后一段笔锋一转,谈及现代社会人们追名逐利、精神缺失的现实,在对比中凸显本文主旨,更有现实针对性,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和人生的后园”的呼唤。
E.这篇文章以游记的方式写人生杂感,借鲁迅先生的后园,谈对鲁迅一生奋斗轨迹的认识,挖掘鲁迅作品背后的精神价值。
(2)从全文看,“鲁迅的后园”指什么?请加以归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这有如天籁之音的笑声在这四面是墙的后园来回冲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百草园是儿时周树人的乐园,同时也是成人鲁迅的失乐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说“所以许多的英雄式的历史人物的前台与后园其实是并重的”,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