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因为审读一部有关《孟子》的书稿,比对着读《孟子》,发现那部书稿中录有的《孟子》章节,在万卷版的《图解孟子》中找不到影子。审完书稿...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因为审读一部有关《孟子》的书稿,比对着读《孟子》,发现那部书稿中录有的《孟子》章节,在万卷版的《图解孟子》中找不到影子。审完书稿后,索性将《图解孟子》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别的版本的《孟子》逐条对照,缺漏的竟有54节,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有的却是洋洋洒洒,有些还是人们熟悉的警句格言,例如“心之官则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及“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等等。翻阅其目录,从《梁惠王章句上》到《尽心章句下》,总共14篇,一篇不少;再看其前言,不见对“缺漏”有任何说明,于是觉得读这样的书很不放心,甚至有点可怕了。
  说这只是“缺漏”,其实并不确切。我买的《图解论语》《图解孟子》《图解老子》《图解庄子》,都是一样的开本,一样的装帧,一样的版式,一样的页码,如果将“缺漏”的内容补入《图解孟子》,其页码就会大不“一样”。可见,这种“缺漏”,不是无意的“疏忽”,而是出于包装需要的人为删节。以前只知道朱元璋删节《孟子》,想不到今天也会有人给《孟子》大动“手术”。朱元璋删节《孟子》出于政治的目的,如今删节《孟子》却是另有所图,明白地说,就是为了营销与赚钱。
  当然,只要把“营销”或“赚钱”放到了首位,属于“疏忽”的差错以至硬伤也在所难免。在《图解孟子》一书中,最典型的大概要数对“曾皙”的注释了。《公孙丑章句上》中的注释为:“曾皙:名曾申,字子皙,鲁国人,曾参之子。”到了《离娄章句上》篇,曾皙又成了曾参的父亲。但我知道,曾皙就是《论语》“四子侍坐”章中的“曾点”,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曾参之子的。联想到万卷版的《图解论语》,封面赫然标署“孔子著”,这套“国学经典”之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国学热”在出版界的表现,大概就是“国学经典”的出版热。因为经典常读常新,容易成为畅销图书;因为经典不付版税,可以降低出版成本。尤其在“国学热”中,“国学经典”趁势而起,颇有市场。于是,你也出“四书”,我也出“五经”,各种包装组合的“经典”纷纷出笼,成了“国学热”中的一道耀眼的景观。
  文化产品不像彩电冰箱,只要有一个配件出了差错,就不能正常运转。这种一哄而上的出版,其实是看准了“国学热”的一个致命弱点:所谓“热”其实只是躁热,难得有人静下心来真去研读,于是只图包装出新,只以策划取胜,只想在市场上夺人眼球,却不必精心编校以保质量。以上所述,大致可见令人删《孟子》的主观动因与客观背景。
  我向几位朋友说起阅读《图解孟子》的感慨,他们都对我说,这些书,一定要买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大概就是所谓“品牌效应”了。由此想到,在“国学热”中应运而生的“国学经典”之类文化产品的假冒伪劣,至少会有两个层面的危害:名义上是弘扬中华文化,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糟蹋;目的是追逐白花花的银子,结果却会使长期积累的品牌与声誉受到损耗。这真是得不偿失。 (《文汇报》2010.2.24)
1.下列各项对《图解孟子》的“缺漏”原因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照《图解孟子》与有关《孟子》书稿,发现其在具体内容方面“缺漏”竟达几十条之多,且无解释说明。
B.《图解孟子》与另版《孟子》虽章节相同,但“缺漏”少则一两句话,多则洋洋洒洒,让人读后害怕。
C.“缺漏”的原因不仅在于无意的“疏忽”,而是出于包装需要的人为删节,真正目的是为营销与赚钱。
D.《图解孟子》中对“曾皙”的注释,不仅说明了“缺漏”的真实本质,也表达对图书质量的担忧。
2.下列不属于对“国学经典”出版热的说明的一项是(     )
A.国学经典“出版热”是“国学热”的具体表现,究其原因,是国学经典常读常新,容易成为畅销图书。
B.因国学经典不付版税,这样出版成本就低,故“国学经典”趁势而起,四书五经,各种包装组合“经典”,成为一道景观。
C.国学热出版一哄而上,即使有明显质量差错也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就是因为国人浮躁的心态,难得有人静下心来读书。
D.朱元璋曾删节《孟子》,是出于政治目的,今人删节《孟子》,则是包装需要的“人为手术”。
3.联系文本,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图解孟子》中对孟子有关章节内容的处理,不仅“缺漏”的数量多,而且大多数是属于知识性“硬伤”。
B.作者认为,国学出版热的弊端在于取胜,只想策划取胜,靠夺人眼球取胜,却不在精心编校上下工夫以保质量。
C.文章认为,删节《孟子》有其主观动因与客观背景,但都会产生“国学热”的产品的假冒伪劣,对传统文化损害也大。
D.作者认为,删节《孟子》原本是为经济利益,但结果会适得其反,使长期积累的品牌声誉受到损害,得不偿失。
答案
1.C
2.D
3.A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因为审读一部有关《孟子》的书稿,比对着读《孟子》,发现那部书稿中录有的《孟子》章节,在万卷版的《图解孟子》中找不到影子。审完书稿】;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獒殇
余显斌  
  在藏区,他看到了藏獒,一种很凶猛的狗。
  一个黄昏,他一个人走在若尔盖草原上,一边看着西边天空的黄昏落日,一边飞快地按着相机的快门,拍摄着这些壮观的景象。突然,“呜——”的一声长长的号叫传来,随着叫声,一只草原野狼陡然出现在面前。
  草原野狼,是一种极其凶猛残暴的野兽,大如牛犊,牛羊通吃,有时饿狠了,也兼顾到吃人。
  面对着猛然出现的草原野狼,他双腿发软,转身就跑。他怎么能跑得过草原野狼呢?渐渐地,距离越拉越近,他能感到野狼已靠近身后,甚至连那“咻咻”的喘息声都清晰地传入耳朵里……
  就在这时,一声嘹亮的犬吠,从草原深处传来,随着风荡漾着,穿透了草原,那只野狼停住了步子,侧起耳朵,听了一下,转过身,急急地溜了,如一阵风,消失在草原的尽头……
  随着叫声渐近,一个动物出现在视线里,如狗,却比狗大很多。它的后面,跟着一个穿皮袍的藏民。到了眼前,那动物显得大如牛犊,浑身黑毛,如一堆黑炭,长毛遮盖的眼睛上,细细看去,各有一个疤痕,如四只眼睛。令人望而生畏。他脸色发白,连连向后倒退。
  “莫怕,莫怕,黑黑不会咬人的。”那个藏民微笑着说,然后问他,看到没看到一只野狼从这儿跑过。
  他点着头,用手擦着额头的汗,仍然心有余悸。
  藏民无言,停下了脚步,拉着藏獒,带上他,向草原那边的家里走去。
  藏民的家,在若尔盖草原的尽头,房内布置很简单,但却很温馨。他坐下,热腾腾的奶茶端了上来,细腻的奶豆腐摆了出来。
  他的兴趣却不在这儿,而在藏民的那一对藏獒身上。
  藏民除了那只叫黑黑的藏獒外,还有一只纯白色的藏獒,如一团雪一般,叫白白,他很喜欢它们。就和藏民商量,能不能卖给他一只。
  在他的软磨硬缠下,最终,以八万元的价钱成交,他把那只白色藏獒买到了手。藏民用一个笼子把白白装上,帮忙送到车上。黑黑急了,大声地吼叫着,扯得铁链哗哗地响。白白也高声叫着,在笼子里撞着,眼睛里竟然亮汪汪的,蒙上了一层泪。
  载着这只藏獒,他很高兴地到了自己遥远的家。
  在郊区,他有一个独立的院子。他把藏獒拴在院子里,整天喂牛羊肉和猪骨头。可是,白白并不好好吃,只是整天地叫着,叫到后来,嘴角流出了血沫。
  一日,它停止了叫声,哼哼着。
  他出来一看,是一只野狗跑了过来,靠近白白,不停地嗅着舔着。它可能把白白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吧,很亲热。
  白白卧在那儿,闭着眼睛,任那只野狗舔着挨着,静静的,如一个听话的婴儿一般。
  这只狗是一只病狗,长得非常难看,一身高高的骨架撑着一张狗皮,一身癞疮疤,黑色的毛东一块西一块的,如一件破棉袄披在身上。让他看了,只感到恶心。
  这样的狗,怎能容许它接近自己的白白。他拿起了一根棒子,一顿乱棍如雨,把这只狗赶跑了。可是,那狗却并没有跑远,站在远处望着白白,哼哼着,不一会儿又跑回来了,靠近白白,不断地用嘴舔着亲着。
  他愤怒了,想狠狠地教训一下这只癞皮狗,跑回家里拿出猎枪,对准那只野狗的腿部开了一枪。野狗吓了一跳,腿上挨了一枪,淌着血,一边跛着一边叫着,跑远了。
  白白又叫了起来,一声一声,比过去的叫声更加凄惨嘶哑,血沫子流淌下来,洇在了地上,很大一团。
  为了避免那只癞皮狗再上门来,也为了避免白白嗥叫,他把白白关在了顶楼上。
  他把顶楼收拾得很好,有花有水,还有一块草坪,避免白白思念若尔盖草原。由于是顶楼,他就松了白白的铁链。可是,白白仍在嘶叫,声音比过去更为凄凉,惨烈。
  最让他愤怒的是那只癞皮狗,不知死活地又一次跑到他家,又是抓门,又是嗥叫。他火冒三丈,拿起猎枪开了门,铁青着脸,咬紧牙关,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响,那狗惨叫一声,一跃起来,又缓缓倒下。
  楼顶,显出一个高高的影子,是白白。它望着下面,望着那只死狗,呆呆的,一动不动。突然,它伸长脖子,一声长嗥响起,在顶楼盘旋着。叫声刚刚停止,一个飞跃,从楼上跃下,“咚”的一声沉闷的响声,砸在癞皮狗旁边的水泥地上,开出一朵鲜艳的血花。
  他呆住了,缓缓神,走过去,突然发现那只黑色的癞皮狗双眼上各有一疤,如四只眼一样。黑黑,是黑黑!他的心轰地一响……
  他的泪,一滴一滴落了下来。  (《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16期)
(1)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就写藏獒是“一种凶猛的狗”,不仅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也表达了作者的真切体验。
B.作者对草原野狼的描写,多用正面刻画,表现其吃人的凶猛残暴,反衬“他”的卑怯胆小。
C.对藏獒黑黑的刻画从其外貌、肖像、颜色、神态着眼,重点描写了黑黑的眼睛,非常传神。
D.黑黑与白白是一对藏獒,白白被“他”买走后,黑黑千里寻“伴”,忠贞不渝,生死不离。
E.小说描写“他”遇“野狼”时的狼狈胆怯与“他”枪杀藏獒黑黑的凶狠冷漠形成鲜明对比。
(2)小说中藏獒“黑黑”给人以深刻印象,请简要概括其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标题为“獒殇”,联系全文,简要回答其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本,补写出“他的心轰地一响”之后省略的内心波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别一个张岱
山阴道   
  或许是《陶庵梦忆》流布深广,张岱多给人以品茶游园,“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独去“雾凇沆砀”、天地山水一白的湖心事赏雪的性情文人形象,当然,明亡后避居山间所做的这些文章,即便天高云淡也是衬着多少沧桑烟云间的底子,只是宗子的身影总是似乎与月共影,与雪映照,与茶曲同品的。却在“梦忆”之外更多的文字中,感受到另一个内心坚烈的张岱。或许用坚烈来形容多有不确,宗子曾自述:“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自嘲的潇洒跃然纸面,其实,坚烈与潇洒在宗子身上是统一的,坚烈做底蕴,潇洒才不会轻飘。
  张岱说“生平不喜作谀墓文,间有作者,必期酷肖其人,故多不惬人意,屡思改过,愧未能也”,文集中墓志铭仅四篇。来看看是哪些人让张岱作了墓志铭呢?除去《自为墓志铭》,其一周宛委,一个著述丰沛,敢于嬉笑怒骂的文人,虽“以奇文见斥,遂罢弃举业”,博览群书,浪荡不羁,“其所持论,皆出人意表”,张岱称之“如此异人,如此异才,求之天下,真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也”,佩服他,“犹越王之式怒蛙,惟取其气”。
  其二姚长子,姚非显达之人,甚至也非读书人,乃“山阴王氏佣也”。嘉靖年间,他在农作时与来犯的倭寇“持稻叉”相斗而被擒,倭寇命其带路,姚长子机智引之入四面皆山两面断桥的山地,并私语乡人,让乡人前来围歼倭寇。最终倭寇“百三十人尽歼焉”,但姚长子被倭寇“寸脔”,“乡人义姚长子,裹其所磔肉齑”,将之安葬。张岱为他的基地“立石清界”,作铭:“醯一人,醯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醯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
  其三张山民,张岱三弟。一个读书人,“资性空灵,识见老到,兼之用心沉着”,精通古董书画。待人朴厚,不以学识货与官家,宁愿“屏迹深山”。张岱铭曰:“才而若拙,慧而若痴,在市厘而饶邱壑,以贫士而富鼎彝。是惟梅山高士,可与把臂而同嬉。”
  以上三位,无论士人或农夫,皆堂堂之气之人,敢于真话,敢于承担,敢于不见于权贵,敢于直面入侵者,身在市厘而胸有丘壑,生气正气灵气丰沛,这是张岱最为看重的,虽然他自嘲当忠臣怕痛,不若其友祁彪佳那样绝食殉国,但明亡后他避居山间,读书著述,情愿生活困顿,拒不仕出,从钟鸣鼎食而“布衣蔬食,常至断炊”,正可见其价值取向。
  当大风大浪袭来时,对于士人来说,有人守护节气,有人低头现实,有人投身权贵,有人无奈而从,任何时代莫不如是。但晚明许多文人确实是自觉背负起丧国之痛的羞耻感,他们不仕出,不与异族时局合作,或埋于读书著述,如张岱即是,或沉于丹青书法,如傅山、陈洪绶,以笔墨承传建设一种源远流长的百折不挠的文化香火。这样的人生态度于知识者而言,无论其时还是后世,都需要精神、心灵和肉体的勇气。
  这一个张岱与品茶品戏优游于文人娴雅生活之中的张岱,其实并不矛盾,他只是持守一个士人的原则、精神罢了,是一个承传汉文化传统的文人对价值、审美理想的一以贯之,历史的兴替节点只不过是对之的一种外在考量,而张岱则坚持了他的“冰雪”理想。坚烈与潇洒浑然一体。
  事实上,践行如此的浑然一体是剐具勇气的,并不潇洒。  (《悦读·人文》2010.1,有删节)       
  【注】张岱: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浙江绍兴)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认为,张岱给人以品茶游园,天地山水一白的湖心亭赏雪的性情文人形象,其根本原因是其文集《陶庵梦忆》的影响。
B.明亡后文人避居山间所写的文章,往往在天高云淡的衬托中映现出沧桑烟云的底色,只有张岱与月雪茶曲同品,显示出别一个张岱。
C.张岱曾述:“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完全是一副潇洒自娱的情态,与醉生梦死无异。
D.张岱自述不喜作谀墓文,但却为周宛委写墓志铭,因张岱认为,其人“其所持论,皆出入意表”,且“真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也”。
E.张岱最看重直面侵略,堂堂正正,敢于承担,敢于说话,身处市厘却胸有丘壑,而自己也避居山间,读书著述,宁愿生活困顿,也拒不仕出。
(2)文章说,“这一个张岱与品茶品戏优游于文人娴雅生活之中的张岱,其实并不矛盾”,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写“另一个张岱”,作者为何浓墨重彩地描写张岱为三个人写墓志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并不潇洒”,而前文则说“自嘲的潇洒跃然纸面”,那么该如何认识张岱的“潇洒”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第一段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些景色?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同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小睡”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静寂的园子
巴金 
  ①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②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的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索性不转睛地望着窗外。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③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吊起头得意地歌唱。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唧唧喳喳地讲话。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留给我一个园子的静寂。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④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这是不自然的静寂。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⑤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我在等待空袭警报;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行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我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汽笛声(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倒。
  ⑥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小乌回来后又走了;松鼠们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地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屋顶上送过来一阵咕咕的乌鸦叫。
  ⑦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有时我们的驱逐机也会在这种时候排队飞出,等着攻击敌机。我不能写了,便锁上园门,匆匆地走到外面去。
  ⑧在城门口经过一阵可怕的拥挤后,我终于到了郊外。在那里耽搁了两个多钟头。警报解除后,我回来,打开锁,推开园门,迎面扑来的仍然是一个园子的静寂。
  ⑨我回到书桌前面,在继续执笔前看看窗外。树上,地上,满个园子都是阳光。墙角一丛观音竹微微地飘动它们的尖叶。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从开着的窗飞进房来,在我的头上盘旋。一两只乌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叫。一只黄色小蝴蝶在白色小花间飞舞。忽然一阵奇怪的声音在对面屋瓦上响起来,又是那两只松鼠从高墙沿着洋铁滴水管溜下来。它们跑到那个支持松树的木架上,又跑到架子脚边有假山的水池的石栏杆下,在那里追逐了一回,又沿着木架跑上松枝,隐在松叶后面了。
  ⑩狗的声音还是听不见。我向右侧着身子去看那条没有阳光的窄小过道。房东家的小门紧紧地闭着。大概这家人大清早就到城外躲警报去了,现在还不曾回来。那条肥壮的黄狗一定也跟着他们“疏散”了,否则会有狗抓门的声音速进我的耳里来。
  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还是只有乌鸦和小乌的叫声陪伴我。苍蝇的嗡嗡声早已寂灭了。现在在屋角又响起了老鼠啃东西的声音。都是响一回又静一回的,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
  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1940年10月11日于昆明    (选自《龙·虎·狗》,有删节) 
1.“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寂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园子的静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尾处赞美“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的机声“多么雄壮”,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反复描写松鼠、小鸟等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与其说本文写的是“我”居住的园子,不如说是“我”内心的“园子”。“我”内心情感的变化既是园子带给“我”的,又反映了“我”对战争的关切和思考。
B.文章先后几处写到房东家的狗,作者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索;“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是希望狗吠声能打破眼前的静寂,给园子带来一些生气。
C.第⑦段中说“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一方面是空袭警报的响起在预料之中,一方面又表明“我”欣喜地等到了我们自己的飞机起来攻击敌机。
D.文章结尾处情绪的突变,体现了“我”对民族、对未来的信心,激励了作者自己,也激励了更多抗战中的国人。
E.本文以细腻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战乱中最寻常的一段生活,充满抒情色彩,总体给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想北平
老舍
  ①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③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④伦敦,巴黎,罗马与康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康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⑤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⑥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⑦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⑧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六日)
  【注】文中说的“北平”是1928-1949年间对北京的旧称。
1.对本文第①一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③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2.第②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3.第④一⑦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样写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