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消失的河流沈念  “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  世界上每一秒钟的“嘀嗒”声里都有事物消失或诞生着。每天我们身边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四川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消失的河流
沈念
  “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
  世界上每一秒钟的“嘀嗒”声里都有事物消失或诞生着。每天我们身边有多少事物悄然地消失着,就有多少记忆蒙上尘土。可能有的是一瞬间消失的,而有的是在眼皮底下一点点消失的。
  对于那些消失的事物我们只会留恋,躲在温暖的房间里空空地回忆。几个人聚在一个用记忆搭建的平台上叹息:哎,要是它(消失的事物)还在,多好!
  一声笨重的叹息只会加剧一个人心态的衰老。时光的飞逝、人事变化的剧烈、知与不可知的遭历都会像一道道皱纹刻满一棵树光滑的身体。于是,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掉的牛撞留的伤口……数也数不清的痕与迹,隐藏着众多纷纭的故事。在我们生命的河流里像泥沙一样沉淀,被一层又一层土遮盖。
  更多的消失,连熟知的我们也无从知晓,消失就是消失,没有喇叭高声的通知,没有纸上肆意的宣传。你在某天遇上了,就勾起你的想念,在心里怪怪地存放好一段日子。比如我离开的出生地,比如一个曾经交情很深的人,以及某地的整体变化,总是悄悄地改变着,就是说不太清楚,心中的疙瘩是有的。就像家乡那条曾经清澈的河流,傍着偏僻的小镇日日夜夜地游走,穿过我14岁之前的一切生活。我也像河流一样匆匆地穿过存储着我的话语与脚印的小镇。许多小镇底下掩埋的事与物被少年时的我忽略,像忽略河流曾带来的快乐。在我写下的大部分文字中,对小镇的描述微乎其微,我和小镇都互相把对方省略了。
  我重新惦记河流,缘于去年腊月故地重游,去看望旧日的老师和同学。单一的交通扼***了小镇的发展空间,但无法阻挠时代的发展。两三层的楼房交叉拔地而起,拥挤的农贸市场是气味的发酵罐,伸展的篷帐把街道压缩成巷子,翻新的路面与破败的路基都无法激起我低落的怀旧情绪。我的记忆在零乱的事物与嘈杂的声响里消失为负数。
  几个同学绕着小镇兜圈,想找又没找到什么。后来上了加固加高了几次的大堤,空旷与萧索一齐涌来。眼皮子下的河流,它的影子一闪而过,然后呈现出来的是河洲。在河水退去的大片河洲之上,我们像回到少年时代一样狂奔、追逐,像一片片叶子追逐风的方向。河洲上的人稀少,我们可以毫不掩饰。这是城市里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快乐。稍远处的一片叶已落尽的杉树林,我们曾在那里逮过两只野兔,见识过好几种又忘记名字的昆虫。都过去十几年了,我们还骑上现代牧羊人的瘦马,心情忐忑地迎风颠簸。仿佛只在此时,我们才寻到“回去了”的感觉。
  风是一阵隔一阵地吹来的,陡然间增添人心底的凄凉感。树林里除了牧羊人临时住的小木房子,坑坑洼洼的路与草,都被一群等待着养肥变卖的羊踩过来啃过去。一小块浅水洼地被邻县的养鸭人霸占了,成百上千只鸭子交错着在污水里聚餐,像一个聒噪的生产车间,打破了河洲上的寂静。
  听一直生活在镇上的同学讲,河床越来越高,每年夏季汛情到来前,河堤也筑得越来越高。县政府正在考虑将河流改道,拉直拓宽另一条河道,以扩大水上运输。而这片河洲有人提议搞成一个娱乐场所。越来越窄的河流像个即将被抛弃的孩子可怜兮兮地紧紧靠着小镇,却把大片的河洲留给了对岸属于邻县的农民们开发。钱都让别人赚跑了。
  我淡淡一笑。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人所不能一一预见的。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动,终将消失在后代的笔记本和视野里。那些出生、成长、逝世在小镇上的人们,在河流的视线里也一天天消失。我心里紧张的是,再过些年月,是否连现在这条窄窄的河也会见不到了呢?
  有河流的地方是幸福的。我庆幸自己在河流生命力旺盛的日子里与它相依为伴,我也是幸福过的人。可将来,我想看见这条河流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是继续地干枯,还是会被开发成另外的消费场所,把城市流行过的娱乐方式统统地堆积在一条河流的上面?
  我又一次把自己陷入思想的泥淖里,低咕着“消失的河流”,等待梦幻的到来,期冀梦幻将现实同化。
1.为什么说“‘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回乡行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条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掉的牛撞留的伤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动,终将消失在后代的笔记本和视野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等待梦幻的到来,期冀梦幻将现实同化”,结合全文,分析“现实”与“梦幻”的多重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世界上每一秒钟都有事物消失;
  (2)消失的事物人们只能怀念,无法再拥有;
  (3)对消失的事物的感伤会加剧人们心态的衰老。作用:引起下文对“消失”的感慨及对故乡河流的感怀,奠定全文怀旧、感伤的基调。(意对即可)
2.(1)小镇的零乱与嘈杂使“我”感到失落;
  (2)在河洲上寻回少年时的快乐;
  (3)河流的现状增添了“我”心底的凄凉;
  (4)对河流可能消失感到紧张与忧虑。 (意对即可)
3.(1)消失的人和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伤感记忆。(若答“时光的飞逝、人事变化的剧烈、知与不可知的遭历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记忆”亦可)
  (2)后代的人们将不再见到、不再记起河流曾给小镇带来的利益上的纷争。
4.(1)“现实”的内涵:①故乡的河流越来越窄,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②在现代社会进程中人们关注的多是经济的发展,缺乏保护自然的意识,导致自然环境恶化。
  (2)“梦幻”的内涵:①故乡的河流恢复往日的生机;②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消失的河流沈念  “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  世界上每一秒钟的“嘀嗒”声里都有事物消失或诞生着。每天我们身边有】;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放松和力度
王安忆
  ①学琴时,最大最致命的毛病是,力度上不去。因此,声音立不起来。拉的是大提琴,发出的声音却与大提琴相去甚远,是一种什么也不是的声音,这实在有点可悲。我怨自己身体太弱,力气太小,而老师却说:没有力量是因为--不放松。
  ②老师说,要将全身的力量全蓄聚到肩膀,由肩膀传到大臂,由大臂传到小臂,由小臂传到手腕,再由手腕传到握弓的手指,最终,力量落在了弦上。要使力量顺利地传达到终点,必须要放松,任何一个部位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抵消这力量,妨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这放松的感觉很不好找,老师教也教不会,看也看不见,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体会,去悟。有时候,自以为放松了,实则却紧张得要命;有时候,正糊里糊涂,忽然拉出一个真正的大提琴声音,老师说:“放松了。”而一得意,一注意,那放松的感觉却溜走了,再也找不着。来无影,去无踪,真正成了仙踪。
  ③我苦苦地寻了几年,也未找到它并留住它,因此那力度始终也上不去。声音始终立不起来。我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看来,这把琴命定不属于我。我在那弦上费了偌大的心血,算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懂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道理--力度来自放松。
  ④写了几年小说,渐渐发现,这个拉琴的道理似乎可运用在我的创作上。
  ⑤要将这宏大的世界和生活所给的感受,蓄聚到心里,由心里传到笔尖,最终变成小说,这从生活到心,再从心到笔的路途,应该是通畅的、少障碍的。我以为,也不能紧张,要放松。
  ⑥生活中,切莫牢记自己是作家,端起作家的姿态,皱紧眉头,瞪大眼睛,牢牢地盯着生活,一心想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恰在专心一致看生活时,生活从身边湍湍地流了过去,连些水声都没在耳边留住。莫记自己是作家,莫以写小说为己任,只是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吃喝、工作、劳动、恋爱、交朋结友等。自然会悟出一些意思来,虽不是真谛,也不是奥秘,可总会给人一点启示。就好比,生活是汪洋大海,要去捞它,用碗,用瓢,用盆,用缸,终能得水几多?应该变成一条鱼,游入水中,自由自在,整个大海便都获得了。
  ⑦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这路途更要畅通无阻。如何结构,如何组织;选用什么样的形式,意识流还是生活流;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幽默的还是抒情的;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要追求什么样的风格等,也许不必多想。想多了,纠缠久了,或许会抵消力量,会妨碍心中的喜怒哀乐自然流出。有时候,也许会使心里的东西流出来,面目全非,成了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成了什么别的声音。就好比,大提琴发出了不是大提琴的声音。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奇怪: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好芘贾宝玉求黛玉梦里一见,诚心诚意,敛声屏气,那黛玉就是不来。
  ⑧我自以为学琴时没有得到的良好感受,写小说时悟到了一点,尽管还是影影绰绰、飘忽不定。仙踪难觅,修到家还早呢!我决心修下去了。
  ⑨实际上,小说也是一把琴呀。我自以为找着了属于自己的琴,我要将这琴拉响,奏出这琴真正的声音。(选自《名家精品阅读之旅·王安忆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学习大提琴的体会和进行小说创作的感悟。题目阐释了放松和力度之间的玄妙关系。
B.苦苦学习了几年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活中许多事情命定不属于自己的无奈和伤感。
C.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刻意观察体验生活反而不能获得生活的真谛的道理。
D.文章强调作家应该“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意在号召作家要多深入实际生活,不要高高在上。
E.本文行文自然流畅,娓娓道来,多处运用口语又不失文雅,有些语句含意非常丰富,富有哲理。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全文看,文章前三段写作者学琴的经历和体会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第⑦段中“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一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力度来自放松”,从⑥⑦两段看,对作家的创作而言,“放松”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的第一只鹅
[俄]巴别尔[注]
  六师师长萨维茨基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两条修长的腿包在紧箍至膝弯的锃亮的高筒靴内。
  我将暂调我来师部的调令递呈给他。
  “执行命令!”师长说。“执行命令,你想把你安排到哪儿都行,除了前沿。你有文化吗?”“有,”我回答说,很羡慕他青春的刚强和活力,“是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
  原来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来,大声说,“还架着副眼镜。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就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我们这儿专整戴眼镜的。怎么,你要跟我们住上一阵子?”
  “住上一阵子,”我回答后,便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
  设营员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我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
  我们走近一幢绘有花环的农舍,设营员站停下来,突然面带歉意地微笑着说:
  “我们这儿专拿载眼镜的开涮,劝阻不了。功劳再大的人在这儿也会气得肺都炸裂。您呀,给娘们点颜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们,那就能取得战士们的好感……”
  他掮着我的箱子倒着脚,走到我紧跟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横,跑进了第一个院场。哥萨克们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喂,战士们,”设营员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据萨维茨基同志的命令,你们必须接纳这个人住在这儿,不得对他动粗,因为这人刻苦读书,很有学问……”
  设营员脸涨得通红,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举起手来向哥萨克们敬礼。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
  那小伙子就这么一点儿并不高明的伎俩,施展完了,便走开了。于是我趴在地上,把散得一地的手稿和几件破衣服放回箱子,拎到院场的另一边。我把干草铺在坏掉了的箱子上,权作枕头,躺到地上,打算把《真理报》上登载的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看完。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也不觉得累,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于是我把报纸撂下,朝正在门廊下搓线的女房东走去。
  “女掌柜的,”我说,“我要吃东西……”
  老婆予抬起她那双半瞎了的眼睛的暴眼珠,朝我看了一下,又垂了下去。
  “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一提吃的事儿,我宁愿上吊。”
  “他妈的,”我气呼呼地咕噜着,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你敢跟我说这种话……”
  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他妈的!”我一边说,一边用马刀拨弄着鹅,“女掌柜的,把这鹅给我烤一烤。”
  老婆子半瞎的眼睛和架在上边的眼镜闪着光,她拿起鹅,兜在围裙里,向厨房走去。“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宁愿上吊,”说罢,带上门走了进去。
  院场里,哥萨克们已围坐在他们的锅前。他们笔直地坐着,一动也不动,像一群祭司,而且谁都没看鹅一眼。
  “这小子跟咱们还舍得来,”其中一个议论我说,挤了挤眼睛,舀起一匙肉汤。
  哥萨克们像相互尊重的庄户人那样斯斯文文地吃着晚饭,我用砂子擦净马刀,走到大门外,又回到院场里,心里十分痛苦。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
  “老弟,”哥萨克的头头苏罗夫科夫突然对我说,“你的鹅还没烤熟前,先坐下来跟我们一块吃点儿吧……”
  他从靴筒里掏出一把备用的钥匙,递给我。
  “报上都说些什么?”那个蓄有亚麻色垂发的小伙子一边问我,一边给我腾出了一块地方。
  “列宁在报上说,”我一边掏出《真理报》,一边回答道, “我们各个方面都是贫乏的……”
  于是我像个亢奋的聋子那样扯直嗓门,把列宁的讲话念给哥萨克们听。
  我朗诵着,欣喜若狂。
  “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我念完报后,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
  苏罗夫科夫这话是指列宁,他是师部直属骑兵连的排长,后来我们到干草棚去睡觉。六个人睡在一起,挤作一团取暖,腿压着腿,草棚项上尽是窟窿眼,连星星都看得见。
  我做了好多梦,还梦见了女人,可我的心却叫***生染红了,一直在***,在滴血。
  [注]伊萨克·巴别尔,俄苏作家。作为随军记者他以人道主义立场和独特的心灵感悟,真切描绘了处于残酷战争中一个个具体的军人、百姓的灾难经历和内心世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手法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小见大,写一位文职人员为得到哥萨克军人的认可而***死了一只鹅,但对暴力的鞭挞却不亚于对屠***场面的渲染,读之让人心头沉重。
B.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就在这一刻,“我”体会到了“革命”对哥萨克这个马上民族的引导的力量。
C.房东太太是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的,但寥寥的几笔,已见其魂灵。她说了两次“我宁愿上吊”,两次的意味是完全相同的。
D.一心想融入歧视“臭知识分子”的哥萨克生活的“眼镜儿”,违背本性残忍地***死了一鹅的“壮举”,可笑又可悲!
E.这次凶***换取了一张带血的门票,哥萨克们从此接纳了“我”,“我”也融入了新的集体。
(2)一个年轻的戴着眼镜的大学生,却“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又***死一只“端庄的鹅”,这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本文男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胡大白 安安静静做大事
  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943年,日本鬼子轰炸郑州的时候,她在父母逃难途中降生。地点是座石灰窑。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接受男女平等的新观念,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 “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也许注定了她的人生与众不同。
  在黄河岸边的郑州市,一座占地2106亩、建筑面积37 万平方米的校园里,有26000多名学子分别在52个专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这就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民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这座拥有8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学,国家从未有过投资。而拥有这一切的院长胡大白,20多年前还是病榻上的废人。
  1981年,风华正茂的胡大白是母校郑州大学一名优秀讲师。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从胸闷气短中醒来的她马上意识到自己是煤气中毒。她挣扎着要去打开房门时,却碰翻了火炉……滚烫的一大壶开水,使她成了一个重度烫伤面积达30%以上的病人。“我在病床上躺了3年,从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专门读书和思考。”胡大白如今的回忆竟然带着几分眷恋。她说:“一番灵魂的挣扎之后,我想通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找到一个最适合于我能力、又是社会需要的事情做,我就会面对成功。办教育是我的强项,动乱十年的国家需要人才,我的口、脑都没有问题,我能行!”
  她立即把目光投向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进不了大学校园的人。本可以靠国家工资过一辈子清闲日子的胡大白,踏上了一条健康人都难以承受的曲折艰难之路——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30元钱印制听课证、买纸笔、刷广告,她起家了。接着是到处说好话联系听课地点、访问优秀教师、协调各个主管单位,顶住各种因为不理解带来的流言蜚语……
  “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惟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如此之强烈,应该说,是历史推着我往前走而不能停下。”
  学校很快发展成全日制脱产学校,在校人数和师资力量迅猛增长。1994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黄河科技学院面向全省统一招生,成为我国第一所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高校,在校生以100%的速度连年增加。为了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胡大白设立了河南省高校惟一人才市场,增设了市场上需要的一些新兴学科和实用性课程,培养复合型开放型人才。连续多年,学校的应届毕业生都在毕业前就被抢聘一空。
  靠教育发展教育,是胡大白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的高校发展有效之路。黄河科技学院先后创办了科学研究所等 8个校办产业。这些企业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力支持了学校的发展。
  如今,胡大白亲手创办了大学,已经在中原大地站稳脚跟,被教育部树为全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她本人也成为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劳动模范。
  胡大白的同事们说,身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一年四季,总是那几套毫不起眼的服装,如果不是她的气质言行,仅从外表,谁都会以为她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我爱节省,也不太讲究穿着。”听我夸她身上的开衫好看,胡大白柔柔地笑着说,“这是两件套,我花了200元在街上买的。”
  她的笑容,把衣服衬托得很美;她的笑容,让我无法看到岁月沧桑留下的任何痕迹。
  “您平常总是这样安静吗?”
  “我喜欢的状态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她说,“我的静是休息,也是思考。有了充分的思考,才能够在处理具体工作的时候快速反应,高效运作。”看看她桌上厚厚一叠议案、建议,我想,如果没有平日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没有长时间的深入思考,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的。难能的是,当选人大代表18个年头,她总是如此。
  宁静,却成就惊人事业;简洁,却又多彩——这就是胡大白。(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 字——胡大白,这个名字注定了她与众不同的人生。
B.胡大白从郑州大学一名优秀讲师成为拥有8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学院长,也曾经历许多艰难坎坷。
C.作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仅从外表,谁都会以为她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而她的气质言行却让她与普通的城市妇女显得不同。
D.本文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胡大白的经历,并对其性格作了简要的概括。
E.文章说“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惟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表现了胡大白在教育上遇到的巨大困难令她措手不及。
(2)“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开篇这句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简析胡大白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有人说,机遇决定命运。你认为胡大白的成功是由性格决定的,还是由机遇决定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淡竹
苏沧桑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藤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⑤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⑥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才能安身立命。它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攫取发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⑦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⑧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⑨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⑩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傲蔑,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奴颜婢膝是一辈子,云淡风清、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在文中的含意。
(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盈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可以很入世
入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题为“淡竹”,③④段却写到了稻子、银杏、梧桐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⑩段,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作为“植物中的另类”,“清瘦且憔悴”的淡竹有哪些特点?就这些特点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它虽然也是环境美学肯定的,却又是环境保护学、环境生态学所共同的,并不是环境美学的特殊性所在。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人与环境命运相共,真所谓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情感性,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只有乐居,才重在情感,而众所周知,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深刻的心理因素,是人之为人之根本。文化性,说明乐居是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的,它建立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的基础上,而且它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某种意义上,乐居这一概念是与幸福概念相通的,而且它就是幸福的代名词。环境美学将乐居作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实际上它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
  人性化,或者说以人为本,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就要落实在乐居这一层面上。宜居、利居,均也是以人为本的,但不是最高层面,因为在宜居和利居的层面上,人性没有充分地肯定,只有到达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地肯定。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才得以满足。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环境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最能满足人性的,而且也是最能令人乐居的。
  山水园林城市,首先是自然较一般城市多,它有山,有水,能充分满足人对自然的需要,人本来自自然,然当人们为了功利的需要,涌进城市以后,这城市为了满足人对功利的贪欲,不得不削山填水,城市使原有的青山没有了,碧水没有了,有的只是成片的钢筋水泥森林。生活在这样的森林里,人的内心是极度恐慌的。山水园林城市,将已经被人们赶出的自然请了回来,这就满足了人的亲和自然的本性。山水园林城市虽然自然山水多,但是它并不缺少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不是原生态的山水,而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由于山水园林城市全面满足人对自然、对文明的需求,因此,它是人类最为理想的生活场所,是乐居的首选之地。(选自《学术月刊》
2010年第7期,有删改)
1.下面有关“宜居、利居、乐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乐居强调人与环境是和谐的。
B.宜居、利居、乐居都是以人为本的,三者同处在一个平面上。
C.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利居关乎人的发展,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D.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乐居重在情感。
2.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把环境作为资源来看,就会去利用环境,于是造成环境与人的关系不和谐。
B.人与环境的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其中情感性是第一位的。
C.令人乐居的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因为它满足了人亲和自然的本性。
D.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是乐居的首选之地。
3.请结合文本,简述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