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收藏,有属于人类大群体的,譬如古罗马城、古希腊城、古巴比伦城;有属于人类个人的私藏,譬如一片贝叶经、一部手书的精品,这也只是人...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收藏,有属于人类大群体的,譬如古罗马城、古希腊城、古巴比伦城;有属于人类个人的私藏,譬如一片贝叶经、一部手书的精品,这也只是人类历史残存的吉光片羽。当人类破坏文明时,其速度是迅雷不及掩耳,而千百年后人类悟到其珍贵再重新搜集时,则是何其艰难。失去之后才知道事物之可贵,这可验于对文物的收藏。
  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张伯驹先生“费”得高尚,把《平复贴》奉献给了故宫。宋徽宗可以倾一国之力采集花石纲,则费得淫逸无度。宋高宗搜集天下米字,但米字至今寥落。还有王恺、石崇、和坤这些巨贪的收藏,今天安在?唐太宗、武则天搜尽天下王羲之字,今天安在?最大的收藏家无过于帝王将相、世家大族,而他们最容易遇到兵燹。血和火可以销毁一切,使多少人类最精贵的文物光沉响绝、熏歇烬灭。
  什么是收藏的大义?收藏家务必在下手之前慎思之。收藏家的眼光如果只囿于个人的***,那他不是收藏家,只是聚敛者。“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语),这是收藏家的天赋使命,他们是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呵护者、守望者。因为有了他们,使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在新世放出潜藏的辉煌。倘不是罗振玉、董作宾、刘铁云对残甲断骨的收藏,就没有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就没有郭沫若的《青铜时代》,那么殷商的历史至今可能还是一片漆黑。不要轻视任何微末的收藏,否则,人类早已沉埋了千百年的变化沧桑怎会豁然大朗。
  收藏家甚至应有宗教的情怀。佛家所谆谆告诫的“贪、嗔、痴”三病,也正是收藏家引以为戒的。收藏而至于“贪”,可谓格调不高;至于“嗔”则会陷入“有漏皆苦”的烦恼。在我之手与他人之手,如果都有对人类的爱心,那就没有区别,收藏会成为一种至乐。至于“痴”,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病变,是一种痛苦的收藏。
  “为而不争”是藏家的美德,“物欲”则是藏家的大敌。拒绝***,这应该成为收藏家的座右铭。收藏家应为天下藏,而不为私欲藏,这是一种何等高贵而典雅的品质!
  拒绝金钱对收藏的腐蚀,是收藏家们的天赋使命。要抑制拍卖场的一声锤响所煽动的群体性情绪。拍卖场的主事者,正应是眼光锐利而德高望重者,定以适当价格为上线和下线,才是拍卖的本分。平生最厌听者为拍卖场充满虚荣的呼价和掌声。更可耻者为拍卖前称势在必得,这无疑是命拍卖方找托哄抬,国家的损失在所不计,圆明园两个兽首的购回,就是典型的一例。
  和金钱靠得太近,则与收藏家之大义相去甚远,跟踪而来的是审美境界的消遁。有大境界,方有大收藏;而大收藏不以价钱为目标,于是,我们能到达“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美妙境地。
  收藏界将成为高士的沙龙、平民的欣慰,再见不到贪婪的眼神,见不到拍卖场的虚荣,见不到奸佞之徒于收藏界上下其手,那么,文明的收藏、文化的收藏将成为世界的主流,这是一种和谐的世界不可或缺的事业和爱好,是所有收藏家崇高而永恒的期盼。(选自范曾《收藏的哲学》,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收藏的大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呵护和守望人类的文化遗产,不囿于个人私欲,方能“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B.任何微末的收藏,都能够使早已沉埋了千百年的变化沧桑豁然大朗。
C.收藏家要避免格调低、烦恼多,甚至于心理变态,要做到不贪、不嗔、不痴。
D.收藏家应为天下藏,为千秋万代藏,而不为私欲藏,要有“为而不争”的美德。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破坏文明时,速度往往迅雷不及掩耳,但人类幡然醒悟再重新搜集时,是相当艰难的。文物的收藏,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B.虽然帝王将相、世家大族常常是最大的收藏家,“多藏必厚亡”,他们收藏的文物最容易在血与火的洗劫中光沉响绝、熏歇烬灭。
C.拍卖场里的锤响常常煽动着群体性情绪,充满了虚荣的呼价和掌声,奸佞之徒又上下其手,所以真正的收藏家是远离拍卖场的。
D.只有大境界,才有收藏,而且这种大收藏不以大价钱为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到达“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美妙境界。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收藏分为人类群体和个人私藏两种,在收藏的过程中,过分的爱惜、过分的拥有都是不正确的、毫无意义的。
B.慎思谨行是收藏家应有的品质,如果只囿于个人的***,那么收藏家就违背了收藏的大义,成了聚敛者。
C.“为而不争”“拒绝物欲”是收藏家高贵而典雅的品质,文明和文化的收藏成为世界的主流,正是他们崇高而永恒的期盼。
D.收藏家拥有道家的智慧,佛家的宗教情怀,兼有仁爱之心,远离物欲,才有可能领悟收藏的哲学,走进收藏的审美境界。
答案
1.B
2.C
3.A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收藏,有属于人类大群体的,譬如古罗马城、古希腊城、古巴比伦城;有属于人类个人的私藏,譬如一片贝叶经、一部手书的精品,这也只是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春之魂
  春之魂,梁祝之魂,爱与美生生不息的轮回与再现。庄周之梦太柔和、太飘逸、太让人像雪一样在春天里想要融化。蝶是美的,兼具视觉与幻觉的美!
  蝶在红花绿叶间翩翩,你觉得美;捏一只蝶夹入书本,即使枯了,那美的形韵犹在。若当真有蝶入梦,会不会茫然若失地问:我是谁?谁是我?
  世间万物,变幻莫测,人的感觉与联想由此及彼,由真及幻地造出许多美来。如魂一样的蝶,如蝶一样的梦,岁岁年年在春天里苏醒和舞蹈的魂一样、梦一样的那段不了情缘,都美得颤人,梦魂与情本属无形,乃借蝶之形韵让人可观瞻与想像罢。
  想像无所拘约,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但人们或许没有想到蝶的本质与由来。假如我说,那些美如仙子的蝶皆为毛毛虫所变,你信不信?就是那种蠕动着的令人生厌的毛毛虫是蝶的幼年或童年!
  丑与美之间或许有一个涅槃与再生的过程。(甲)蝶之美当然也不例外,必须经历毛毛虫那丑的阶段了。(乙)丑小鸭可以变成天鹅,多刺的仙人掌能开出极美的花,(丙)其道理或亦如此罢。(丁)
  庄周化蝶是高层次的彻悟,而悟的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与沉思的过程;梁祝化蝶是对爱情的执著与不渝,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执著也可视为一种磨难与历劫。磨难完成你的人生,痛苦使你理想升华与辉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磨难对于一个人来说,未必不是一个难得的由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机遇。
  人生有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有可能伴随社会大变革而来,让你惊天动地,有一番经天纬地的作为,但更多的则是潜匿于日常生活之中。一次偶然的忍让,一次给予别人的帮助,一丝小小的善念等,都可能让你完成和完善自我,而升跃到某种更高的境界。从小事做起,是你嬗变的必需,你不可忽视。
  不必自卑自弃自惭形秽自甘随落,不是每个伟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辉煌,不是每个成功者都是一帆风顺。美从导陋中提炼,成功由失败奠基。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若是十全十美,或许就能称其为美了。美是因比较而存在,残缺的美也许更具有美学价值。如断臂的维纳斯,如梵高稚拙的绘画,如那些有些并非美妙童年的蝴蝶……
  我们都可能是毛毛虫,但都有着化蝶的希望;我们都可能是蝴蝶,却也有过毛毛虫的经历。所以,丑不必自弃、美不可自骄,关键是珍惜人生,珍视人生,不回避磨难,不放过机遇地修炼自身,你就会蝶一样自如自在地美了……(摘自《文汇报》《话蝶》)
1.文中“梁祝之魂”、“庄周之梦”分别是梁山伯、祝英台的“祷墓化蝶”和“庄生梦蝶”的典化用法。指出下列解说中不恰当的一项(     )
A.“梁祝化蝶”的故事反映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所发生的婚姻惨变。说明广大人民的婚姻,不能美满于生前,却想团圆于死后,这是一种追求,一种幻想,也是一种对压迫者的反抗。同时应看到这里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惨痛愿望,也是无可奈何的慰藉。
B.“庄生梦蝶”的故事原为阐明道家物化的道理,后用以比喻扑朔迷离的情境,或对往事的追忆和梦境。唐朝诗人李商稳《无题》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也援引了“庄生梦蝶”的典故。
C.“梁祝化蝶”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于爱情幸福的追求和对于现实人生的热爱。“鬼团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这种大胆的想象,却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抗义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不可否认,“鬼团圆”也渲染了迷信色彩。
D.“庄生梦蝶”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唐朝李白《古风》诗云:“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庄周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2.下面四句话是从原文中摘录下来的,若放回原文,应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     )
  凤凰之美须在涅槃之后;黄金之美须经历高温的冶炼;蝉鸣之美须得在泥土之中经历三年之久的沉埋之苦;丝绸之美须有那吐丝数次痛彻肌肤的嬗蜕。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理解、归纳本文的主旨,选出说法恰当的一项(     )
A.人生总会经历由丑变美的演化过程。
B.人生的机遇都有化蝶的希望。
C.人生必须蝶似的嬗变,方能达到美的境界。
D.人生须经历磨难,把握机遇,方能走向辉煌。
4.下列句子都描写了蝴蝶,鉴赏后指出评说不当的一项(     )
①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杜甫)
②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
③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谢学士)
④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
⑤花际裴回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刘希违)
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A.描写蝴蝶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B.描写蝴蝶巧用陪衬,或写风,或写花,或写飞禽等。
C.上述例句中有五句运用了对比手法。
D.上述例句中有四句展示了四季景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散文与散话
艾煊
  人们觉得散文很容易写,在小学和初中读书时,作文做得通,出校后又有了一些或深或浅的生活经历,有这两项资本,便可执笔写出散文了。恰好我们大地上的千家报纸群正等米下锅,于一切通畅可读的文字,便以散文的面貌,大量快速地进入了媒体市场。
  散文,不需塑造人物性格,不需讲述完整故事,不需编造起伏跌宕的情节,人们便以为它比小说易写。散文,不必太考究音韵格律,所以它也比诗容易写。但小说可以酣畅地叙事,诗可缠绵地抒情。散文何能?散文的生存空间在何处?散文是小说和诗缝隙间长出来的闲花野草,是夹缝中的艺术。
  艺术,不争天地之大小,以小显大,以少喻多,正是它之所长。半亩一亩的园林,要显示出无边无际的花石世界。鼓上可舞,桌上可舞,绳上可舞,竹竿头上也可翻筋斗。
  散文生长于夹缝中,它的边缘又漫漶、朦胧,摸不着边际,谁都可以和它搭上边,攀上亲,什么样的文字,都可标示为散文。
  许多人误以为散文很容易制造。但要想写出一篇真正好的、耐读的艺术散文,那就需要多方面的长期修养。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文字的修养。而这一点恰恰常被写散文的人们所忽略、所漠视。总以为文字有何难哉,会写作文,会写文件,会写新闻,会写小说,便一定会写散文。有一些发表了许多散文、出过了散文集的散文家,恰好是在这最根本最基础的文字上欠缺修养。
  文字的功能极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都需要它。许多人际交流的场合,都需要文字作品介入。散文,它对于文字有什么高要求?说来也简单,散文只是要求发辉文字诸多功能中的那么一种功能:艺术功能。
  散文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是惟一的材料和工具,就是文字。因此,散文对文字的要求,远远高于小说对文字的要求。
1.文中作者指出了人们对散文的一个错误认识,这个错误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9个字)
2.作者认为与小说相比,散文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鼓上可舞,桌上可舞,绳上可舞,竹竿头上也可翻筋斗”这一串比喻要表达的本体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可分为两段,前四节为一段,论述散文的文体特点;后两节为一段,论述散文的写作要求。
B.“散文生长于夹缝中”是说散文在表达方式、反映生活的宽广度方面介于小说和诗之间。
C.第二节“散文何能”这一句是反问句,意即散文与小说、诗歌相比没有自己的特长。
D.全文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既提高了论述效果,又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E.从文章的主旨看,标题及首段最后一句均隐含了作者对一些缺乏文字功能而进入媒体市场的散文的批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梁宗岱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和拉辛。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一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注] 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1.请指出文中第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该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亵渎和玷污英雄的民族没有希望!
汪长纬
  在经历了戏说历史与戏说经典之后,如今文化生活领域里又出现了一种怪异现象,即打着学术的幌子,却在亵渎传统的神圣。例如,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归咎于“夫妻感情不和”;把民族英雄岳飞说成是“破坏民族团结”;把伟大的爱国者屈原说成是“反对国家统一”。这样颠覆历史、亵渎传统神圣的东西,还居然标榜为“个人的研究成果”或“个人的学术发现”,理所当然地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指责和抨击。
  无独有偶。在历史的神圣遭到亵渎的同时,当代神圣和经典也遭遇玷污。据《劳动报》报道,日前香港影星陈小春和内地歌手阿朵在某时装发布会上,玩起了“军装元素”:前者穿着类似军装的衣服,帽子上歪别着红五角星,脖子上系着“改良”的红领巾,还大摆敬礼姿势;后者身穿红色泡泡袖衣,眯眼做出性感表情,头上却戴着雷锋帽。这样肆无忌惮地亵渎人民解放军军装,自然遭到一片骂声。事后面对巨大的批评声,陈小春公开道歉,表示穿着不妥,并表示自己一向热爱祖国,深为这次失误而遗憾,今后要引为教训。可是,内地这个阿朵却毫无悔意,还声称“很喜欢那天的服装风格”,对舆论的批评“不太理会”,“做自己才最时尚。”这样极端的态度只能激起社会舆论更大的批评声浪。
  不论是以学术的名义还是服务商业的娱乐,都把对神圣的亵渎轻飘飘地或标榜成“个人发现”或说成是“个人时尚”。这些举动果真仅仅是“个人”的吗?不是。上述行为实际上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是对民众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传统的神圣不论是来自于历史的真实,还是源于悠久的传说,在千百年的演绎中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成为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与道德标志。大禹治水的传说,岳飞精忠报国和屈原爱国的真实历史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故事,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价值尺度和精神寄托。至于现代和当代的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和他的光辉代表雷锋形象,已经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储存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种神圣。
  有位外国哲人说过: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有了英雄却又千方百计地亵渎和玷污的民族,也同样没有希望。因为,这种亵渎和玷污,割裂了民族的文化脉络和精神传承,颠覆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价值观念,这无疑于在摧毁民族的根基。而阿朵所谓的“个人时尚”,与那些所谓的“个人学术观点”或“个人的考证发现”一样,已经侮辱了我们社会的道德形象,玷污和亵渎了千百万公众心中的价值观念,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行为,触犯了众怒。对这些人,公众和社会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告诉他们:这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他们没有权力推卸应负的社会责任。
  好在上述种种行为,不论是娱乐的还是“学术”的,都遭到公众的谴责和舆论的抨击,这足以证明我们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选自《解放日报》2008年4月6日)
1.对“亵渎民族的英雄”现象的分析,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一些人打着学术的幌子,掀起了一股戏说的恶流,以颠覆历史和亵渎传统为乐事。
B.甚至当代经典也遭到娱乐界的颠覆,这种做法只能激起社会舆论更大的批评声浪。
C.把对神圣的亵渎轻飘飘地标榜成“个人发现”、“个人时尚”的人,是毫无道德的。
D.面对巨大的批评声,陈小春能公开道歉,并承认过失,说明其能为自己行为负责。
2.根据原文,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生活领域戏说历史、戏说经典、以学术的名义亵渎传统的神圣,激起了国民的义愤。
B.传统的神圣就是历史的真实,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是不容亵渎的。
C.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和雷锋形象,已经成为一种神圣般的价值符号储存在人们的心中。
D.传统神圣的东西经过千百年的演绎,已成为我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与道德标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割裂了民族的文化脉络,摧毁了民族的根基。
B.公众和舆论对亵渎神圣行为的谴责和抨击,这些足以证明我们国家是大有希望的。
C.亵渎传统的神圣,实际上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是对民众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D.亵渎传统的神圣,不论是娱乐的还是“学术”的,都将遭到公众的谴责和舆论的抨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愈行愈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思乡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弯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
  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像,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
  在已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流行在内蒙古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节悼念爱国先人,重阳节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持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45期,相关链接:国务院2007年12月16日公布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的决定,从2008年1月1日起,把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假日增设为法定节日,各自放假一天。)
1.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2.对于如何“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要在弘扬和传承时了解所有节日所蕴含的“和文化”传统文化本质。
B.在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中增添一些时尚元素,让传统节日更多体现一些时代色彩。
C.重视这些民间节日,国家和民族要增加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
D.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3.对于国务院出台的增加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这一做法的意义,结合文章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是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民意作出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更是对祖先文化的高度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与日、韩等国有一定差距,但如今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C.中国人由早先的愈行愈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转变为怀着一份敬畏与呵护之心去留存民族这些独特的文化记忆。
D.有利于去除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在重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