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恐龙自述:请人类朋友记取我们的死亡教训  我是怎么死的?究竟是病死,还是老死的,或是被我的敌人永川龙偷袭成功而死的……这些都不重要...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7 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恐龙自述:请人类朋友记取我们的死亡教训
  我是怎么死的?究竟是病死,还是老死的,或是被我的敌人永川龙偷袭成功而死的……这些都不重要啦,关键问题是,我们马门溪龙已经集体灭绝了。
  因为骨骼和脖子的问题,在没有进入老年之前,我们马门溪龙大多数都会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而且,我们这些吃素的恐龙,常常会遭到食肉恐龙永川龙的突然袭击。别看永川龙个头比我们小,但是它身手敏捷,因此,常常乘我们不备就来偷袭。我对这家伙是特别防备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走到哪里都拼命甩尾巴的原因。一旦遇到了永川龙,就发挥“尾鞭”功,左右甩动尾巴把它们赶走。但也有同伴死在永川龙口下,永川龙的血盆大口绝非浪得虚名。
  那我是怎么死的?那是我在一次喝水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失足掉进深渊里了,再也没上来。而后火山喷发,席卷而来的火山灰,让我的身体和灼热的熔岩融为了一体。以至于1.4亿年后,我被人类再次发现,并以化石的形态出现。
  那我们家族是怎么灭绝的呢?我们具体是怎么灭绝的呢?现在人类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我们又没有冬眠的习惯,不能像蛇和乌龟那样借冬眠来躲避寒冷,耐不住寒冷,我们就慢慢死去,消失了。还有的说,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尘埃把太阳遮住了,地球上一片黑暗。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随着动物的减少,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绝了。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比如,地球上的哺乳动物越来越多,它们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渐渐灭绝;突然流行的传染病,使恐龙蛋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
  大家多少都说到了问题的一点,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我们的消失和环境恶化分不开。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副研究员张玉光就研究发现,我们的骨头里放射性元素铀超级高,另外,骨骼内所含的砷(砒霜)、铀、铬等有毒元素超高,而可以解毒的元素锌含量则超低。要知道,我们身体内的大量毒素不断堆积,无法排解,只好等死……
  恶劣的环境,让我们马门溪龙就这么集体消失了。这对你们人类是一个警告。我听说,最近又发生了什么漏油事件、污染事件,唉,如果你们人类不珍惜环境,也许有一天也会变成化石。那时候,人类的化石也会被展览在商场的大厅里,供来来往往的其他生物参观,参观者会指着你们的骨头说:“快看哪,这就是传说中的人类。人就是长成那个样子的。他们是怎么死的?要好好研究!”(选自2010年7月12日《现代快报》)
1、下列关于“马门溪龙集体灭绝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
B、常常会遭到食肉恐龙永川龙的突然袭击。
C、喝水的时候不小心失足掉进深渊里。
D、身体内的大量毒素不断堆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多数马门溪龙在中年时期就罹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这主要是由它们特殊的生理结构,特别是骨骼和脖子的特点造成的。
B、恐龙血液里放射性元素轴和有毒元素超高,可以解毒的元素锌含量超低,这使恐龙无法排解身体内的毒素,导致其最终灭亡。
C、地球上不断增多的哺乳动物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渐渐灭绝;突然流行的传染病使恐龙灭绝:这些都是关于恐龙灭绝的推测。
D、恐龙的灭绝和环境恶化分不开,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存的环境,不然,有可能重蹈恐龙的覆辙,重演种族灭绝的悲剧。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恐龙世界,体形的大小往往决定着生存的质量,体型越大,生存质量越高,反之亦然。
B、火山喷发、地震等使地理环境变化,造成恐龙死亡后被深埋地下,经过若干年变成化石。
C、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的推测,但真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一般说来,生物的身体如果吸收了较多的毒素,而又无恰当的排毒措施,就可能导致死亡。
4、作为自然科学类文章,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A
4、一是突出恐龙灭亡的悲剧性,引起人们的深思,深化保护环境这一主旨;二是增强作品的真实性,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恐龙自述:请人类朋友记取我们的死亡教训  我是怎么死的?究竟是病死,还是老死的,或是被我的敌人永川龙偷袭成功而死的……这些都不重要】;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陆地上的船长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看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坳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成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莹莹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爹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却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地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的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圈,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子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躁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吗!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简要概括“陆地上的船长”这个标题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小说中船长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小说中运用的两组对比,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了“陆地上的船长”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猜他去得心事苍茫
冯骥才
  吴冠中先生去了,我猜他去得一定心事苍茫。我这么说,来自我对他的感受。自上世纪80年代我就深爱吴冠中先生的画,那时他画风正健,致力于将一股全新的艺术精神同时推入油画和水墨画两个领域。他属于那种在封闭的房间忽然打开一扇窗子的艺术家。然而,我已经弃画从文,从文坛侧观画坛,先生一直是我的关注点。
  吴冠中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善良、单纯、自我、孤独。他处世低调,不善交际,生活上喜欢享“下等福”,剃头习惯到道边的理发摊。一眼看上去,就像房前屋后的老街坊。一次在北京的书市上为读者签名,他提着一个小塑料兜,里边放一瓶矿泉水,那天奇热,他便自带着饮水。他很少在热闹场合露面,所以没人认识他。待他挤进人群,在自己的座位中坐下来,人们一看桌签才知道这貌不惊人的小老头就是当代的绘画大师吴冠中。
  他很少出头露面,偶尔出现在会场上,也很少发言讲话;他不善言谈,对绘画之外的任何话题兴趣都不大,谈起画却总是兴致勃勃。他曾对我讲述他一次油画写生归来,挤在长途公交车上,由于怕人挤蹭他的画,便把拎着画的胳膊伸出车窗,几小时过后,到了家,那条胳膊似乎不存在了,画却完好无损。
  这段事他对我说过两次,可见画是他的生命。他家中那个画室,是我见过的最小的一间画室,只有六七平米。他个子小,铺着毛毡的画案只有两尺高,更像一张单人床铺。桌上墙上沾满色点与墨渍。他那些惊世之作就是从这再普通不过的画案上画出来的吗?就像最美的花、最甜的果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他告诉我别硬叫孩子学艺术,因为艺术是没有遗传的。我笑道:“艺术家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吴冠中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脑袋里整天想的全是画,还有不停地冒出来的种种视觉的灵感--这话不是他说的,是他的画告诉我的。
  吴冠中一生的绘画都在不停顿地求异。老实说,我更喜欢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在那一代学贯中西的艺术家中,中西融合是一个自动承担的艺术使命与文化使命,故而他提出“油画中国化”和“国画现代化”,并在这两个领域中建功立业。他在油画中注入了中国文人空灵的诗境,他的色彩也极具中国文人的气质,这一点很难;在水墨画中,他将复杂的物象解构,经过符号性的提炼,再艺术地重构起来--这就使传统水墨进入从来没有的境界。吴冠中完全可以在这样的艺术成就中享受终生。他却偏偏还要改变自己。但要变就有风险,可能不被人接受。然而,吴冠中毕竟才华与禀赋都非同凡人。在那些不成熟甚至不成功的试验性的作品中,依然不断涌现出一件件惊世骇俗的精品,显示他过人的创造力。
  自从认识先生,正赶上那桩假画案,却因之得见艺术在他心中的位置。艺术在艺术家心中若不神圣,艺术家便很难走进艺术的天堂。先生为此一生,并建立了自己惟其独有、境界至高的艺术天地和审美世界,应说他已站在艺术的天堂里了。
  吴冠中走了。我相信他是带着许多未完的艺术理想和遗憾走的,带着许多愤世嫉俗的心绪走的。晚年他对艺术环境以及相关的社会机制说过一些批评的话,不管这些尖锐的话在当时怎样说是道非,现在都静静地留给我们了,等待我们来思考,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回答。以我对他的感受,他上路之时,一定对自己、对社会心怀重重缺憾。任何真正的有良心的艺术家不会是带着一堆亮晃晃的奖杯走的,而总是把苍茫心事,一半带走,一半留在世上。
  至于他的作品是否还是“天价”,我想,这与他生前无关,与他身后更无关。留下来的还是他孜孜探求了一生的艺术。画价是写不进艺术史的,也放不进艺术天堂。放在那里的,还是深刻地记忆在人们心中的作品,以及他那小小又柔和的眼窝里执著、探索、倾注全心的目光。(选自2010年7月4日《文汇报》)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他更喜欢吴冠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而不喜欢其晚年那些不成熟甚至不成功的试验性的作品。
B、在作者看来,吴冠中为假画案打官司这件事充分表明艺术在艺术家心中的神圣位置,这也正是艺术家走进艺术天堂的先决条件。
C、文中写到吴冠中“把拎着画的胳膊伸出车窗”一事,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旨在说明他嗜画如命的性格特点。
D、关于吴冠中的画室一段,作者巧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2、“我猜他去得一定心事苍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中作者既说那些惊世之作“就像最美的花最甜的果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又说“艺术家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7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星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种文化遗产,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后,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札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部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文化不精不深,怎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度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1.简要概括文中糟蹋历史文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一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文本,概括作者关于历史文化建设方面的正确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社科文阅读:完成1~3题。门神俱乐部
殷罗毕
  在距今2500年左右(也就是史称战国的时候)的一本杂书里有如下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一日郁垒,主阅领万鬼。”这本著名的杂书是《山海经》。
  在书里,神荼、郁垒还只是四个黑魑魃的汉字,但很快,神荼和郁垒就大变活人来到了国人们的门前。汉代,在除夕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人们便开始削刻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的两边。这两个人形桃木像就是上门服务的神荼、郁垒,被称为桃符。为何古人单单选择了桃木为辟邪震鬼之物呢?在一本叫作《典术》的较为严肃的杂书里说:“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伐邪气,制百鬼。”在这里我们触到了国人很实在的一面,他们的想法相当简单,人闻着难受的气味,那么鬼也一定同样难以消受而却步。为什么古人们会相信那两块桃木就能是两位远在沧海之中镇守鬼门的神人呢?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山海经》中神话的空间性,神灵的活动都是与我们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的,神、人活动混杂在一起,这一点与西方神话不同。因此,神人尽管遥远,但和我们一个世界,如果他们愿意来,他们就肯定能来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由于以木雕人太费事,人们便用削制好的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分别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或者干脆削一块桃木钉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这块桃木称作“仙木”、“挑符”。再到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他们直接拿来两张大红纸片,把两位大神画将上去。然后一左一右贴在门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门神。当然,这是到了宋代之后的事情了。
  自神荼、郁垒开门神先河,中国的门神队伍便不断发展壮大,不少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也都成了门神。唐太宗李世民夜寐难安,疾病缠身,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便站到了太宗的寝殿门两边,太宗的病好了。为了让爱将脱身休息,唐太宗便命令画工描绘了两位武将的肖像在纸上,一左一右贴在寝殿门上。这两位***人如麻的大英雄也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信得过、有威力的门神。后来的唐明皇也生了病,一个多月都没好。梦见一个大鬼捉住偷窃的小鬼,大鬼说:“臣是钟馗,殿试没有被录取,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孽。”皇帝从梦中醒来,病随即好了,于是召名画师吴道子,要他按梦中所见,将钟馗画出来。从此,就有了挂钟馗像的习俗。
  之后,门神队伍就大肆泛滥,有赵云、马超、孙膑、庞涓、萧何、韩信、燃灯道人……这个名单可以无限制地蔓延下去。现在到周围各户人家的门上去看看,于是看到了我们当下众多门神:小燕子赵薇、老天王刘德华、小天王周杰伦、大熊猫、小熊猫、大头娃娃……事实上他们都和千百年来的神荼、郁垒具有相同的功能。中国的神灵和百姓混居,不单单是在名单上,还在门上。
1.下列关于“门神”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门神神荼、郁垒最早在战国时开始出现,那时的人们用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两边,称之为桃符。
B.门神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中的记载,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许多朝代,一直到了宋代才终于定型不变了。
C.在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人室作祟,危害家人,门神便应运而生了,这寄予着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D.从秦琼、尉迟恭、钟馗、赵云等名单可以看出,门神是由生活中的凡人演化来的,他们都是***人如麻的武将。
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老的《山海经》《典术》尽管较为严肃,却为我们描绘了神仙鬼怪的世界,可以称得上是亦庄亦谐。
B.桃木被选为辟邪震鬼之物,是因为在《典术》这本古老的杂书中记载了桃木是 “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
C.“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是对我们祖先的赞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节俭的影子。
D.有皇上的御旨,再加上名画师吴道子的妙笔,秦琼、尉迟恭两位大英雄便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门神。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神话中的神灵的活动与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人和神难以分清。而西方的神话,例如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具有的是一个纵向垂直的等级结构,神灵们各自掌管着人间的一个部门,但又并不与人生活在一起。
B.尽管民间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但是钟馗到底长什么样,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型,钟馗只是一个虚构的人。
C.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就属于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这一思路所创造的神仙世界。
D.从神荼、郁垒到大小熊猫、大头娃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门神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并没有减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1.依据上文,概括“节约型社会”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能源环境严峻在哪里?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文章分析,实现节能环保目标应该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