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来源:模拟题
何其芳
(2)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
(3)决绝地离开了绿蒂的维特①,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如在梦里。诱惑的彩色又激动了他作画家的***,遂决心试卜他自己的命运了。他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里掷入河水中。他想:若是能看见它的落下他就将成为一个画家,否则不。那寂寞的一挥手使你感动吗?你了解吗?
(4)我又想起了一个西晋人物,他爱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
(5)绝顶登高,谁不悲慨地一声长啸呢?是想以他的声音填满宇宙的寥阔吗?等到追问时怕又只有沉默地低首了。我曾经走进一个古代的建筑物,画搪巨柱都争着向我有所诉说,低小的石栏也发出声息,像一些坚忍的深思的手指在上面***,而我自己倒成了一个化石了。
(6)或是昏黄的灯光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册杰出的书,你将听见里面各个人物的独语。温柔的独语,悲衰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7)我的思想倒不是在荒野上奔驰。有一所落寞的古老的屋子,画壁浸漶,阶石上铺着白藓,像期待着最后的脚步:当我独自时,我就神往了。
(8)真有这样一个所在,或者是在梦里吗?或者不过是两章宿昔嗜爱的诗篇的糅合,没有关联的奇异的糅合:幔子半掩,地板已扫,死者的床榻上长春藤影在爬;死者的魂灵回到他熟悉的屋子里,朋友们在聚餐,嬉笑,都说着“明天明天”,无人记起“昨天”。
(9)这是颓废吗?我能很美丽地想着“死”,反不能美丽地想着“生”吗?
(10)我何以又太息:“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是慨叹着我被人忘记了,还是我忘记了人呢?
(11)“这里是你的帽子”,或者“这里是你的纱巾,我们出去走走吧”,我还能说这些惯口的句子。而我鄢有温和的沉默的朋友,我更记起他:他屋里有一个古怪的抽屉,精致的小信封,装着丁香花,或是不知名的扇形的叶子,像为着分我的寂寞而展示他温柔的记忆。墙上是一张小画片,翻过背面来,写着“月的渔女”。
(12)唉!我尝自忖度:那使人类温暖的,我不是过分缺乏了它就是充溢了它。两者都足以致病的。
(13)印度王子出游,看见生老病死,遂发自度度人的宏愿。我也倒想有一树菩提之阴,坐在下面思索一会儿。虽然我要思索的是另外一个题目。
(14)于是,我的目光在窗上徘徊了。天色像一张阴晦的脸压在窗前,发出令人窒息的呼吸。这就是我抑郁的缘故吗?而又,在窗格的左角,我发现一个我的独语的窃听者了。像一个鸣蝉蜕弃的躯壳,向上蹲伏着,噤默地。噤默地,和着它一对长长的触须,三对屈曲的瘦腿。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地爬到我的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一九三四年三月二日(选白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注】①作者注:这实际是指歌德。下面的故事是从一本歌德的传记里读到的。
1.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指出“独语”一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1)~(6)为第一部分,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3)为第二部分,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第三部分,写阴晦的天色里,一个昆虫的画像成了抑郁的“我”独语的倾听者。
3.作者在第(5)段中,为什么要写“我曾经走进一个古代的建筑物”的经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9)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下列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从主旨及思想表现的角度赏析《独语》
(2)从联想和想象运用的角度赏析《独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第一部分,写“我”设想的独语的情境,独语在孤寂时发生,而物、书的灵魂也是独语者;第二部分,写“我”在孤寂中神往的独语,思索着人类可否借爱或温情的力量摆脱孤独而有新生活。(意对即可)
3.联想,以引入“我”之外的独语者;具象,让“画檐巨柱”等“诉说”与“我”成为“化石”对比,表明人的思想的孤独极为深广;演绎,把“独语”情景扩充为近乎梦境的东西,也使“独语者”的形象更为鲜活。(意对即可)
4.以自我问答的形式来实现行文的承启,承上,想赴有关死后的情境,来反思“我”的独语的内容或许有些颓废;启下,表述走出孤寂境地的渴望,应美丽地活。(意对即可)
5.(1)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孤独者的内心独语,这些“独语”不单是表达一个无所依傍的“独语者”孤独、苦闷、无望的心境,它有着更深层的、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文章说:“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作者认为每一个灵魂都是孤立的存在,并且彼此之问是很难进行沟通的。然而作者毕竟没有绝望,思想的进步性体现在为什么“不能美丽地想着‘生’,”上。这是生活的写照,也深入了人生的本质。现实中,不畏孤独,做“倔强”的灵魂,不向荒寂的现实屈服,生命便有了价值。在孤寂的困境中,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一个活着的人,不会放弃思想,去探寻、去期望。因为不惧寂寞而努力探寻,人生才被赋予意史。这或者就是作者写此文的一个命意。
(2)这是一篇冥想式的文章,富于联想和想象,使行文具有意识流的特性。文章没有安排故事,一开头就进入想象: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并以夜行时自我脚步的声响为“独语”’想象奇特。文中,作者展开联想.叠加诸多意象,如古代建筑物里的檐柱、黑色紧闭的门、孤独倔强的灵魂,如落寞的老屋里的漫漶的画壁、半掩的幔子。死者的床榻……无一不被赋予与世俗人生殊异的内涵,营造了一种寂寞孤独的氛围,也产生了一种奇幻的效果,深刻表现了“独语者”思想的叛逆性。此外,作者还采用大胆的想象,表现一个昆虫画像成为“独语的窃听者”给人一种生命的窒息感,让人感觉作者不是在用眼睛看事物,而是在用心灵探询人生。(答案不唯一)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独语何其芳 (1)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或是不能忍耐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②尽管“对称性破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对称”却是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而且从镜子里看去和在镜q-~l"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类似的现象在粒子物理学中叫做“镜像对称”。此外还有两种奸称,分别是“电荷对称”和“时间对称”,前者指的是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如果有一个小球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旁边有一个摄影师把它录下来,然后不管录像带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不告诉你的话你从画面上是区别不出来两种放法的,这就是“时间对称”。当然,这个概念针对的是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性质。
③当物理学家考察微观世界的时候,他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些砖称性都是破缺的。最早在对称性破缺领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是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发现镜像对称在四种基本力之一的弱相互作用中是破缺的,由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克罗宁和菲奇发现有一种粒子不遵守电荷对称,他们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年前后,南部阳一郎开始研究对称性破缺,并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他提出的这一机制可能会解答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柬?
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中的三种都被纳人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但“标准模型”无法回答物质的质量是从郦里采的。而且,奇怪的是,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别还非常巨大,有的粒子很重,而光子却没有质量。
⑤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南部阳一郎之后提出了一种解释,现在被寄予厚望。我们先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那么,锯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但这样状态的铅笔是不稳定的,它一旦倒下,这种对称性就丧失了。不过,这样一来,这支铅笔的状态就稳定了——它没有办法再向哪里倒了,它已经达到了能量最低的状态。
⑥在宇宙诞生的时刻,希格斯提出的理论中的“希格斯场”是完美对称的(就像那支竖立的铅笔),所有的粒子都没有质量。但希格斯场是不稳定的,它在宇宙早期的时候失去能量了,这些能量被粒子们接收,哪种粒子接受到的能量多,哪种粒子就重一些。“希格斯场”理论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也正是不久前启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要寻找的目标之一。“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现在唯有希格斯玻色子尚未被发现,诺贝尔奖也许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希格斯。
⑦如果说南部阳一郎可能帮助解释了物质为何有质量的话,那么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工作则可能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至今还存在。观测表明,我们这个宇宙是物质为主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宇宙中的反物质远少于物质?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答案,但对称性破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⑧物理学理论显示,宇宙创生之时,应有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制造出来,二者相遇便会湮灭,钍为能量。但果真如此的话,我们所看到的星系、恒星,包括我们自身便都不会存在,我们的存在说明宇宙早期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称被打破了。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小林——益川理论”.认为造成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是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他们还预言了存在6种夸克。这些夸克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陆续被物理实验所证实。’
⑨现在,物理学家相信,宇宙每产生100亿个反物质粒子的同时,就有一个额外物质粒子的锚离,正是这样的偏离导致的对称性破缺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宇宙得以存活,使我们得以存在。 (节选自2008年10月16日《南方周末》。作者:黄永明)
1.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粒子物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组是( )
A.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从镜子里看和在镜子外看没有什么区别。
B.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
C.播放一个小球在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的录像,从画面上无从判别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
D.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则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对称。
2.下面的说法,与原文文意不吻合的一项是( )
A.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了镜像对称在弱相互作用中的破缺,而南部阳二郎据此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B.“铅笔实验”表明:对称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状态;丧失对称性,同时降低能量,才能获得稳定。
C.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认为,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异源于它们宇宙早期接受能量的多少。
D.“小林一—益川理论”解释了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他们二人预言的6种夸克,也陆续被物理实验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理学家们多次因为在破缺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在粒子物理学的“三个对称”领域,极有可能都存在对称破缺现象。
B.大型强子对撞机(IMC)如果能寻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就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物理学家们的预言非常需要获得物理实验的证明。
C.“对称性破缺”是粒子物理学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旦解开了它的奥秘,我们就能完整地回答为什么宇宙中反物质远远少于物质的问题。
D.如果宇宙中产生的粒子具有严格对称的性质而不存在破缺,我们今天的世界就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这个宇宙的存在其实十分偶然和幸运。
肖黛
(2)我见到藏族女孩儿梅朵时,她已经昏迷不醒。
(3)久久的昏迷,使她的平静变成了一种安宁,也使她美得像正固守着一个梦境的小女神。她以太挺拔的鼻梁,把自己的脸庞衬托得有些消瘦。那密而长长的睫毛,阔而薄薄的嘴唇,也都是雕琢过了的精细。她有数不清的发辩,像被刺绣在洁白的枕头上一般的好看。尽管死亡已经逼迫着她,但她的肌肤依旧散发着棕红色的亮光,仿佛有谁替她涂抹了浓烈的油彩,生动如卧身于一幅永远的油画中间。那种美,全然透射着青春的光芒,只能解释为她爱着和被爱着的效果。
(4)可至多也不过十五六岁的小梅朵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她像披着露水的花蕊,渐渐死去了——是一场车祸致使她严重脑损伤。那是初春时节,一辆裁着四十多个藏族同胞的大车,惨烈地翻在青海西部的茶卡地段路边。多数人不同程度地受了伤,也有当场就死了的。梅朵是罹难者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倒向死神之怀的最后一个人。
(5)而我,仅仅是路过了梅朵的病床,无意间瞥了一眼这个垂危的女孩,仅仅听见别人在唤她的名字而已。
(6)那天,那些与小梅朵同车的幸存者们,在她从抢救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都不曾嚎啕,不曾泛滥泪水。不管谁,只能在他们的容颜里遇到深刻而固执的沉默。那沉默犹如暴风雨就要来临前的空廓,压得人喘不上气来。
(7)我看见他们中有一个年事稍长者,把渐渐死去的梅朵,贴在自己的胸膛上。他是强壮的,是一个项天立地的汉子的模样,但他那般小心翼翼之状,让我觉得,完全是唯恐惊醒了这个美少女的梦境。
(8)一天,我向一位藏族文友讨教,问“梅朵”在藏语中的本义。他告诉我,是鲜花。我的心忽地紧了一下:是鲜花,就有凋零的时候啊。
(9)后来,我听说那次驾车的,是一个汉族小伙子,他是应该对车祸负全部责任的人。又听说,那次车祸的全部幸存者,多次带了茯茶等礼物,齐刷刷地去央求交通监管部门对那个汉族小伙子放弃处罚。他们虽然没有把藏传佛教中的轮回之说摆到桌面上,但他们说,谁也不会故意把车开翻了。他们还说,死者已死,伤者都得了救治,处罚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10)我曾经私下里窃笑他们,窃笑他们向法律提出的要求竞如此荒唐,哪有阎了祸却不受惩罚的道理呐。坦率地说,当时免不了还有一丝叹息:他们可真没有文化呀。
(11)但是,随后的二十年里,我却感到自己在大文化层面上的识见浅溥。
(12)这二十年,我的生活中一直有藏族同胞,一直有藏传佛教的信仰者。藏族文化的优秀特征,好比是这一脉高原厚土里缓缓生长出来的褐草红树,无处不在。又好比是高山之巅披挂的晶莹冰雪,长年不化。那种漫长的,悠远的,极富诗意的人文精神,浓淡错叠地汇集和弥漫在我所呼吸的空气里。
(13)现在想来,梅朵在临死前平静安宁如画一般的美丽,也应该是因为她早已经感知,此生彼死,一律都是最平常、也最尊贵的时刻。
(14)关于这一点,很容易就可以在藏族谚语中得到印证:明天或来世,是何者先到,我们不知晓。
(15)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形态、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就像梅朵们,无论椎心刺骨的贫寒,无论天降灭顶之灾,无论痛苦弥漫还是希望飘渺,他们都固守着冷静的人生姿态,从不艾怨天地,从不责怪命运。这到底是缘于梅朵们对生命的脆弱性有着与生俱来的理解。梅朵们既能毫无遮拦地放牧于大草原,亦能够庄严神圣地叩首于经堂前。
(16)时又至了初舂,鲜花又将绽开,我的耳旁又响起了清脆的风铃声和清凌凌的美乐声……梅朵呵梅朵,你知道么,你美丽的死亡,曾经将我的心灵震撼,将我的思索引向坦途。
1.(1)作者为什么说“梅朵”是“极为好听的名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三段用细致的工笔描绘了梅朵死前的容貌,这段描写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明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说明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随后的二十年里,我却痛感到自己在大文化层面上的识见浅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种漫长的,悠远的,极富诗意的人文精神,浓淡错叠地汇集和弥漫在我所呼吸的空气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说,关于梅朵的歌,总是“孤独地响起”,这说明他对藏族女孩梅朵的深情并不被人们所理解,所以作者觉得孤独。
B.与小梅朵同车的幸存者们直至小梅朵死去也不曾泪水纵横,嚎啕大哭,这体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悲痛和愤懑。
C.“此生彼死,一律都是最平常、也最尊贵的时刻”。这是一种非常豁达,然而又对生者和死者都充满尊重的生死观。
D.文中所说的“生命的脆弱性”,是指人类的生命路途充满磨难,个体生命也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夭折,这与西方“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的说法是相互吻合的。
E.这篇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散文风格清新健朗,感情既沉重而又昂扬,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色彩,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几种颇有影响的科学传播模型。其中以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民主模型和温尼的内省模型为代表。缺失模型的主要观点是:科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然而公众缺少科学知识,故需要提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它。把科学与公众的基本问题看作是公众的无知或公众对科学事实和理论的不理解,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杜兰特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民主模型,其主要观点是:科学决策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即使公众没有机会充分接触科研领域的科学,也并不影响他们参加对科学问题的讨论;而且实际上公众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科学更具有发言权。正是基于“共领域中的科学”这一前提,民主模型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必要性,强调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以提科学传播的有效性。温尼则进一步注意到,科学只有把自己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并结合地方性的公众知识,才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遗憾的是,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换言之,他们尚不具备内省能力。而公众却由于他们所处地位的特殊性而具备了相应的内省能力。温尼认为,公众的内省能力使其一方面对科学知识表示沉默;另一方面不再对科学知识保持度的信任。这意味着科学家再也不能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了。科学家在处理具体的科学问题时,应与公众进行更多的沟通。总之,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型倾向于认为,“科学理论产生于实验室,并且首先通过会议和各种非正式印刷品进行传播,最后形成正式出版物,这才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但就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情况显然并非如此简单。在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一方面,科学知识由科学家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给公众:另一方面,外行知识也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途径。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科学传播的过程,则因此而成为了两种知识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向公众传播的过程。公众最终获得的知识既有科学知识,也有外行知识。不仅如此,公众并不会因为知识的来源是否权威而厚此薄彼。相反,这两种知识是否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相冲突,才是决定公众究竟信任哪种知识的最重要因素。例如,“‘SARS’的源头为野生动物”一说是来自科学家的科学知识。“食醋熏蒸可防治非典”和“烟熏艾草可防治非典”则是来自外行专家的外行知识。有趣的是,这两种说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部分公众的信任。事实上,即使是两种防治的说法还有不小的区别,前者是始终未经验证的外行知识,而后者则是在后来经过了验证的外行知识。换言之,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间并非泾渭分明,一些外行知识同样可能会由于经过了反复地验证而最终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科学知识。对于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通常并不被科学家与大众传媒所重视的外行知识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1.下列对几种“科学传播模型”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A.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是建立在认为公众对科学的无知基础上的,因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B.杜兰特的民主模型是在修正其缺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
C.温尼的内省模型认为。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意识到公众的内省能力在科学传播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D.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科学知识和外行知识是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的。
2.下列不属于“提科学传播的有效性”因素的一项是( )
A.科学家要提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参与科学。
B.科学应结合地方性的公共知识,并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
C.科学家能主动地和公众进行沟通,公众对科学也有发言权。
D.科学知识应更多地与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造成冲突。
3.下列有关“外行知识”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外行知识是否受信任,取决于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相融洽的程度。
B.外行知识在危机事件的科学传播中和科学知识起的作用是同等的。
C.外行知识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
D.外行知识经过反复地验证有可能成为所谓的科学知识。
4.请简要概括危机事件中应采用的正确的科学传播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②每年,当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③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一大片一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它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近,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鲜艳得也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扬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那时年纪还小的缘故,也许那时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直到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④在这个秋雨濛濛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的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让许多往事可以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地展开。这或许是伤秋情结吧。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⑤喜欢纳兰的词真的就是从我知道他在燕子矶站过开始,有位朋友也喜欢他的词,我们曾相互提醒不要太深地去感受词境。的确,绝代公子虽英年早逝,却独领清词三百年,真的是不同凡响的人物,“家家争念《饮水集》,纳兰心事几人知”。我相信纳兰的才情覆盖了他的人生经历,同时也相信有人说的,读他的词读冷了窗外的纷飞暮雨,读瘦了风中的一枝寒梅。而我在秋天来读,却让我读暖了手中的一杯冷酒,心里的缕缕情思也早已随着细雨飘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写到这里的时候已是月上中天,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许多美丽的约定,就像《氓》里的“秋以为期”。我想在这个秋天去看蓼花,去回想一段乡间旧事;想去读一首纳兰的词,在有些凄恻的词句里去寻找淡淡的柔情;我会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去重读《国风》,和那时的人们一起为“杨柳依依”而陶醉,为“蒹葭苍苍”而惆怅。秋天因为有思念而减少了许多萧瑟,那么我要在这个时节去想一个人,去想当年我们在一起的那些个日子,还要去问问这个人有没有也温暖地想起了我。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摘自《散文》2009年第2期)
1.从文中看,为什么蓼花“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为什么“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请简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的诗,不同的人阅读,感受不同。有人说读纳兰的词“读冷了窗外的纷飞暮,读瘦了风雪中的一枝寒梅”,而“我在秋天来读,却让我读暖了手中的一杯冷酒”。原因各是什么?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⑨段,写出了“我”与秋天的哪些约定?这些约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就文章最后一段的艺术特色,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自从1938年沙特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就成了沙特人致富的法宝。依靠丰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骆驼则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宠物。
据统计,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30年内可能会完全消失。如今,沙特阿拉伯每年朝觐期间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为了解决骆驼长途运输问题,沙特正考虑以每艘约7000万美元的造价,在新加坡建造专用货轮。
与沙特骆驼濒临灭绝不同的是,澳大利亚“骆满为患”。从19世纪中叶起,为修建铁路,澳大利亚人从沙特、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引进了一万头骆驼用来运送建筑材料。20世纪初,随着铁路开通以及汽车的普及,骆驼被放养到野外。骆驼的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如今,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估计约有120万头,活动面积达330万平方公里。当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时,骆驼群便会为了寻找水源而向周边地区迁移,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骆驼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
数年前,澳大利亚牧民和农场主就自发组织起来捕***野生骆驼。为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野骆驼,计划最终把野生骆驼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沙特过去只从苏丹和索马里进口骆驼,之所以改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澳大利亚捕***骆驼的计划。(取材于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骆驼在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沙特每年在宰牲节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靠从澳大利亚、苏丹、索马里进口。
C.公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使骆驼成为沙特人怀旧的宠物,也让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D.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组织牧民和农场主租用直升机捕***野生骆驼。
2.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沙漠之舟”重归故里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的地形是( )A.高原B.丘陵C.山地D.平原
- 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昨日,记者从中国国际动漫节节展办公室获悉:截至4月14日,来
- 3可卡因是我国政府明令严禁的毒品,其化学式C17H21NO4,它由 种元素组成,每个可卡因分子共有
- 4(9分)图所示的是常用的实验装置。(1)写出有编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2)加热氯酸钾
- 5如图,在粗糙绝缘水平面上固定一点电荷Q,从M点无初速度释放一带有恒定负电荷的小物块,小物块在Q的电场中运动到N点停下.则
- 6在今天,农民工返乡时不必再像电影《天下无贼》里的傻根那样身揣巨款,也不必担心被贼惦记着,而是改用银行信用卡。那么银行信用
- 7下面几个句子从原文中摘出来的句子依次填入原文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声息全无,又密又忙,
- 82009年3月28日是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早在1950年,***主席就指示进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你们在西
- 9某商品减价20%后欲恢复原价,则应提价的百分数为 [ ]A.20%B.25%C.30%D.35%
- 10设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则目标函数z=4x+y的最大值为[ ]A.4B.11C.12D.14
热门考点
- 1如图,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小球A和B,A、B的质量分别为m和2m.开始时将它们固定在绝缘的光滑水平面上保持静止,A、B相距为
- 2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1-3题1.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3已知函数,且 .
- 4青蛙等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______,用______ 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______,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______,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天然油脂含酯基属于酯类物质B.麦芽糖和蔗糖的水解产物相同C.酚醛树脂是酚与醛的缩聚产物D.石油裂化
- 6如图所示,给一定量的水加热时,获得了它的温度—时间曲线为实线A,若其它所有条件都不变,仅仅将水的质量减小,则减小质量后将
- 7There is 8-year-old boy playing Chinese chess with
- 8我们规定[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例如[1.2]=1,[3]=3,[-2.5]=-3.如果[x+13]=3,则满足条
- 9已知有大、小两种纸杯与甲、乙两桶果汁,其中小纸杯与大纸杯的容量比为2:3,甲桶果汁与乙桶果汁的体积比为4:5,若甲桶内的
- 10如果不等式组x2+a≥22x-b<3的解集是0≤x<1,那么a+b的值为( )A.-1B.0C.1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