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法这一概念,尽管目前没有最为权威的概括,但是,书法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属性还是为人们所承认的。那么,书法创作也应该遵循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则。比如说,每一个笔画都需要经历从起笔到收笔的过程,多呈现由左向右、从上到下、由左上到右下、从右上到左下的走向;单个汉字的书写多遵循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至于章法,则多是将单个字从上到下组成一行,行与行之间从右到左排列等等。这些规则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并且必须遵循的创作程序,以至于无论是高明的书家,还是一般的习字者,只要参与其中,便必须遵循而不是违背它。
从表面看来,这个创作程序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如果仔细追究,则大有不同。我们看到,书写的过程并不仅仅包括毛笔在纸面上写出笔画的环节,因为我们写完一个笔画之后,假使右手操控毛笔的运动就此停止了,留在纸面上的将是“ー”“丨”“丿”“丶”等某些单个的笔道。为了完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毛笔离开纸面之后还需要向下一个笔画过渡,以求得顺利书写下一个笔画,在这个环节中,毛笔无法在纸上留下痕迹,也不容易被人们观察到。当我们将这两个环节链接起来的时候,书写过程就表现为连续的、回环往复的、不可逆转的曲线。因而,书法创作看起来无论如何纷繁复杂,甚至好像一团麻线,但只要揪住一个合适的线头,就可以从头一直顺到尾;或者好像走迷宫,只要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线,就能到达目的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创作更表现为线性的特征。在书法欣赏时,我们的目光有时也会不自觉地伴随着回环往复的线条再现一遍创作的过程。至于其他的造型艺术,比如美术,先画这片云,后画那只小船,抑或再补几棵小树,大概主要在于画家的创作习惯和临事从宜,并没有像书法这样的严格的创作程序;再如篆刻,尽管也是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家在创作时甚至可以先刻完某一个相同趋向的线条,再刻另一趋向的线条。那么,在欣赏美术或者篆刻作品时,也不会出现书法欣赏时的情景。由此看来,我们毋宁说书法是一种类似于舞蹈、戏剧的艺术,它们都是以历时的顺序在一定的空间内塑造形象。
应该说,书法的线性特征与造型艺术之类属是错位的,因为它揭示的是动态的创作过程。甚至与所谓艺术也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它是由汉字的日常书写衍生出来的。但是,由于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它充分注重并应用了这一特征,将优秀的作品变成一个整体,使之前后联系、上下贯通,乃至血肉丰满。书法创作中的诸多技法规定,诸如方圆、藏露、曲直、俯仰、疾徐等等,便可以在线性的运动中找到产生的根据,进而可以解释节奏、行气、血脉等更高层面的概念。因而,我们由此可以探讨静态观察不能得到的书写规律,不但可以告诉学生每一个环节是什么形态,怎么去写,还可以告诉他们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形态,为什么这样去写,从而为书法启蒙教学设置一个更为坚实的理论平台!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法”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属性是人们所承认的,而“什么是书法”,还没有比较一致的公认的概括。
B.汉字书写都应当遵循由左向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里、先中间后两边等书写规则。
C.书法创作也遵循着汉字书写的章法.大多是将单个字从上到下组成一行,行与行之间从右到左来排列。
D.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则,也是书法创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无论是高明的书家,还是一般习字者都不能违背。
2.下列说法不属于“书法是一种类似于舞蹈、戏剧的艺术”理由的一项是( )
A.书法创作的过程与其他造型艺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并不仅仅是毛笔在纸面上写出“ー”“丨”“丿”“丶”等某些单个环节的过程?
B.书法创作是连贯的,每个笔画都有从起笔到收笔的过程,写完一个笔画,为了使书写流利,还有不易被人察觉的向下一个笔画的过渡。
C.书法创作具有线性的特征,无论其如何纷繁复杂,都可以找到一个贯通始终的脉络,书写过程表现为回环往复的、不可逆转的曲线。
D.书法也是以历时的顺序在一定的空间内塑造形象,而书法欣赏有时也是循着回环往复的线条,像欣赏舞蹈一样欣赏其动态的创作过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的特殊性,使书法与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相并列是不甚适当的,因为它揭示的书法创作过程是动态的。
B.书法与美术、篆刻同属造型艺术,但书法艺术的线性特征决定了对它进行欣赏的情景与对后两者进行欣赏的情景不同。
C.书法艺术注重并应用了线性特征,这使得优秀的书法作品前后联系,上下贯通,血肉丰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D.按照方圆、曲直、疾徐等技法规定,书法创作必须作线性运动,否则就无法对书法作节奏、行气、血脉等高层次鉴赏。
2.A
3.D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钟麟
1957年我就读于华师大,在钱谷融教授《论文学是人学》的研讨会场,钱教授致开场白:“有位先生原有妻室,社交中又认识了某女士,他很苦恼,尽管爱她,却不敢挽着她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会场笑声一片。主持人是施教授,他说:“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我纳闷,怎么这样说?“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开始吧!”会场像炸开了锅。这是初识风采。
我们文学社请施教授指导小说创作,他开口就一个字:“抄。”大家傻了,他还引经据典:“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大家更傻了:这不是误导吗?不仅如此,他还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抄得巧妙不露破绽:“我熟悉东欧文学,就头抄波兰,手抄罗马尼亚,脚抄匈牙利的,谁能认出来!”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不过颇觉有趣。他见大家目瞪口呆,话锋一转:“大家练毛笔一定写过描红,要按笔顺涂满框框,这就是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我说匈牙利什么的,意思是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听罢顿觉施教授博学多才,慈祥可爱。
施教授后来教我们明清文学,可他的自我介绍却让我久久不解:“我叫施蛰存,就是鲁迅鲁老夫子所骂的‘洋场恶少’是也,听我的课要用批判眼光,小心中毒。”这难道也是幽默?好像又不全是,虽然校党委书记说过,教你们的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学问有,但意识是资产阶级的,你们要批判吸取,但施教授何以要自损形象呢?
讲《西游记》,施教授语出惊人,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教室顿时沉寂。那时称工人为领导阶级,农民为同盟军,这不是丑化农民吗?施教授还摆出根据:“钉耙不是农民翻地的铁搭吗?猪八戒饭量大,农民劳动强度大肚量也大;猪八戒较笨,农民的脑筋不是没城里人转得快吗?”周围有些***动,有不少工农子弟。施教授提高声调:“但猪八戒最可贵的是诚朴忠厚,这也是农民兄弟的特色。”这下教室里的紧张气氛轻松了。他又补了一句:“这是我个人意见,批判对待,当心中毒。”应该说这个评析颇有见地,在那种大气候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而他为何给自己脸上抹黑呢?
不久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那场政治运动让教授们渐次落马,不由得担心起施教授能否继续教我们。谢天谢地,开学了,他依然踏上讲台,却这样开头:“我是主动向党委认错的,因为态度好,所以被允许继续讲课。”
其实施教授没有发表什么过激言论,在高年级同学恳请下才写了《才与德》。那是因为看到党支部书记只是小学程度,却要当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能带着孙女在走廊晒太阳。施教授说老同志对革命有功,应该感谢,但不妨授以禄,不一定授以位,否则既误事也难受。他的心情是真诚的,然而又自责:“我是出于好心,但思想方法有问题,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施教授说的我们亲眼目睹,也有同感,感觉不到错在哪儿,干嘛要检讨?但我们庆幸可以继续聆听他幽默风趣又见解独到的讲课。
我毕业离校,只知道后来他被赶到资料室。十年动乱开始,我坐不住了。教我课的恩师纷纷关牛棚,挨批斗,像施老师那样三十年代就挨批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走遍凄冷校园,见不到一位老师,失望之余在布告栏发现了老师们的改造日记,我又读到施教授的文字:“今日劳改项目是清扫落叶。我扫啊扫,忽然想到昨天不是扫干净了吗,怎么今天又这么多了呢?深入一思考领悟了,昨天扫的是旧的,今天扫的是新的,要不停地扫。这好比我们这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不停地改造,改造一辈子。此为劳改一得。”我顿觉轻松:施老师健在。再读禁不住笑了。施老师写得巧妙,说他改造得不认真,他时刻在触碰灵魂;说认真,又没有实质内容,幽默笔调打了个擦边球,引人发笑又容易得到宽恕。风暴过后是晴朗,施老师终于迎来第二春,重返讲台,先后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敬慰奖”,满载荣誉在98岁高龄仙逝。
直到此时,半个世纪前萦绕我心头的结终于解开:在风浪迭起的年代,施教授的低调、忍耐,原来只为留得青山在。施教授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名家,还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更是我人生征途的导师。(《文汇报》2011年7月25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施蛰存在研讨会上承接钱教授开场白的即兴发言很是幽默风趣,但作者认为施教授没有读完钱教授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的。
B.施教授在《才与德》一文中,批评小学程度的党支部书记担任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学生们比较认同。
C.施教授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这虽然只是他的一种学术观点,但在那种大气候下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
D.施教授有关打扫落叶的劳改日记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引人发笑,同时又不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实在是高妙。
E.本文记述了施蛰存先生的几件事,有记叙,有议论,评传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施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本文介绍了施蛰存先生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施蛰存先生指导小说创作时所说的“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在文中有哪些表现?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文中提及齐白石哪几次重要的学艺经历,促成他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创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尾段蕴含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国灿
唐宋之际江南社会的腾飞是在开拓创新的基础上出现的,许多方面是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反拨。佐竹靖彦认为,宋代的社会变革“是由农村时代向城市时代推进的社会构造的变化和由宗教时代向学问时代演变的文化形态的变化”。说此期中国社会开始由农耕文明时代转向城市文明时代似值得商榷,但城市在江南社会的变革中确实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从原本高度统一和封闭、保守的统治据点,到多样、开放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和商品市场中心地,城市形态的这种转变,引发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一系列新动向。在社会领域,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冲破了传统世袭性社会士、农、工、商截然区分的身份限制,推动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在经济领域,城市工商业的兴盛和市场活动的扩张,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越来越多呈现出商品化趋势;在文化领域,市民文化既源于士人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属于雅、俗共体的新型文化形态,表明社会文化重心开始由士人阶层转向社会大众;在思想领域,市民意识并不局限于重商逐利的价值观,还包括平等自主的社会观、求富裕的人生观和自由开放的生活观。所有这些变革,使江南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不仅冲破了长期以来由中原文化引导的社会模式,而且跻身中华文明的主流行列。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开拓创新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互动意识,成为江南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精神。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即便在专制统治日益僵化的明清两代,江南地区依然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无怪乎康熙由衷地赞叹:“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中国新闻网2011年9月16日)
1.请简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哪个角度阐述入宋以后江南社会变革的?这种变革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开拓创新成为江南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Mother’s Day is celebrated across the world on the
- 2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D>A>B>C,且A、B、D同周期,C、D同主族,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B、C可
- 32008年12月26日,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中首批案件分别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无极、行唐、赵县等三县法院开庭审理。
- 4如图所示,水平面内两根光滑的足够长平行金属导轨,左端与电阻R相连接,匀强磁场B竖直向下分布在导轨所在的空间内, 一定质量
-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5分)(1)图中甲、乙、丙三点,位于西半球的是 ,属于中纬度的是
- 6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甲、乙两辆同样的小车,甲车上放着一个通电螺线管,乙车上放着一块相同质量的条形磁铁,让小车相距一定距离
-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CO2分子内含有极性键,所以CO2分子是极性分子B.分子晶体、原子晶体中一定含有共价键,离
- 8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 L甲苯所含的分子数约为6.02
- 9简要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1(a>0),F(x)=,若f(-1)=0,且对任意实数x均有f(x)≥0成立,(1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 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
- 2下列有关物质变化和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熔融态的Al2O3、12C转化为14C都属于化学变化B.胆矾、冰水
- 3如图所示,容器上端的横截面积为S1,容器的底面积为S2,在容器中装面液体,顶部装一个活塞(质量不计),活塞上又放一个重为
-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下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B.用天平称量
- 5函数为R上的增函数,则( ) A.B.C.D.
- 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分布图”和“A区域气候资料统计(表1),据图表完成下列问题。小题1:A区域的气候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7计算:(-)0-︱-2︱+()-2+(-1)2009
- 8关于我国人口与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B.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C.
- 9某中学校本课程共开设了A,B,C,D共4门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且只能选修1门课程课,现有该校的甲、乙、丙3名学生:(I)
- 10已知数列{an}前n项和为Sn,且Sn=-n2+9n,n∈N+.(1)求{an}的通项;(2)设Tn=|a1|+|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