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绿色的梦陆文夫  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纪录片...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绿色的梦
陆文夫
  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纪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头放起。
  ②在那纪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展。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还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
  ③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出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安静,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成腥,只有一种细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地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后,又箭似地射入麦浪之间。
  ④人平躺着,眼迷蒙着,和煦的阳光像一条温暖的、无形的被,躺在这绿色的巨床上,是醒着,是睡着,是梦境还是记忆?
  ⑤那不是梦,那是半个世纪前的景象。家乡的田野上几乎看不见村庄,远眺村庄都是些黑压压的林带,十分整齐地排列在绿色的田野上。如果一个村庄上没有树,没有参天的树,而使低矮的房屋裸露在外面,行路的人就会说:“那是一个穷地方。”连叫花子都不会进那个村庄。
  ⑥小时候,祖母老是跟我讲一个故事,说我家屋后那棵两个孩子都抱不过来的大叶杨,当年只有孩子的手臂那么粗。那年闹春荒,缺草也缺粮,她拿着斧头去砍那棵小树,砍了两下没有舍得,情愿饿着肚子到芦苇滩里去划草叶。
  ⑦我们的村庄家家都有很多树,大多种在门前小河两岸,有些柳树和桃树长大以后就斜盖在河面上,两岸的树像一条绿色的天篷,沿着村庄逶迤而上,这天篷下的小河就成了儿童的乐园。农村里没有幼儿园,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天天在这种绿色的乐园转悠,摸虾、捉鱼、采果实、掏鸟窝、放野火,说是烧过的野草明年会长得更好、更绿。
  ⑧每逢暮色苍茫,村庄上时不时传来尖锐、悠长、焦急、慈祥的声音,那是母亲在呼唤孩子,那拖得很长的呼唤声,能把一里路之内的孩子从绿色的天地里召回来,洗脸、吃饭,然后便进入梦乡。那梦当然也是绿色的,能使人没齿难忘。
  ⑨村庄除了树还有竹。我家没有竹园,这是祖父的一大憾事,可我就读的私塾却在大片竹园的旁边,那个村庄家家户户有竹园,一家一家连成片,绵延二三里。读私塾是很寂寞的,整天坐在长板凳上摇头晃脑,念书、写字,动弹不得。八九岁的顽童难以做到这了点,便找各种借口,跑到竹园里去,每次去两三个人,大家轮流,不被老师发现。其实老师也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⑩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竹园却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去寻找游乐的天地。最有趣的是夏天,教室里闷热,老师也热得受不了,同意学生们把课桌搬到竹园里去学习。十几个蒙童散坐在幽篁里,有的玩耍,有的和老师一起打瞌睡,有的用野藤做吊床。躺在那种悠悠荡荡的吊床上,很快便能熟睡,直到大风吹动竹叶,发出松涛、海涛似的响声,才能把你惊醒,暴风雨来了!
  绿色的梦又悄悄地来到枕边,带来了叶的响声,带来野花的香气,似乎还有竹涛的沙沙,还有云雀的唧唧……突然间一阵轰鸣,好像天崩地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那模仿虫叫的电子钟正报早晨六点。
  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可在所有的颜色之中,绿色最具有生命力。(一九九二年,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08年版,有删改)
文章最后说“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                             
答案
①与前文梦境中的绿意和生机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了作者对生活在单调、缺少绿意的城市里的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忧虑;
②从第六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可以看出,当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是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还是建起一片灰色的钢筋水泥丛林,这也是作者的忧虑所在;
③孩子象征着未来,不能让他们只在书本上、电视上、梦中见到绿意,不能让他们只听到模仿的虫叫声。我们留给未来什么,这也是作者思考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绿色的梦陆文夫  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纪录片】;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一个明星的成长有漫长的过程,还要有天赋和种种机缘。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艳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007”等。只有作为成功的角色的明星,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明星。     
  自从有了电视,情形有了难以料想的变化,明星的概念大大泛化。一方面从明星生产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一部电视连续剧,可以使演员每天晚上出镜,抵得上十来部电影,另一方面,更关键之点是,有了电视,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就像电视主持人。再例如,姚明扮演姚明,刘翔扮演刘翔。亦即当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场,以明星自身的名义登场。由此,电视不仅生产了演艺明星,还生产了体育明星、演讲明星,还有大众明星。到了大众明星秀这一步,明星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他们早已脱下神秘的面纱,成为邻家男孩和女孩。当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明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既然明星不一定要扮演某一个角色,明星的门槛就大大降低,明星的大门洞然敞开。     
  明星是社会流行趣味的代表,这种流行趣味不是由哪一位才趣卓著的人物独自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通过明星自觉和不自觉的配合,共同创造的,这就是当代电子文化的特征。当代文化的辉煌是工业文明的辉煌,是物质生产技术文明的辉煌,而这些辉煌的替身或者说集合点就是明星。
  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大量涌现,大众能直接参与叫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一旦当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为条件,那就星途坦荡,而且是条条大道通明星。特别是有了网络视频,人们不一定要上电视节目,也用不着资格审查就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制品拿到网络上传播,就有成功的可能,这大大增加了当明星的概率。也难怪,当年麦克卢汉在对比电影和电视时会说:“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银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正是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节选自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读书》2012年第2期)     
1.下列有关明星概念“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电视和网络,明星的坐产,变得周期更短,速度更快。     
B.电视上的明星,只需扮演自身,不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     
C.电视娱乐节目使明星大众化,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     
D.影像电子文化进入家庭日常生活,人人都可以充当明星。
2. 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水城浪漫
谢春燕
  (1)小时候,脑子里就有了水城威尼斯的印象。记忆最深的是电影中的一个画面:一位满脸沧桑的小提琴手站在威尼斯水巷前如泣如诉地演奏,旁边有一位热泪盈眶的少年在倾听。对于心灵的伤痛者,水城威尼斯似乎契合抚慰心灵的需要。  
  (2)我们是晚饭前到达威尼斯的。因为是信马由缰式的游览,脚步就有了随心所欲的惬意。落日的余晖洒向城郊宽阔的大运河,照在拱形的卡拉特拉瓦大桥上,产生一种令人惊叹的壮美。纷纷响起的快门咔嚓声传达着我们的期盼:把这一刻变成艺术,变成永恒。  
  (3)沿着S形的大运河前行,这是“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看到200幢宫殿、豪宅和7座教堂。晚霞落在河面上的嫣红尚未散尽,初上的华灯又倒映出串串明珠。这些始建于5世纪,多诞生于1416世纪的建筑,尽情展示着各自的风韵。于是我想同为世界知名水城的苏州,那里是“水”点缀“房”,威尼斯则是“房”点缀“水”;若把苏州比作清纯少女,威尼斯则恰同雍容责妇。
  (4)无导游的感觉真好,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我们可以随时折转方向进入小水巷,去欣赏水边阁楼阳台上的居民生活景象。他们一边悠闲自在地喝着啤酒,一边漫不经啦地打量着游人。显然,他们已习惯了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作为景点的一部分展示给外界,在被别人欣赏时,也欣赏着别人。  
  (5)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住临水而没有噪声和废气污染的房子,是威尼斯居民先天的优势。在只有7.8平方公里、34万人口的威尼斯,有着480条水道、400座桥。水道好比内陆城市的巷道。因此威尼斯的浪漫风情总离不开“水”。  
  (6)到威尼斯自然会注意到穿梭于水巷中的“水上公交”贡多拉。从前,威尼斯的贵族们喜欢乘坐雕刻精美、装饰着绫罗绸缎的贡多拉相互斗富。而经过数百年理念荡涤与倡导节俭,现在渡口上停泊的是一行行两头上翘的月牙形的蓝色小船,质朴而内敛,不再有奢华的气息。
  (7)漫步至临海的圣马可广场,只见鸽子与海鸥齐飞,人流与水流同行,散发着安然和谐的浪漫。
  (8)威尼斯的夜晚,水面倒映着月色,经过白日的喧嚣,一切重归平静,贡多拉在如丝般的碧波上静静前行。据说,威尼斯是由一个荒僻小岛因为逃难商人的到来而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这座城市的绝大部分规划在浅水湾上,海水之下靠木桩支撑,是一座建在木桩上的城市。  
  (9)浪漫中的威尼斯多少掺杂一分伤感。由于阿尔卑斯板块的上升,造成威尼斯陆地不断下沉,止在被海水慢慢侵蚀。有人甚至预言,80年之后,风情万种的威尼斯可能会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无可挽回地沉没。据说当地政府已采取多项拯救措施,真希望这些措施能够让奇迹出现,使浪漫水城永远以美丽的风姿与人类相伴。(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0月30日,15版)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水城威尼斯可以抚慰伤痛者的心灵,因而“我”记忆最深。
B.水城威尼斯的特点是“水”多,浪漫风情总离不开“水”。
C.文章第(4)段写威尼斯人的生活,既表现了威尼斯人的悠闲,又表现了威尼斯人的懒惰,感觉与威尼斯的美景不太吻合。
D.威尼斯没有汽车,没有噪声和废气污染,但也给交通带来不便。
E.“我”喜欢水城威尼斯的浪漫,也对它的将来表现出忧虑。
2.文章的题目是“水城浪漫”,结合全文说一说“浪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3)段写苏州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真希望这些措施能够让奇迹出现,使浪漫水城永远以美丽的风姿与人类相伴”,你是如何看待水城威尼斯的将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徜徉于迷蒙烟雨中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舒舒缓缓地撩开了这座江南古城的春韵序暮。
  单是看那雨,在回廊抑或露天里小站一会,便觉丝丝雨意温润心间。这趟子,雨是飘的,轻盈盈、慢悠悠。你看不见它,也听不到沙沙的雨声,但一会儿你就感觉有什么被濡湿了,发梢、衣襟、袖口、脸庞……湿润润的凉。你好奇地驻足,不觉抬头凝视天空,一片迷蒙,淡淡的白,哪里来的雨啊,低头一看,脚下的青石板路已是潮湿湿的一片了。
  幽静的古平江路褪去了昔日的嚣躁,被春雨轻轻涂抹了一层湿意。沿路粉墙黛瓦间,有一株半株桃花从院落里探出头来,那花瓣似刚从王维的水墨画里调出来的,也带着湿意。兴致浓了,伸出手去,什么也没有,只感觉手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挠着似的,痒痒的、酥酥的。你终于欣喜不已,我逮着这春雨了。它像是新生的婴儿,柔柔嫩嫩、俏俏皮皮的。
  这样的无骨雨时飘时停,下得再密一些,便可看到细雨如针,斜织空中。落在河面上,画起了圈圈点点的涟漪,仿佛万千绣娘的玉手在如带的河流上绣起了苏锦。
  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它们蜚声于外难免人迹喧嚣。偏爱在这寂静的古平江路默默闲走,听着雨声跫音,望着那一排排毗邻的老宅,姑苏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余韵仿佛穿越岁月的尘埃,渐渐氤氲继而弥散在这江南烟雨中了。随意拐进路边的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原为皇家粮库的李坤堂宅,一落三进,精致的砖雕门楼题额“燕翼贻谋”,庄严、肃穆。倚墙而立,静静感受,似乎有重重影幻在眼前掠过。几许足音,成篇的故事最后都如这纷扬的细雨,一滴滴融入历史的河流里。惟有这青砖墨瓦、飞檐翘角、清幽小巷记下了曾经的踪迹。水,苏州的魂呵,置身其间,仿佛一脚迈入了吴文化的历史长卷,恍恍然的,现代生活的烦躁都幽幽地隐匿在身后了。
  缓缓地踱步在这青石板路上,雨滴把石板路洗得光亮。凝眸回望古平江路两侧伸出的众多悠长悠长的小巷,驻足巷口,优雅、轻柔的评弹曲调不知是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选出来。曾以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和宋代武状元周虎一度居此而闻名的萧家巷,巷虽小但多深宅大院,古迹亦多。推门而入,凝重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不同的大宅,呈现着姑苏城不一的历史画面。在这里,一花一草,一墙一巷都是那么轻易地让你跌落进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韵里。这巷弄就是姑苏城的条条血脉啊。
  而今,漫步在这古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子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听母亲轻语,感母亲之体温,千回百回,忘却了归路。(选自2011年第2期《沙地》,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姑苏城的细雨,为全文营造了一层迷蒙的诗意,展示出古老的苏州城穿越岁月尘埃的独特魅力。
B.作者以雨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和叙述抒情的载体,因雨而思,因雨生叹,巧妙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春雨的真切感悟。
C.文中对李坤堂宅、萧家巷的描写,突出了古老的苏州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昧。
D.第六段写评弹曲调不知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表达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烟雨迷蒙天迷失精神寄托的痛苦 之情。
E.作者在文章末尾将古老的苏州城称作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2.江南春雨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试探究“漫步在这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的丰厚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的世界下雪了
迟子建
  ①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晴、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从我的居室到达我所描述的风景点,只需三五分钟。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进了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我爱看这样的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微风相助,水面波澜不兴的话,我会弯腰捡起几颗鹅卵石,投向河面,这时水中的画就会骤然发生改变,我会坐在河滩上,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刻。  
  ②无论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会关掉卧室的灯,将窗帘拉开,躺在床上赏月。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里,我就是躺在床上赏月的。那天浓云密布,白天的时候,先是落了一些冷冷的雨,午后开始,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降临了。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然而到了七时许,月亮忽然在东方的云层中露出几道亮光,似乎在为它午夜的隆重出场做着昭示。八点多,云层薄了,在云中滚来滚去酌月亮会在刹那间一露真容。九点多,由西南而飞向东北方向的庞大云层就像百万大军一样越过银河,绝大部分消失了踪影,月亮完满地现身了。也许是经过了白天雨与雪的洗礼,它明净清澈极了。我躺在床上,看着它,沐浴着它那丝绸一样的光芒,感觉好时光在轻轻敲着我的额头,心里有一种极其温存和幸福的感觉。午夜时分,云彩全然不见了,走到中天的明月就像掉入了一池湖水中,那天空竞比白日的晴空看上去还要碧蓝。这样一轮经历了风雨和霜雪的中秋月,实在是难得一遏。看过了这样一轮月亮,那个夜晚的梦中就都是光明了。
  ③我还记得2002年正月初二的那一天,我和爱人应邀到城西的弟弟家去吃饭,我们没有乘车从城里走,而是上了堤坝,绕着小城步行而去。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堤坝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我们俩,手挽着手,踏着雪无言地走着。山峦在雪中看上去模模糊糊的,而堤坝下的河流,也已隐遁了踪迹,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了。河岸的柳树和青杨,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年落泪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饬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④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
  ⑤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做了一个有关大雪的梦。我独自来到了一个白雪纷飞的地方,到处是房屋,但道路上一个行人也看不见。有的只是空中漫卷的雪花。雪花拍打我的脸,那么的凉爽,那么的滋润,那么的亲切。梦醒之时,窗外正是沉沉暗夜,我回忆起一年之中,不论什么季节,我都要做关于雪花的梦,哪怕窗外是一派鸟语花香。看来环绕着我的,注定是一个清凉而又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我心有所动,迫切地抓过一支笔,把那句最能表达我思想和情感的话写了出来,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我的梦。
  ⑥那句话是:我的世界下雪了。
  ⑦是的,我的世界下雪了……
1.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篇叙述了有关故乡的山水风情和生活片断,字里行间表现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无限眷念之情,情感热烈奔放,感人至深。
B.第①段描写故乡淳朴清新、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F1然、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作家敞开的胸怀和清澈的灵魂。
C.第⑤段写了自己的梦境,并指出“不论什么季节,我都要做关于雪花的梦”,是因为作者从小就对雪花有一种特殊的喜爱,这表现了作者深深的乡恋情结。
D.第⑤段“看来环绕我的,注定是一个清凉而又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既是作家对生活的深叹,也是作家对生命的自省。
E.结尾用反复的修饰手法,既照应了题目,突出了主题,又显得情韵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2.从全文看,文章首句有什么作用?并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回故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结合第②段和第③段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的消极和悲觋情绪,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探究。(不少于8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病隙碎笔
史铁生
  我是史铁生…一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多数情况下,我被史铁生减化扣美化着。减化在所难免。美化或出于他人的善意,或出于我的伪装,还可能出于某种文体的积习中国人喜爱赞歌。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混沌的我。这样的我,连我也常看他是个谜团。我肯定他在,但要把他全部捉拿归案却非易事。总之,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一俟白昼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来,姓名脱落为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渐渐与我重合,虽似朦胧缥缈了,却真实起来。这无论对于独处,还是对于写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环境
  写作救了史铁生和我,要不这辈子干什么去呢?当然也可以干点别的,比如画彩蛋,我画过,实在是不喜欢。我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看野兽,但这对于史铁生都已不可匏。写作为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开始时我这样劝他:你死也就死了,你写也就写了,你就走一步说一步吧。这样,居然挣到了一些钱,还有了一点名声。这个愚顽的铁生,从未纯洁到不喜欢这两样东西,况且钱可以供养“沉重的肉身”,名则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虚荣。待他孱弱的心渐渐强壮了些的时候,我确实看见了名的荒唐一面,不过也别过河拆桥,我记得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它伸出过善良的手。
  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么?所以被送上这不见终点的路。
  说残疾人首要的问题是就业,这话大可推敲。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既是权利,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一种权利若被忽视,其它权利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权利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或应该,或不得不)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电影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权利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障碍;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障碍,否则理想何由产生?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节选自《文苑》,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生活中感受到了自身的减化,其中固然有中同人爱唱赞歌的积习,还因为“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混沌 的我”。
B.“夜的自由到来”时,“姓名脱落为一张扁平的哂皮,剩下的东西才渐渐与我重合”,意思是说静夜更容易使作者反观自我,思考人生的真实。
C.作者列举了画彩蛋、足球、篮球、田径、爬山等一系列选择未反衬“写作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意在突出这种选择的“无奈”。
D.文中所说的“爱情”和“爱”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指男女之情爱,后者是指人间大爱;前者是从残疾人个体的正常需求来说,后者是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需求来说的。
E.全文通过记述自己从文的真实经历和切身体会,强调人们应该省察和治疗自己的精神残疾,提倡人们对残疾人要消除歧视和奉献爱心,为隔开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生路。
2.作者在为什么说“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无论对于独处,还是对于写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环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谈到名和利的时候,作者说“这个愚顽的铁生,从未纯洁到不喜欢这两样东西”,你是如何解读这句话的?请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谈谈你的名利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