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完成问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完成问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加粗的“中国人”“苟活者”各指什么人(  )
A.两者都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B.前者指所有的中国人,后者指除“真的猛士”以外的中国人。
C.前者指中国的反动派,后者指一般的中国人。
D.前者指所有的中国人,后者指与作者一样的中国人。
2.文中画线句“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原因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就在此罢”“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句中的两个“此”分别指代什么?
前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上面这部分文字的中心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的从容都是作者所没能想到的。对当局者和流言家的痛恨和谴责,对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爱国学生的崇敬。
3.“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4.评述“三·一八”惨案的巨大意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完成问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帷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帷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们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有一次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有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1.简析“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这一比喻的“清新鲜活”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首段提到“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作用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下雨天,真好
 琦君
  一清早,掀开窗帘看看,窗上已布满了水珠。啊,好极了,又是个下雨天。雨连下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屋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冒着湿气,我也不抱怨。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们串起来,绕在手腕上
  那时在浙江永嘉老家,我才6岁,睡在母亲暖和的手臂弯里。天亮了,听到瓦楞上哗哗的雨声,我就放了心。因为下雨天长工不下田,母亲不用老早起来做饭,可以在热被窝里多躺一会儿。我舍不得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着要她讲故事。母亲闭着眼睛给我讲雨天的故事:有个盲人,雨天没打伞,一个过路人见他可怜,就打着伞送他回家。盲人到了家,却说那把伞是他的。他说他的伞有两根伞骨用麻线绑住,伞柄有一个窟窿。说得一点也不错,原来他一边走一边用手摸过了。伞主笑了笑,就把伞让给他了。
  我说这盲人好坏啊!母亲说,不是坏,是因为他太穷了。伞主想他实在应当有把伞,才把伞给他的。在熹微的晨光中,我望着母亲的脸,她的额角方方正正,眉毛细细长长,眼睛眯成一条线。我的启蒙老师说菩萨慈眉善目,母亲的长相一定就跟菩萨一样。
  雨下得越来越大。母亲一起床,我也跟着起来,顾不得吃早饭,就套上叔叔的旧皮靴,顶着雨在院子里玩。我把伯公给我雕的小木船漂在水沟里,中间坐着母亲给我缝的大红“布姑娘”。绣球花瓣绕着小木船打转,一起向前流。
  天下雨,长工们不下田,都蹲在大谷仓后面推牌九。我把小花猫抱在怀里,自己再坐在伯公怀里,等着伯公把一粒粒又香又脆的炒胡豆剥了壳送进我嘴里。胡豆吃够了再吃芝麻糖,嘴巴干了吃柑子。大把的铜子儿一会儿推到东边,一会儿推到西边。谁赢谁输都一样有趣,我只要雨下得大就好。下雨天老师就来得晚,他有脚气病,穿钉鞋走田埂路不方便。老师喊我去习大字,伯公就会去告诉他:“小春肚子痛,睡觉了。”老师不会撑着伞来找我。母亲只要我不缠她就好。
  5月黄梅天,到处黏糊糊的,父亲却端着宜兴茶壶,坐在廊下赏雨。院子里各种花木,经雨一淋,新绿的枝子顽皮地张开翅膀,托着娇艳的花朵,父亲用旱烟袋点着它们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兰抢着开,木樨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下雨天谢得快,我得赶紧爬上去采,采了满篮子送左右邻居。玉兰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
  唱鼓儿词的总在下雨天从我家后门摸索进来,坐在厨房的条凳上,唱一段《秦雪梅吊孝》《郑元和学丐》。母亲一边做饭,一边听。晚上就在大厅里唱,请左邻右舍都来听。宽敞的大厅正中央燃起了亮晃晃的煤气灯,发出嘶嘶的声音。煤气灯一亮,我就有做喜事的感觉,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雨哗哗地越下越大,盲人先生的鼓咚咚咚地也敲得越起劲。唱孟丽君,唱秦雪梅,母亲和五叔婆听了眼圈儿都哭得红红的,我就只顾吃炒米糕、花生糖。父亲却悄悄地溜进书房作他的“唐诗”去了。
  八九月台风季节,雨水最多。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几天不晒就要发霉,谷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绿色的麹。母亲叫我和小帮工把麹一粒粒拣出来,不然就会越来越多。这活真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来,麹会越来越多,我就可以天天滚在谷子里,不用读书了。
  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能不长大呢?到杭州念中学了,下雨天,我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
  有一次在雨中徘徊西子湖畔。我驻足凝望着碧蓝如玉的湖水和低斜低斜的梅花,却听得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弄笛人向我慢慢走来,低声对我说:“一生知己是梅花。”
  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归来。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却仍能依稀听见,在雨中……
1.作者为什么说“下雨天,真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是从什么角度来叙述的?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们串起来,绕在手腕上。”试从本文中找出“雨珠的链子”和那些“好时光”。(写出三点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下雨天的感觉是不是始终不变呢?她为什么会说“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1.中国的官员想得到几件文物,欧美的学者也想得到文物,这里面的“想得到”的内涵是否完全相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叙述时运用了“繁笔”,介绍朝敦煌洞窟来的有“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如此运用“繁笔”有何用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美的学者们在沙漠里燃起的“股股炊烟”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的缕缕“茶香”形成对比,试品味这种对比的意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误区(节选)   
余秋雨
  在对待历史遗产的问题上,近年来又普及了几个绕口令,叫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地区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
  这几句绕口令,有一种“相反相成”的机智,成为一种旋转式的反论。但要让它们真正成立,必须依赖一系列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就成了诡辩。
  请问,如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那么中国何苦还要改革开放?如果“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那么几代人何苦还要为现代化而奋斗?
  确实有一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华人艺术家说过类似的话,但请注意,他们都已经拥有了一个不便炫耀的国际背景,因此家乡的土地成了他们宏大国际审美系统中有 力的生命符号。我们不能把他们的这种省略国际背景的片断表述,当做文化安慰的油滑咒语。
  我本人为了寻找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秘密,贴地游历数万公里考察其他文明败落的原因,也算是对中华文明充满感情了吧,没想到一回来总是听到这种对历史遗产一连串快板式的歌颂绕口令,实在觉得不是味道。一切浅薄的歌颂都是脆弱的,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就会破碎:我们还是诚实、冷静地来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切为好。
  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我们除了过于严肃或过于油滑外,能不能换一副表情?我在参观了几次世博会的中国馆而深感失望之后,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下届奥运会开幕式来表现中国文化的时候,是不是继续折腾那三张王牌——功夫、脸谱和锣鼓?功夫没有表情,脸谱遮盖表情,锣鼓夸张表情,但是中国文化还应该有一些丰富的正常表情吧?”
  什么叫作“丰富的正常表情”?我可以把世博会上其他广受欢迎的展馆作为例子来说明。例如法国馆,总是不忘对法国文化的自嘲。汉诺威世博会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中心意思是,我们法国过于浪漫,历来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总是在别的国家实现,新世纪的法国该往哪里走?
  德国馆则是一种隐含骄傲的自嘲。大厅里横七竖八地挂满了没有完成的德国伟人雕塑,意思是:所有的德国伟人都是世界性的,因此在国内无法完成他们。世界各国的参观者,你们能把我们遗漏的德国伟人的名字写在后墙大黑板上吗?
  去年的韩国馆,把自己的历史遗产一一缩小,装饰得精巧美丽,使各国参观者都恨不得买回家去做客厅摆设。作为国家馆的总结性图像,居然是韩国著名电影明星裴勇俊的笑脸。大家也许会嘲笑他们太通俗,但他们的回答是:韩国当代文化,就是露出洁白的牙齿向全世界发出的通俗而又青春的笑容。
  相比之下,我们对历史遗产的阐释,总是那么刻板的重复,那么古老的木然,几乎庄严到了毫无表情。
  我们也有一些清醒的学者,倒是不会对遗产一味赞颂,而是会对它的优劣瑕瑜作出区分,但是,能不能在区分之上再投入一些幽默和轻松的表情呢?区分属于科学,表情属于审美。只有真实的表情,才能使僵死的遗产中那些最有价值的部分重新产生体温。在这中间,幽默和轻松,则是现代人对遗产的最佳表情。
  那么悠久而繁多的遗产,如果不是以幽默和轻松去面对,还不把我们压垮?即便不是糟粕,全是精华,也太沉重。为此,我写过这样一段话:“大家都在森林里跋涉,你已经如此劳累,还背着那么大的包袱,说里边全是宝贝。也许是吧,但请想想,你还能迈动几步?”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复兴”的是古希腊遗产,但目的是为了复兴当代人。因此,那些遗产融入了蒙娜丽莎的自信笑容和大卫的健美躯体。任何文化上的复兴都不应该是苍老和沉重的。在中国,唐代就是例子。复兴的前辈,是活力青春。
1.如何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地区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这几句绕口令?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举了法国馆、德国馆、韩国馆三个例子,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国当代文化,就是露出洁白的牙齿向全世界发出的通俗而又青春的笑容。”这句话表现了韩国当代文化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待历史遗产有哪些基本观点?请作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