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的题。“生态炸弹”——电脑  “一台电脑实际上就是一枚生态炸弹!”一些环保专家这样大声疾呼。  生产一台电脑大约要消耗1.8吨燃料、水和化学物...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的题。“生态炸弹”——电脑
  “一台电脑实际上就是一枚生态炸弹!”一些环保专家这样大声疾呼。
  生产一台电脑大约要消耗1.8吨燃料、水和化学物质等资源。即使是生产一台17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电脑,也需消耗240公斤化石燃料,1500公斤水和22公斤各种化学物质。生产与电脑相关的元件,如芯片则必须在高度清洁无尘的车间内进行,连使用到的水也要经过特别处理。可见,生产电脑消耗的资源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大。统计数字显示,生产电脑所需的化石燃料是电脑本身重量的10倍,而生产汽车和电冰箱所需的燃料只有自身重量的2倍。更令人担忧的是生产电脑显示器、芯片、印刷电路、塑料机壳等配件时,使用了大量有毒物质如石棉、砷、汞、铅、含溴防火材料。电脑工作温度升高时,这些有毒物质有可能散发到大气中,损害我们的健康。
  电脑配置还包括一些看不见的隐形“配置”,如石棉、砷、水银、铅、放射性物质等等。它们就隐藏在显像管、电子电路、机壳和主板中。电脑报废后,这些有毒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它们随时可能变成我们身边的“生态炸弹”。
  正因为电脑中存在这些有害物质,所以,电脑垃圾更难处理。如果采用焚烧的方 法,必将直接污染大气、水源,甚至引起人员中毒;如果采用深埋的方法,有毒物质还将慢慢渗透出来,污染地下水层、庄稼和人,仍可能惹出大祸;如果回收处理,由于代价不菲,此项工作进展缓慢。美国IBM公司为处理报废电脑支付的费用是30美元每台,回收公司却觉得无利可图。所以,大部分国家的电脑垃圾不是废物利用,而是直接被送到垃圾站,甚至非法走私到第三世界国家,电脑就成为“生态炸弹”。
  测试表明,打印机、显示器、遥控器、摄录像机等所有电子产品在工作时,均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各种电子设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都有大量的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释放出来,形成一种电子雾。这种电子雾充斥在空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东西,它容易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头痛、失眠、健忘等各种不良症状。电脑中的“隐形***手”到底有多少,现在仍说不准。(摘自《百科知识》)
1.下列选项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论据,错误的一项是:(     )
A.生产与电脑相关的元件,对生产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即使是使用的水也有特殊标准。
B.生产与电脑所需的燃料质量要求高,而且消耗的燃料非常多。
C.生产电脑显示器、印刷电路、塑料机壳等配件时,使用了大量石棉、砷、汞、铅放射性物质和含溴防火材料等有毒物质。
D.打印机、显示器等电脑配件在工作时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电脑的生产流程、电脑生产工艺所需的材料、电脑工作和报废后的情况看,一台电脑实际上就是一枚生态炸弹。
B.焚烧、深埋、回收是处理垃圾的常用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处理电脑垃圾。
C.只要电脑工作温度升高时,材料中的有毒物质就会散发到大气中,损害我们的健康。
D.所有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均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电子雾充斥空间,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产一台17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电脑所消耗的资源,要比平均生产一台普通电脑所消耗的资源少。
B.生产一台电脑所需的燃料,比生产一台汽车所需的燃料还要多。
C.处理电脑垃圾,关键是防止其中的有毒物质渗透出来危害环境,其难度比处理普通生产垃圾大得多,危险得多。
D.如果政府部门制定新标准,新法规来规范电脑生产厂家主动回收报废电脑,将大大减少电脑产品的危害。
答案
1.D
2.C
3.B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下面的题。“生态炸弹”——电脑  “一台电脑实际上就是一枚生态炸弹!”一些环保专家这样大声疾呼。  生产一台电脑大约要消耗1.8吨燃料、水和化学物】;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回答下面的题。洞庭一角
余秋雨
  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中便想:又是它了。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腾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⑵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既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⑶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⑷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 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⑸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⑹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⑺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⑻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⑼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⑽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虑仙人老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借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直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先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只是一种音符!
1.第四段中加粗的“两层浪涛”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的“有趣的奇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五、六段,结合上下文分析。
(1)作者为什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先说“洞庭湖小了”,然后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这样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范仲淹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体有哪些评价?请分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做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思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2.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C.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屠  夫
于心亮
  现在老百姓买点什么,做点什么,总有点提心吊胆的,为啥?怕被人“宰”。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刀”,老百姓哪里躲得了?所以,现在真的要好好的讲讲职业道德、行业信誉了。
  我有个朋友是当医生的,姓汪。这天,汪医生在门诊室里值班,来了一个病人,病人说是鼻子塞了,老是流鼻涕,还有点头疼,咳嗽,可能是感冒了。汪医生问了病人的姓名、年龄,又问他的职业,病人稍稍迟疑了一下,说:“我是***羊的。” 汪医生问:“***羊?那一定很赚钱吧?”
  病人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汪医生又问,***羊有什么诀窍,病人说:“那当然,不说别的,给羊放不放血就有学问呢,放了血,分量就轻了;不放血,分量就重了。”汪医生听了,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他问:“听说***羊的时候,有的羊会哭?”
  病人说:“是呀,有的羊的确会哭。”说着,他的表情突然兴奋起来,滔滔不绝地讲起一件往事:有一次***羊,***的是自己家的一只母羊,很肥。他手里抓着一个绳扣,慢慢地靠近那羊,那羊朝他流泪了,但他不能不***呀,他狠了狠心,把绳扣套在了羊的脖子上,这个时候,那羊前腿一屈,下跪了……他心软了,想放了它,可家里等着***了这羊,卖了买米买煤呢,他又一次狠了狠心,最终还是把那 羊***了。可一剖开它的肚子,俺的娘呀,肚子里竟然有三只小羊,他那个后悔哟……
  汪医生说:“你不应该***它……”
  病人说:“是呀,我当时真恨自己,干嘛要***它呀,等它生下三只小羊后再***,我就可以多赚钱了!”
  汪医生想不到那病人竟是因为少赚钱才后悔!接下来,汪医生就给病人试脉搏,观舌苔,量体温,测血压,慢慢的他的脸色就变得凝重起来,他让那病人先去查个血,然后再去拍几张片子。
  医生这么一说,病人哪敢怠慢?他查了血,验了尿,拍了X光,做了心电图,还有B超和CT,然后他捧了一大摞单子坐到了江医生面前。汪医生把单子一一看过,眉头一会儿紧,一会儿松,把那病人紧张得心头“怦怦”跳,眉头也是一会儿紧,一会儿松。然后汪医生就开始摇头,吓得那病人的脸色也是一会儿青一会儿紫。接着,汪医生叹了一口气,说:“慢慢调养吧,先给你开点儿药。”
  病人吓得战战兢兢的,捧着一叠处方去划价、交款、取药。汪医生暗自好笑:他回去大概可以开药铺了!汪医生洗了洗手,悠然自得的坐在躺椅上,心想:这个月的任务又超额完成了,等着发奖金吧!
  下班的时候,汪医生在走廊上,有同事走过,问:“今天***了几只羊?”
  汪医生说:“就***一只,羊毛却挣了不少钱。”
  同事问:“那人是大款吗?”
  “不,他是个***羊的。”
  同事又问:“啥病?”
  “感冒。”
1.如何理解:“汪医生想不到那病人竟是因为少赚钱才后悔!”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人***羊的诀窍和汪医生***“羊”的诀窍是一样吗?试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汪医生的回答“感冒”,发人深思,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目为“屠夫”,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三聚氰胺是怎么加到牛奶中的
  许多人喝牛奶是为了补钙,不过你如果留心一下国内鲜牛奶包装上的标注,一般没有列出钙的含量,标明的营养成分含量只有两种:脂肪和蛋白质。鲜牛奶有全脂、低脂、脱脂之分,其脂肪含量各不相同,而且在脂肪被视为健康***手的今天,一般人不会在乎脂肪含量 是否达标。蛋白质才是牛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鲜牛奶包装上都会注着蛋白质含量为100毫升≥2.9克,以表明符合鲜牛奶的国家标准(100毫升≥2.95克)。
  生鲜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以上,所以一般都能达到国家标准,除非往原奶中兑水。要提防有人拿水卖出奶价钱,就有必要在收购生鲜牛奶时检测蛋白质的含量。根据蛋白质的化学性质,有几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食品工业上普遍采用的、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这是19世纪后期丹麦人约翰?凯达尔发明的方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质的含量。牛奶蛋白质的含氮率约16%,根据国家标准,把测出的氮含量乘以6.38,就是蛋白质含量。
  所以凯氏定氮法实际上测的不是蛋白质含量,而是通过测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显然,如果样品中还有其他化合物含有氮,这个方法就不准确了。在通常情况下,这不是个问题,因为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只有蛋白质含有氮,其他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都不含氮,因此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很准确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但是如果有人往样品中偷加含氮的其他物质,就可以骗过凯氏定氮法获得虚假的蛋白质高含量,用兑水牛奶冒充原奶。
  常用的一种冒充蛋白质的含氮物质是尿素。不过尿素的含氮量不是很高(46.6%),溶解在水中会发出刺鼻的氨味,容易被觉察,而且用一种简单的检测方法(格里斯试剂法)就可以 查出牛奶中是否加了尿素。所以后来造假者就改用三聚氰胺了。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6%(含氮量越高意味着能冒充越多的蛋白质),白色无味,没有简单的检测方法(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这种高科技去检测),是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合成树脂、塑料、涂料等,目前的价格大约是1吨12000元。在生产三聚氰胺过程中,会出现废渣,废渣中还含有70%的三聚氰胺。造假者用来冒充蛋白质的就是三聚氰胺渣,国内有不少“生物技术公司”在网上推销“蛋白精”,其实就是三聚氰胺渣。在饲料、奶制品中添加“蛋白精”冒充蛋白质。
  三聚氰胺是怎么加到牛奶中的呢?有两种可能途径。一种是奶站加到原奶中。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因为三聚氰胺微溶于水,常温下溶解度为3.1克/升。也就是说,100毫升水可以溶解0.31克三聚氰胺,含氮0.2克,相当于1.27克蛋白质,由此可以算出,要达到100毫升≥2.95克蛋白质的要求,100毫升牛奶最多只能兑75毫升水(并加入0.54克三聚氰胺)。另一种途径是在奶粉制造过程中加入三聚氰胺,这就不受溶解度限制了,想加多少都可以。
  三聚氰胺在国内之所以被当成了“蛋白精”来用,可能是因为觉得它毒性很低,吃不死人。大鼠口服三聚氰胺,半致死量(毒理学常用指标,指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对象死亡)大约为每千克体重3克,和食盐相当。大剂量喂食大鼠、兔、狗也未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三聚氰胺进入体内后似乎不能被代谢,而是从尿液中原样排出,但是,动物实验也表明,长期喂食三聚氰胺能出现以三聚氰胺为主要成分的肾结石、膀胱结石。我们无法拿人体做试验,而即使患肾结石的人曾经服用过偷加了三聚氰胺的食物,也很难确定三聚氰胺就是罪魁祸首,除非患者的食物来源很单一,例如只吃配方奶粉的婴儿——没想到还真有人敢拿婴儿来做试验证明了它能吃死人!
  有人认为既然蛋白质检测法的缺陷导致了致命的造假,还不如干脆取消蛋白质检测,默许牛奶兑水得了。其实凯氏定氮法的缺陷并不难弥补,只要多一道步骤即可:先用三氯乙酸处理样品。三氯乙酸能让蛋白质形成沉淀,过滤后,分别测定沉淀和滤液中的氮含量,就可以知道蛋白质的真正含量和冒充蛋白质的氮含量。这是生物化学的常识,也早成为检测牛奶氮含量的国际标准(ISO8968)。“蛋白精”骗局在国内出现已有一些年头,“三鹿奶粉”事件不过是把这一“行业秘密”摆在了公众面前。只有改进国家标准,堵住漏洞,才能挽回人们对国产乳业的信心。
1.对“凯氏定氮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19世纪后期丹麦人约翰?凯达尔发明的专门用于检测牛奶蛋白质的含量的一种方法。
B.是世界食品工业普遍采用的准确的测定蛋白质含量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的一种方法。
C.通过强酸处理,释放蛋白质中的氮元素,然后测定氮的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D.食品检测员通过检测牛奶 中氮的含量,然后乘以6.38,以判断奶中是否含水的方法。
2.有关三聚氰胺被当成“蛋白精”来用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6%,白色无味,只有采用“高性能液体色谱”技术才能检测出来,因此它是不法之徒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
B.三聚氰胺微溶于水,100毫升牛奶最多只能加入0.54克,获利有限,而奶粉制造就不受溶解度的限制,想加多少都可以。
C.三聚氰胺毒性很低,吃不死人,进入体内后似乎不能被代谢,而是从尿液中原样排出,大剂量喂食大鼠、免、狗也未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
D.动物长期食用三聚氰胺能患肾结石、膀胱结石,而人由于食物来源多样,即使肾结石患者曾食用过含有三聚氰胺的食物,也很难确定三聚氰胺是元凶。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凯氏定氮法之外,再采用三氯乙酸处理法,就会准确查出冒充牛奶蛋白质的物质,不法之徒再也休想蒙混过关了。
B.在脂肪被视为健康***手的今天,人们不会在乎牛奶脂肪含量是否达标,而关注蛋白质是否符合鲜牛奶的国家标准。
C.只有改进国家标准,堵住不法之徒的犯罪之路,树立诚信守法的经营理念,才能挽回人们对国产乳业的信心。
D.“三鹿奶粉”事件不过是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冰山一角,很多的安全隐患都亟待去检查与防范,因此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然后完成问题。另一种呼唤
黄晓萍
  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它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
  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共享年夜饭,差不多同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画上的钟馗总丑得那么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
  屈原像民间不常见。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学业稍进之后读“离***”,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身世际遇情系苍生。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爷爷说这书我是读进去了。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缓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的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皱褶如破箐冷流,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难道说屈原那九死不悔的人格精神,就来自于这巴楚东吴间的沧桑行吟,长歌当哭的嗟叹?我观他峨冠顶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他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于一身的。他所生活的年代七国争霸天下大乱,强秦压境苏秦说合六国,张仪说反六国。书生们摇舌成历史,真是一部热闹春秋。屈原为楚国三闾大夫,怀王的爱臣,为楚怀王谋策《宪令》,图国富民安。以荆楚的富庶,除苛政而安民强国,并不是空谈。他向志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失误并不在谋略而是在宫帏。以色惑君又握有大权的女人往往是很坏事的,屈原就遭了女祸,还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他岭南岭北美人香草,引出一部言志《离***》,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
  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态。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去叩过孔子、孟子、劳资、墨子的门,更多的人请出屈原询问过去未来。刘勰、司马迁、李白、梁启超……他们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至于屈原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那日走江,峡中山光水色令人顿生一路冲动。江是长江,峡是三峡,我能麻木吗?行至秭归,这种冲动变得具体。秭归是屈原故里,拜谒大文豪,想说点什么,又怕说不出点道理来,心生惶恐,看看总是可以的。
  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斑驳出悠悠岁月。剃头匠挑子横着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在这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
  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净。软水叫屈原沱。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媭,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锦衣富贵。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汨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次日女媭翘首江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媭,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样。这故事的纯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屈原在秭归,同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
  秭归城秋风阵阵,屈原沱清波漪涟,《离***》在故里,化为清风一片,净水一片。注: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
1.文章主要是写屈原,却为什么要从钟馗像写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两个句子的含义。
(1)屈原像“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总深得他很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内容回答:“另一种呼唤”呼唤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题目命名为“另一种呼唤”,表明作者极力反对把屈原的形象神化的观点。
B.文中写到刘勰梁启超等人把屈原的名句悬于案头,说明了屈原对后世影响深远。
C.文章对屈原故里秭归古城的描写,是为了批评现代人没有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
D.作者认为屈原怀石投江和写《离***》是文人的迂腐,但不影响屈原精神光照千古。
E.文章结尾一段的描写,是对家乡人把屈原像贴在门上、他魂归故里的形象化描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