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华人姓氏有奥秘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公布了中国姓氏研究新成果。专家耗时两年,根据1110 个县市、2...
题目
题型:四川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华人姓氏有奥秘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公布了中国姓氏研究新成果。专家耗时两年,根据1110 个县市、2 .96 亿人口、4100 个姓氏的大量数据绘制出100 张大姓分布图。研究发现:这些分布图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项目负责人袁义达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5000 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其间绝大部分是父系社会,中国人都随父姓。而在遗传学上,只有男性具有Y 染色体,因此,Y 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由此推断,同一姓氏的人群就具有同样类型的Y 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换言之,姓氏的分布和Y 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应该是平行关系。那么中国姓氏在5000 年中是稳定的代代相传,还是像日本一样是偶然一次出现的呢?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出现了8 万多个姓,且多数以地名命名,比如松下、井上、田中等。日本人的姓氏就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上个世纪90 年代,为弄清姓氏传承的稳定性,袁义达对中国姓氏在历史上的分布也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统计发现,一千多年来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他说:“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两次姓氏统计完成后,他自编软件把100 个大姓的分布制成了一张张彩色的姓氏分布图,从中可直观地了解到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和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他突然感觉这些姓氏分布图有点似曾相识,查阅《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这二者竟然有重叠,比如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袁授当然知道,姓氏和疾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疾病和Y 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并不只是一两张图相似,或者某个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其研究***再次被调动起来。这种重叠现象是否和几千年来的人群活动有关呢?如果把常染色体的突变看作疾病,我们5000 年中是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的,Y 染色体在迁移,和Y 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必定也随之迁移,研究Y 染色体的分布规律就能找出常染色体的某些分布规律,必定对研究某种疾病的起源有帮助。“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在通过研究候鸟迁徙的路线一样,”他形象地比喻说,“我们现在没直接研究疾病的分布,而是通过研究载体的分布来找出疾病分布的规律。”
研究还在深入。他认为,对姓氏和疾病关系的探究,可以为研究疾病起源的专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资料;医药学领域现在就开始关注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有可能为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提供线索。同样的病在不同人群身上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的感冒药对某些人十分有效,对某些人则没有半点效果。“如果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摘自《北京科技报》2011 年12 月7 日期,有删节)
(1)列对“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氏项目组绘制的100张大姓分布图与早先的《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中国的姓氏和常见疾病存在某种关联性。
B.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是平行关系,而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又不大。
C.5000年中Y染色体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也随之迁移,它们的突变,导致了疾病在中国的同一姓氏之间遗传。
D.不只是一两张姓氏分布图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的分布图相似,说明很多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但目前我们却不清楚造成这种关联的原因。
(2)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中国姓氏是祖先留给后代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
B.日本的姓氏是明治维新后一次性出现的,且多数以地名命名,他们的姓氏与遗传就没有联系。
C.袁氏项目组运用候鸟迁徙路线的研究方式,研究疾病的分布与姓氏分布的关系。
D.姓氏分布和《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的重叠,说明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都存在一种重叠现象。
(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查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发现,一千多年来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无迁移。
B.山东是糖尿病的高发区,而孔姓在山东出现频率最高,这就意味着姓孔会生糖尿病。
C.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和Y染色体的关系不大,而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疾病跟男性关系不大。
D.以研究中国姓氏的分布为载体来研究中国人的疾病分布规律,不仅为研究疾病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使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成为一种可能。
答案
(1)C 
(2)A
(3)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华人姓氏有奥秘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公布了中国姓氏研究新成果。专家耗时两年,根据1110 个县市、2】;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的题。有一种柳树长在黄河入海口
陆天明
  那是个暮春时节,黄河入海口的风却依然料峭,四下里弥漫着一份几近于永恒的静谧。我向那一片片一个个圆土包似的树丛奔去,当地人告诉我,那也是柳树。我愕然。我这一生见过各种各样的“柳树”。而我眼前这些被人们所指的“柳树”既没有“软于丝”的枝条,也没有被春风剪出的“细叶”,更没有那般淡红和鹅黄去悦人眼球。面对奔腾了几千百里后明显露出疲态的黄河,它们虽然也倚得了半匹寒风,却不见半点狂势。它们既不像垂柳那般的柔媚婀娜轻盈,更无旱柳常有的高大伟岸刚毅。它们只是一丛自沙地上向上萌生的灰色枝条,那由一根根手指头粗细的枝条组成的灰褐色树丛却又不动声色地渗透着一种沉稳和倔强。而让我最为惊愕的是,当地人说,这样的“柳树”全都是眼前这条黄河从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带下来的。
  怎么可能?它们怎么可能穿越千里而到此地扎根?我诧异。
  “黄河带下来的自然不是整棵的树,而是它们的种子。”他们如此解释。
  “那也不可能啊。从黄土高原到这入海口,少说也得两三千里。这滚滚黄河水,穿峡谷,趟平原,扫荡九曲十八弯,不知在几多滩头喘息过,不知在几多崖壁上碰碎过,又不知漫灌过几多千古河床,几多板桥土墙,经几多日头暴晒、风雪肆虐。据查,这柳树种子的千粒重只有零点四克。这么微弱的个体,如何能毅然决然地在这滩头的沙地上存留住,生根发芽? ”我驳问。
  “这,你就要问它们自己了。”他们莞尔一笑。
  放眼望去,宽阔的滩头上,这样的“柳树”无法计数,像一支“大军”……并保持着必要的沉默……它们不会是人工栽培的,更不像是当地常有的。因为除了在这入海口的滩头沙地上,我再没有在其他的地方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似乎确证了它们是由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上游某个地域带到这儿,并在进入大海前得以在这儿落土扎根。
  我当然不能因此就说,它们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故意要在这儿扎根才做出这惊绝人世的举动的。有种自然哲学告诉我们,宇宙本不承载任何意义,换一句话说,它们本不是为了什么才存在的。即便如此,我仍然要为这种“柳树”叫好,特别要为它们那些千粒重只有零点四克的种子们叫好。我坚信伟大的黄河途经黄土高原时,带下的绝不止这一种植物的种子。在咆哮泛滥时,它更是摧枯拉朽般冲毁堤防,席卷城镇,我们常可以在它翻滚的浪涛中看到断垣残壁、残枝败叶和种种动物的尸身,甚至还能看到一些金属构件、车辆残部……但,它们都不能坚持到达这入海口,唯独这个种子,偏偏留住了自己的生命,并且在这片滩头上居然还生成了一支兴旺的“大军”。
  我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只知道自己被深深打动了。我想不到生命的顽强竟然也能在这样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中得到如此的张扬。难道这便是大自然的“本能”,生命的固有之义和应有之举嘛?这就是站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作为宇宙间一种高级生灵,一种以追求诗意地活着和有意义存在的高级生灵,却总是会、也永远会感到自己渺小的原因嘛?而在那个暮春季节的时日里,入海口任何风景都不再能引起我的兴趣,我只沉浸在对这种“柳树”的惊诧中。这确实是一种十分平静,却又十分温暖的惊诧。我追问当地的一些朋友,他们居然也说不清这种“柳树”的真名,我只能把它叫做“滩柳”……(节选自《解放日报》2012年2月25日)
1.本文是怎样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来行文的?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节描写了奇特的“滩柳”,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宇宙间高级生灵的人类,为什么在“滩柳”面前感到自己渺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滩柳”的种子为什么能在黄河入海口的滩头沙地上存留并生根发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多点“求异”思维
江曾培
  ①读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②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③“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历来为学界有识之士所信奉。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强调“一本而万殊”,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不要“以水济水”,而要重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着眼理会”“其不同处”,正是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学术研究就是要在“求异”中创新,在“求异”中发展。
  ④至于文艺创作则更应“求异”。因为,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文艺创作的首要品质。清代的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齐白石更告诫后人:“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巴尔扎克关于“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傻子”的话,也是说明文艺创作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要“求异”求新。“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化艺术的根本方针,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关键是要有众多不同色彩的“花”在“放”,有众多不同声音的“家”在“鸣”,倘若千“花”一色,百“家”一声,只有“同”,没有“异”,也就不见什么“双百方针”了。
  ⑤实际上,“求异存同”所体现的创新创造精神,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张扬。时下不少企业的产品生产,都喜欢用一个口号,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里的“有”、“优”、“强”,就是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如此“求异”求变,正是当前时代创新精神的体现。
  ⑥要做到“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需要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人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求异思维闪光的产物。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要像季羡林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求异存同”,发展“求异”思维,把努力的重点落在“求异”上。(《文汇报》2012年2月4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列举的四个理论论据都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它们是怎样避免雷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是怎样突破常规思维来求异存同的?它的现实意义有哪些?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
焦雨虹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态。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的力量。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重大活动。但大型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
  文化产品的输出是走出去的另一重要途径。美国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断传播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甚至成为全球主流文化话语的塑造者、输出者,这是美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打造输出是必经之路。(节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4日)
1.我国成功地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起到了哪些巨大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大型活动既具有“时间长”的特点,又具有“短期性”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坚持什么原则?需要融合哪些传播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的题。巧合
文/郭学荣
  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张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张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张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张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张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老师的张老师还是知道的。张老师像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张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张老师甚至连祝寿辞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并非没有一点难处。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张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但一想到因自己个人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张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张老师动了一番脑筋。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即使如此,张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到那天,通过私交暗暗地把上午三四节课调到一二节上,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重阳如期而至,张老师依计而行。下午四点多钟,张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张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张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没有人出头收人情,找人代礼都困难。
  张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张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兼镇长的电话。校长哼了几声后便离座走到门外。再进来的时候,校长招呼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张老师,而张老师最难找。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张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心中一热,可眼下犯难。张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张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张老师敬酒。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张老师敬酒。张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地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张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张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张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有删改)
1.小说以“巧合”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处,张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警惕文化“啃老族”
云德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卵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惊人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大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之争,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之争;从曹操、华佗故里之争,到赵云故里、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与此相关,神话传说和文学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之说,浙江、江苏、山东和河南等省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投资建立占地7000亩“大圣故里风景区”。更有甚者,《金瓶梅》中西门庆也引来阳谷、临清和黄山争故里,让这个虚构的大淫贼“华丽”转身为地方名人。再比如,各方争执不断且匆忙定性、迅速开发的“曹操墓”,以及所谓“唐宋古城”、“大明宫遗址”之类,啃祖宗,似乎正在成为某种文化时尚。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目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有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可怜状;也有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的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正日益令传统文化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艰苦卓绝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绝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13亿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蕴含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血的注脚。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有删改)
1.文化“复古热”反映了什么问题?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文化“啃老”不同于生活中的“啃老”,这是继承的一部分,对此你如何认识?请从传统和现实两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