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吉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李宁
那红利税是否应该调整?笔者认为不然。首先,“红利税”实质是针对上市公司向投资个人分红派息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并不是新税种。按照《个人所得税法》:个人因持有中国的债券、股票、股权而从中国境内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需按20%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200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规定暂减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自此,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现金分红实际按10%征税。
当前,呼吁减免红利税的主要理由有:一是存在重复征税,即上市公司从税后净利润中分红,已缴纳了企业所得税,现在对这部分又征收个税,有重复征税嫌疑。二是税制不公平。与个人投资者纳税不同,机构投资者则获得免缴待遇(企业所得税免征),同样获得现金分红,却不能一视同仁,有违公平。
笔者认为不能对上市公司分红再减免个人所得税,理由如下:
第一,红利所得缴纳个税,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应该加强而不是弱化。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税收调节分配收入的力度不强,对部分高收入者不能进行调控。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劳动所得课以重税,而对资本市场所得课税较轻或没有课税。购买股票、基金等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负较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红利税并不存在重复征税情形。所谓重复征税,主要是对同一项收入征收了相同税收,比如第三产业的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就是针对同一项收入在不同环节和纳税人之间征收了同一个税种。个人红利税缴纳的个税,与之前的企业所得税是两个不同的纳税主体和征税范围。如果说对个人取得的红利算重复征税,那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就算整体重复征税,因为个人所取得的每一项收入都不同程度地缴纳了流转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第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就红利不同税负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家存在认识误区。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享有减免股息、红利所得税的权利,就是因为这一部分收入始终在机构投资者企业内部流转,并没有流出生产主体,因此对机构投资者已经征收了企业所得税的红利免征企业所得税,是真正的消除重复征税。但是个人就不同,红利是退出了再生产环节,进入个人收入和消费环节,征的是个税,因此没必要在现有优惠基础上再优惠,甚至免税。
另外,当前税制改革的方向是减少流通环节流转税,增加直接税比例,减免“红利税”也不符合改革趋势。不过,有人提出要通过减税增加居民收入,若要达到这一目的,改革方向是降低企业流转环节税负,通过减轻企业税负让企业收入多,能向个人多分红,增加企业工人工资,而不是对有名无实的红利税减税。
(节选自2012年3月《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红利税”的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红利税的征收是全国人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来,两会代表们也提出相关的提案,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写进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B.红利税是上市公司向投资个人所得的利息、股息、红利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对此也有征税规定。
C.国家相关税法中明确要求对个人所得红利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但国家机关在后期也进行了调整,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现金分红按10%征税。
D.社会上对是否减免红利税已产生了分歧,焦点之一是这样做是否存在重复征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笔者认为在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获得现金分红后,国家税收部门免征了机构投资者所得税,但却征收了个人投资者所得税,这的确存在着不公平征税的问题。
B.征收个人所得税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加强此项税收能够对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起到适当调控的作用。
C.鉴于机构投资者股息、红利所得收入始终在机构投资者企业内部流转,没有流出生产主体,所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机构投资者享有股息、红利所得税的减免权利。
D.实际上个人投资者所获的红利已退出了再生产环节,进入个人收入和消费环节,所以对个人红利征收的税款还属于个税,没必要再给予优惠甚至免税了。
3.根据原文的意思来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在个人劳动所得与个人投资资本市场所得上的征收税率有轻有重,这是造成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的重要原因。
B.中国个人所得的每一项收入都不同程度地缴纳着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可见。我国对个人所得已经整体重复收税了,这也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而为之。
C.中国国家税法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个人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法》,一类是针对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法》,而每部税法中又都分列出若干税种。
D.国家税制改革是要增加直接税的比例,减少流通环节流转税,而红利税对是个人直接所得征收的税款,要是对此减免是有违税制改革的趋势的。
答案
2.A
3.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红利税”该不该调整李宁 红利税征收一直是证券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取消或减免红利税的提案,“强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熊召政
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蔼,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宏的构筑了。
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 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雨是越下越浓了。
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鰲鱼峰的粗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 浑圆。
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欲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选自《文明的远歌》)
1.“雨”是本文构思的关键,有多方面的作用。请通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请从抑扬的角度简析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含义。
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末说,得到了“雨声滋养”,请联系全文,分条简述作者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滋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熊召政的散文语言典雅,文采蜚然,有“美文”之誉。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1.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小。
B.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C.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D.传播出的抗生素可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2.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B.雌蚁分泌出的链霉素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C.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D.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一样的,都是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B.切叶蚁不换作物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C.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正准备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抗生素的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后者却不会。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中心理解),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于亚洲,它还见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
②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现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王者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
B.本文不仅对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的历史进行了追寻与探索,展现了中国古代封禅文化的特色与意义,还表明了泰山在这一文化中的地位。
C.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的。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德国〕理查德·包曼
可是就在圣诞节前两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这个地区。倾盆大雨积了足有一英寸的水。老教堂的屋顶开始漏水,漏水的部位就在祭坛后面,灰泥像海绵似的吸了许多水,一块块往下掉,墙上空出个大洞。
牧师夫妇望着毁坏了的墙,感到非常沮丧。显然不可能赶在圣诞节前把墙补好了,将近三个月的辛勤工作就这么付诸东流了。
第二天当牧师夫妇参加教会青年团举办的义卖会时,两人都很郁闷。义卖会上有一件商品是块金色间着象牙色、绣着花边的旧桌布,几乎有15英尺。
牧师突发灵感,他以6.5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块桌布:它可以挂在祭坛后面的墙上,遮住那个洞。
圣诞节的前一天,狂风怒吼,雪花纷飞。当牧师打开教堂门时,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站在附近的汽车站牌下,他知道汽车至少要半个小时后才会到,便请她进教堂来避避寒。
女人说她不住在附近,她来这儿是为了给这里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当家庭教师,她是个战争难民,英语不好,所以没有被录用。
她在教堂后排的座位上坐了下来,低着头开始祈祷。当牧师往墙上挂布以遮住那不雅观的洞时,她没有注意他。祈祷完毕,她抬起头,看见桌布,她朝祭坛冲了过去。
“它是我的!”她惊叫道,“是我的宴会桌布!”
她激动地把桌布的历史告诉了目瞪口呆的牧师,并且给他看桌布角上绣着的她的姓名缩写。
她和她丈夫过去住在奥地利维也纳,二战以前,他们因反对纳粹而被迫逃亡。他们决定逃往瑞士,但是她丈夫说他们得分开来逃命,她先走。后来她听说他死在一个集中营里。
牧师被她的故事感动了,坚持请她拿回桌布,她考虑了一会儿,然后说不必了,她不再需要它,而且它挂在祭坛后面很漂亮。然后她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
平安夜的礼拜仪式上,桌布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华丽了。白色的蕾丝映着闪烁的烛光,令人炫目,蕾丝里织的金线像是黎明中耀眼的阳光。参加礼拜的人纷纷称赞牧师的礼拜主持得好,教堂布置得漂亮。
一位老先生在桌布前徘徊了很久,他离开时对牧师说:“真奇怪,许多年前我和妻子——愿上帝让她安息——有这样一块桌布。她只在特别的场合里才会用它,不过我们那时候住在维也纳。”
牧师听罢,尽量用平静的声音把那天下午来教堂的女人的故事告诉了老人。
“难道说,”老人喘着气说,眼泪夺眶而出,“她还活着?我怎样才能找到她?”
牧师记得女人去应聘家庭教师的那户人家的名字。他给那家打了电话,记下了她的名字和住址,老人则在他的旁边紧张得发抖。牧师驾着他的旧车把老人载到了她的家,他们一起敲响了门。门开了,牧师看到了悲喜交加的夫妻重逢……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经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两次对桌布进行描写,写出桌布的漂亮,除了突出它引人注意,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外,作者还意在衬托主人公心灵的美好。
B.开篇写街区的衰败、教堂的破败不堪,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战争刚过,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
C.描写平安夜礼拜仪式上的情形,表现出人们对宗教的狂热,说明人们已经从战争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D.小说在高潮中结局,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剪裁技巧。
E.这篇小说宣扬宗教的力量,它足以使人变得善良慈悲,使心灵伤痛得到抚慰,使离散的亲人得以团聚。
2.从不同方面概括牧师的性格特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自然段属于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有句熟语:“无巧不成书”。请你对小说情节措置的突出特征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实秋
②枫树的种类很多,据说一百五十种以上。我们这棵枫树是最普通的一种,自阿拉斯加至南加州一带无处无之,是属于大叶枫的一类。叶厚而大,风过飒飒作响,所以此树从木从风。能制枫糖的是属于另外一种。“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则又是一种。我们中国诗人所常吟咏的是丹枫,又名霜枫,亦谓江枫。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及刘季游的《登天柱冈诗》“我行谁与报江枫,旋摆旌旗一路红”,都是有名的诗句。其实,红叶不限于枫,凡是树根吸取土中糖分过多,骤遏霜寒即起化学作用而呈红色,既非红颜娇艳取悦于人,亦非以憔悴之容惹人怜惜。
③落叶乔木,到了季节,叶子总要变色脱落的。西雅图植物园里枫树很多,入秋红叶缤纷,有人认为景色甚美,我驱车往观,只是有一股萧瑟肃杀之气使人不快。我们这棵枫树,叶子不变红,变黄,一夜北风寒,黄叶纷纷落。我曾有好几个秋季给它扫除落叶。接连十天八天,叶子扫不尽。一早起来,就发现很厚的一层黄叶遮盖了一大块草地。我用大竹篾做的耙子,用力地耙拢成堆。从土壤里来的东西还让它回到土里去。扫叶工作相当累人,使人遍体生温,和龚半千扫叶楼的情景不大相同。扫叶楼是南京名胜之一,是我于一九二六年最喜欢盘桓的一个地方。那里庭院不大,树也不大,想半千居士所扫的落叶也不过是一种情趣的象征而已。我扫枫叶乃纯粹的劳动,整理庭除,兼为运动。
④枫树不仅落叶烦人,春天开的小花,谢后散落如雨,而且所结的果实有翅,乘风滴溜溜的到处飞扬,落到草地上、石缝里、到路边,随地萌芽生长,若不勤加拔除,不久就会成为一座枫林。易经说:“天地变化,草木蕃。”枫树之雄厚的蕃息力量,正是自然之道。不过由萌芽而滋长,逃过多少灾难,然后才能成为一棵几丈高的大树。枫树在我们需要阴凉的时候,它给我们遮阳,到了冬天我们需要温暖的时候它又迅速地脱卸那一身的浓密大叶,只剩下干枝光杆在半空寒风中张牙舞爪。它好知趣,它好可人!
⑤但树也有旦夕祸福。我这次回到西雅图来,隔窗一望那棵枫树不见了!再探头望下来,一块块的大木橛子、大木墩子,横七竖八地陈列在木栅边。一棵树活生生地被锯成了几十段!那棵杉,孤零零地立着,它失掉了贴身的伴侣,它比我更难过。
⑥原来是今年春天,树该发芽的时候,这棵枫树突然没有发出芽来,有气无力地在顶端冒出几片小叶。请了三位树医,各有不同的诊断。一位说是当年造房子打地基伤了树根,一位说是草地施肥杀莠使它中了毒,一位说是感染了无名的疾病。有一点三位完全同意:树已害了不治之症。善后是必须立即办理,否则恐难久立,在风雪怒号之中它会訇然仆地。邻居测量形势,所受威胁最大。于是三家比价,以二百五十元成交,立即伐木丁丁了。言明在先,只管锯成短橛,不管运走。木橛的最大圆周是八英尺有余,直径约二英尺半。唯一用途是当柴烧,分期予以火化。可是斧劈成柴,那工程不小,怕只好出资请人把它一块块地运走了。
⑦现在我的窗前没有东西遮望眼,一片空虚。十年树木,只能略具规模,像这棵枫树之枝叶扶疏,如张巨盖,至少是百年以上物。然而大千世界,一切皆是无常,一棵树又岂是例外?“人有如此,树何以堪?”
(选自《梁实秋散文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人 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 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 2在你家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干路中的电流越_________。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边缘人的爱与哀愁[英]萨基沿着一座古老的大教堂屋顶的防护矮墙,每隔一段距离都矗立着一座石雕
- 42006年是哥伦布逝世500周年,下列对他探险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牙是资助他的国家B.轮船是他的远航工具
- 5某中学决定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他们选择的路线应是A.瑞金—金沙江—大渡河—赤水—吴起镇B.
- 6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的名称是________,地貌名称是________。(2)乙处地
- 7It’s Steven Jobs that _______ the idea of iphone and ipad.A.
- 8______ nice flowers! Where did you pick them?[ ]A. How B
- 9关于发电机和电动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发电机和电动机的作用是相同的,都可以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B.发电机
- 10关于晶体和多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B.晶体在物理性质上一定是各向异性
热门考点
- 1(1)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 。 (2)王昌龄《从军行》中抒发杀敌立
- 2现有甲,乙两株豌豆,甲为黄色豆荚(AA),黄色子叶(BB),乙为绿色豆荚(aa),绿色子叶(bb),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 3碳的单质中,质地较软,常用作电极的是( )A.金刚石B.活性炭C.炭黑D.石墨
- 4如果,那么的值是A.B.C.D.
- 5Are you worried by the rising crime rate? If you are, you pr
- 6已知函数f(x)=xlnx,(1)求f(x)在点P(1,f(1))处的切线方程;(2)求f(x)的单调区间.
- 7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是______,9g水的物质的量是______,0.5mol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______.
- 8已知x=2是关于x的方程2x-k=1的解,则k的值是( )。
- 9函数的定义域为( )A.B.C.D.
- 10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兼并之路”。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反对土地私有制C.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