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的传统文化模式或是传承的求知方式是“述而不作”,亦即“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因此,无论是汉代董仲舒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还...
题目
题型:河北省会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的传统文化模式或是传承的求知方式是“述而不作”,亦即“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因此,无论是汉代董仲舒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私欲”;无论是明代王阳明的“去物欲,致良知”,还是清代王夫之的“尊性达情”等,均是注经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意识形态机制和社会认知方式坐标。而今的“电视讲经”在载体上是依靠了先进的媒体平台,在传播方式上是运用了大众的信息反馈,在表现形态上是采用了古今资源通融等方法,但在本质属性上没有改变,依然是借题发挥、借本叙述、嫁接延伸的“注经”模式,何来的“再造文化”?客体存在决定客观表现,这种“电视讲经”的性质就决定其属于普及的层次,只能满足受众了解的需求,使其获得感性的满足,从而使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各地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刘心武讲《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的书销售火爆,销售量飘升至天文数,引发了出版商机,然而《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等原著却“门前冷落车马稀”,乏人问津。这种现实的文化反差和社会冷热,折射出的正是这些经典名著通过“电视讲经”使其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扩大了,但这些经典名著真正的思想意义、文化渊获和知识内核却被风干、冷落和忽略了,从而使解读经典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性的文化消费行为,而不是一种时代性的文化冶炼过程。
1.下列对“述而不作”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只陈述和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对古人的学说发表意见。
B.指只记录自己的观点,不对古人的学说发表意见。
C.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D.指只记录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下列对“各地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心武等人的书在各地销售火爆,证明经典名著通过“电视讲经”使其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扩大了。
B.刘心武等人的书在各地销售火爆,证明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
C.《红楼梦》等原著在各地乏人问津,证明“电视讲经”使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
D.《红楼梦》等原著在各地乏人问津,证明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
3.下列对这段文字文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电视讲经”依靠了先进的媒体平台,运用了大众的信息反馈,采用了古今资源通融等方法,但在本质属性上没有改变,依然是借题发挥、借本叙述、嫁接延伸的“注经”模式,并没有“再造文化”。
B.“电视讲经”的性质就决定其属于普及的层次,只能满足受众了解的需求,使其获得感性的满足,从而使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
C.刘心武讲《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的书销售火爆,然而《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等原著却“门前冷落车马稀”,乏人问津。
D.“电视讲经”使解读经典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性的文化消费行为,而不是一种时代性的文化冶炼过程。
答案
1.C
2.C
3.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的传统文化模式或是传承的求知方式是“述而不作”,亦即“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因此,无论是汉代董仲舒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还】;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近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了。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磨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了: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怨恨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1.当老婆婆答应以一毛钱的价格把葫芦卖给清兵卫时,清兵卫为什么会“喘着气”说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最后提到那个葫芦以六百块钱卖给了一个富家,这对刻画清兵卫这一人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个关于小学生热衷于鉴赏和收藏葫芦的故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遇烧药是怎么发现的
方舟子
        ①事实上,发烧本身并不是病,而是生病的症状。发烧都是有原因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菌、病毒感染。在病原体入侵时,体温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反应,反而有助于身体的康复。所以应该是找出发烧的病因,消除病原体,而不是简单地强行退烧。很多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都能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抵抗过去,发烧一两天,免疫系统把病毒***得差不多了,体温也就降下来了。但人们总是觉得一旦发烧就不得了,即使还没到高烧的地步也总想马上退烧。所以,大概自有文明以来,人类寻找退烧药的努力就开始了。
        ②以前只能从植物里找。找来找去,发现吃柳树皮退烧最有效。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记载从柳树皮提取的苦味粉末可用来镇痛、退烧。到了19世纪,随着有机化学的建立,科学家们试图从植物药物中纯化出有效成分。1827年,柳树皮中的活性成分水杨苷被分离、纯化了出来。10年后,意大利化学家发现,水杨苷水解、氧化变成水杨酸,药效要比水杨苷强很多。1859年,德国化学家发明合成水杨酸的廉价方法。此后,水杨酸开始被广泛使用。
        ③但水杨酸是一种中强酸,会使口腔感到灼痛。而且口服水杨酸会导致胃痛,当时也以为这是酸性引起的。因此就想到要如何避免水杨酸的酸性。为此,德国拜尔公司的研究人员通过酯化反应,把水杨酸变成乙酰水杨酸。它将乙酰水杨酸命名为阿司匹林,于1899年上市。虽然阿司匹林仍然有导致胃痛的副作用,但是退烧、镇痛、消炎的效果非常好,很快风靡全世界,成了最著名的化学药物。
        ④阿司匹林在体内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原来,病原体进入体内后,遇到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一种白细胞),会刺激它释放白细胞介素之类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又进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其中一个反应是环氧合酶(简称cox)催化细胞膜中的花生四烯酸生成各种前列腺素,其中一种是前列腺素E2.它能影响大脑中体温调控中心(位于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把“正常体温”的设定值给调高了,这样我们就发烧了。其他前列腺素能传递疼痛和引起炎症。阿司匹林能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阻止前列腺素的生成,相应地就起到了退烧、镇痛和消炎的作用了。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人约翰?维恩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
        ⑤后来发现环氧合酶至少有两种,分别称为coxl和cox2。coxl平时在各种细胞中就很活跃,它催化合成的是“好”前列腺素,促进胃黏膜保护层的形成。阿司匹林阻止了这些“好”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了胃黏膜保护层,导致胃出血,所以才会造成胃病。这样阿司匹林副作用的真实原因也找到了。只有cox2才在病原的刺激下合成那些与发烧、疼痛和发炎有关的“坏”前列腺素。于是人们就想,如果能找到一种药物,它只抑制cox2的活性,但不影响coxl的活性,这样不就是一种不会有胃痛副作用的理想的退烧、镇痛、消炎药吗?
        ⑥其实这种药物早就有了,那就是在1953年上市的对乙酰氨基酚,它只抑制cox2的活性而不影响coxl的活性,所以没有胃痛的副作用,由于有这个优势,它逐渐取代了具有胃痛副作用的阿司匹林成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但是对乙酰氨基酚有一个缺点,在周围有过氧化物时会失效,而在发炎的组织恰恰有很多过氧化物,所以对乙酰氨基酚只能用来退烧镇痛,不能像阿司匹林一样还可以用来消炎。
        ⑦人们还是希望能找到只对cox2起作用又能消炎的药物,也陆续找到了一些。但是它们没有胃痛的副作用,却可能有别的副作用,甚至是更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由于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而退市的罗非昔布,以及由于有肝毒性最近在国内引起风波的尼美舒利。要找到一种有效而副作用小的完美药物,是一项艰难的使命。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03月02日,有删改)
1.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行文思路安排内容与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认为,治疗发烧是应该找出发烧的病因,消除病原体。请问退烧药阿司匹林是通过消除病原体而起到退烧、镇痛和消炎作用的吗?请根据本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退烧药的发现历程中,先后出现的退烧药有好几种,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阿司匹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做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 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 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做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拆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近地轨道上运行的被遗弃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 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 氟氯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l0 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 个之多,总面积已近4000 万平方千米,接近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处,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下列不属于“高科技污染”的一项是(     )
A .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起干扰的信息、声、光等非实体。
B .无人要、无人处埋的过时汽车、家用电器、电脑部件。
C .近地轨道上运行的被遗弃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
D .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处的臭氧空洞。
2.下列对高科技污染日趋严重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科技垃圾的种类增多,分布领域日趋广泛。
B .高科技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
C .阳光中具有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的紫外线。
D .由于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核电的开发产生了太空垃圾和核垃圾。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高科技垃圾存在于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一切领域。
B .高科技污染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C .全世界的政府组织订立国际公约,就有可能避免太空垃圾和核垃圾数目的增长。
D .高科技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干扰和生存的威胁日趋严重。

题型:河北省会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阅读”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之解释,是看并领会书籍报刊的内容。这是其词。
        源学上的基本含义,我们这里更关注其社会动力学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读者用货币购得各类出版物,然后通过“阅读”方式对它进行消费,从中汲取科技的、文化的、精神的营养,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于工作对象,取得工作业绩。一个人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对书刊等出版物消费得越多,消费得越充分,相应地他的素质就越高,他的业绩也就越充分,他对综合国力的贡献也就越大。一个国家以“阅读”方式消费出版物的人群越大,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就会越强。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这样。
        其次,“阅读”又是新闻出版业的一切生命环节的相对终点和归宿。生产新闻出版物的出版业的各个环节能否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关键在于“阅读”这种消费方式的存在;能否在空间上扩张、在时间上膨胀,关键在于“阅读”这种消费方式的拉动。阅读的状况如何,最终会决定一个国家出版产业的兴盛或衰落。“图书的本质在于以阅读吸收知识为目的”。法国政府将国家主管出版的机构叫做图书与阅读局也是十分有见地的。
        在经济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除衣、食、住、行之外,阅读也应该成为或者说是正在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阅读”是以吸收为前提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时代,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文化力等方面的角逐和较量最终将取决于你的国民在多大程度上把阅读作为自己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2002年年底公布的学生评量计划(PISA)研究报告指出:“”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具备了第五级阅读能力,可能会决定每个国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能拥有多少世界级知识工作者。”“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而言,有多少公民具备最高的第五级阅读能力,是考察未来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l.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看,下列对“阅读”的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是看并领会书籍报刊的内吞。
B.“阅读”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农柏吏要标志。
C.“阅读”是新闻出版业的一叨生命环节的相对终点和归宿。
D.“阅读”是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下列对“阅读也应该成为或者说是正在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依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
B.阅读将通过对新闻出版业的拉动,来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
C.信息时代,国与国各方面力量的角遂和较量,最终将取决于国民在多大程度上把阅读作为自己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D.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将是那些具备了第五级阅读能力的人。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让阅读成为国民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体现的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生活理念。
B.作者对“阅读”的理解着力于“阅读”的社会动力学意义,却完全掘弃了其语言学的意义。
C.“图书的本质在于以阅读吸收知识为目的”,可见阅读是衡量图书价值的重要尺度之一。
D.当阅读真正成为国民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时,新闻出版产业可能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由产业配角进入到产业骨干行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秦朝的“铁路”
         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了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秦朝的“铁路”是用木材铺设的。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 驶。经过测量发现,秦朝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可能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到了车站,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有不少专家认为,该“铁路”是秦始皇灭楚国时修建的,目的是进行后勤补给。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说秦始皇灭楚国时使用过这条铁路固然不难想象,但这决不是个别的工程。历史上记载的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以前一般认为驰道就是“公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依此看,秦始皇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人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车同轨” 各说不一。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另一些人解释为车轮的距离必须相同。现代的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秦朝的 “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现在发现了秦朝的“铁路”,“车同轨”就有了新的解释。按照这种说法,那时修建“铁路”的当不仅仅是秦始皇了。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专家们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对秦始皇的“铁路”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后来,由于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绝大部分“铁路”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还有,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秦始皇的“铁路”也就这样逐渐失传了。 1. 不能说明秦朝“铁路”在当时是“先进的交通设施”的一项是(     )
A 秦朝“铁路”的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而且还是复线。
B 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枕木较软,与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结合紧密,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C 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让马儿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
D 轨道使摩擦力减小,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有不少专家认为,“驰道”是秦始皇为了给攻打楚国的军队提供后勤补给而专门修建的。
B 秦朝建设“驰道”时,秦始皇对轨道间距作了标准化要求,这就是所谓的“车同轨”。
C 奇特的车轮说明秦朝的车子是“公路”“铁路”两用车。
D 秦朝的“驰道”可能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的,而且“驰道”边还栽种了  “行道树”。
3.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铁路复线和高速公路复线设计受到了秦朝驰道设计的启发。
B 当时秦朝已经拥有远远超过其他诸侯国的“铁路”修建技术。
C 秦始皇专车的车轮间距与秦朝“铁路”的轨道间距是一样的。
D 秦朝修建“铁路”是长途运输的需要,与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也有一定的关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