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学术与学术思想刘梦溪  1911 年,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学与术》,其中有一段写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
题目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学术与学术思想
刘梦溪
  1911 年,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学与术》,其中有一段写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沈,投以木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疗治疾病,则医术也。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关系,凡百皆准此。”这是迄今看到的对学术一词所作的最明晰的分疏。学与术连用,学的内涵在于能够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因果联系,形成建立在累积知识基础上的理性认知,在学理上有所发明;术则是这种理性认知的具体运用。他反对学与术相混淆或者学与术相分离。严复对学与术的关系也有相当明确的界说,此见于严译《原富》一书的按语,其中一则写道:“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用知与行的关系来解喻学与术两个概念,和任公先生的解释可谓异曲同工。
  中国古代还经常讲道术。“道”标识着学问的方向。对一个学人来说,为学的目的是最为重要的。严复在为《涵芬楼古今钞》作序时指出,做学问的目的就在学术本身,学术以外没有也不应该有目的,因而也可以称作“为己”之学。而诗词书法一类传统文士人皆能详的技能,不过是一种工具,也就是术。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为学的目的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所掌握的术再精良,也只能是“为人”之学,真正的学者必不取此种态度。中国传统学术,既讲学,又讲道。道这个概念,用现代一点的说法,不妨可以看作是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情、物事所固有的因果性和规律性,以及人类对它的超利害的认知。
  学术思想则是人类理性认知的系统化,而且须有创辟胜解,具备独到性的品格。系统又独到,属于思维的成果,具有形上之学的特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造学之途有百,而其要期于明道。”学术思想的根本特征应该是“即器以明道”。元朝时,罗马教皇以七大术介绍给元世祖,包括文法、修辞、名学、音乐、算数、几何、天文。然而此七项大都关乎技艺,也就是器,属形下学的范畴,与学术思想迥然有别。学术思想是否发达,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当我们习惯地称某些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时候,其实就是说这个国家的学术思想发达。
  既顺世而生又异世而立,是学术思想的另一个特点。顺世而生,自不待言。没有哪一种学术思想不是特定时代和世代的产物,连虚幻的不结果实的花朵也可以振叶寻根,找到它赖以开放的或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环境的根源。但我们需要注意,是顺世而生,可不是顺势而生。学术思想与权柄和势力天然地缺少缘分。不仅如此,它顺世却不随俗,就其发生来说有顺世的一面,而就其存在来说又有异世甚或逆世的特点。
  覆按历史,一种学说或一种学术思想的遭遇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幸运。往往越是具有独创性的思想,越不为当世所重。所以孔子有陈蔡之厄,孟子有“不得已”之辩;韩非饮鸩,孙子膑足,史迁宫刑,班氏狱死;阮籍临歧而痛哭,嵇康佯狂而不羁;罗什折翮于北国,玄奘历险于西土;韩愈受黜行三千里路,苏轼遭贬困琼海之滨;阳明承廷杖之辱,朱子遇罢祠之变;戴震中岁衣食不济,颜元苦行骨肉难全;李卓吾幽铁窗自刎而死,王夫之筑土屋匿于深山。一部学术史,可以说是一批批学者为创造学说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历史。
  这种情况说明,对待学术思想,是不可以功利计的。“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董仲舒这句被后世目为近乎愚狂的话,恰恰道出了学术思想的真谛。而学人、思想家被目为愚妄、狂癫,为世人所窃笑,历史上屡见不鲜。正因为他们先觉、异世或逸世而独立,世人才有充分理由疏远他们。天才的归宿到头来总逃不过《红楼梦》中的一支曲——“世难容”。(选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梁启超和严复分别在他们所写的《学与术》和《原富》中,对学与术的关系作了明确的界说,两人的解释可谓异曲同工。
B.为学有“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之别。前者指为学的目的仅学术本身;“为人”之学则指为学目的是获取功名利禄。
C.学术思想既是理性认知的系统化,又具有独创性,因此它属于形而上之学,中国古代称之为“道”,为学的要旨就是“以器明道”。
D.学术思想发达的国家,必然也是民族文化发达的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也必然是学术思想发达的民族。
E.思想家往往都异世独立,他们常常是一些狂癫、愚妄之人,因此,常被世人所疏远、窃笑,悲剧也往往成为他们的归宿。
2.下列各项中,属于文中“术”的范畴的一项是(     )
A.《劝学》中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舟楫而绝江河”。
B.奥斯忒从磁针无端转动的现象中,发现了电流磁感应定理。
C.化学家凯库勒由梦境中“盘曲的蛇”而发现了苯的环形结构。
D.辛弃疾的《木兰花慢》词,借助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
3.在对“学术”的理解上,梁启超和严复存在哪些异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学术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E
2.A
3.[相同]梁、严两人都对“学术”作了明确的界说。都认为“学”是对理的探寻,“术”则是理的具体运用。
  [相异]梁启超更强调“学”与“术”的不分离;严复则强调“学”的目的性,倡导“为己”之学而反对“为人”之学。
4.①就其诞生而言,任何学术思想都是特定时代和世代的产物,所以是“顺世而生”。
      ②就其存在而言,任何学术思想有其独创性,它不阿附权势,不媚世随俗,所以又是“异世而立”。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学术与学术思想刘梦溪  1911 年,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学与术》,其中有一段写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图 瓦(节选)
[法]莫泊桑
  图瓦中风瘫痪了。他们把这个大胖子的床安置在酒店隔扇的小屋子里。图瓦的朋友每天下午都径直来到这个大胖子的床前跟他聊天,玩骨牌。
  不过图瓦婆婆不能容忍她的肥胖的懒丈夫在床上玩骨牌散心解闷,只要一看见他们的牌局开始,就怒气冲冲地跑进来,掀翻牌桌。她说光养着这个一事不做的胖废物蛋,已经够受的了,她不愿意再看见他还像从前那样找乐子。
  奥尔拉维尔觉得她狂怒很好玩,常常要故意逗弄她一番。
  “喂!老婆婆,你男人老待在床上,热得跟烤面包的炉子一样,要是我,就叫他孵鸡蛋。”
  她一下子愣住了,心想他是在跟她开玩笑。他接着说下去:
  “哪一天我叫母鸡孵蛋,哪一天我就在他这条胳膊底下放五个,那条胳膊底下也放五个。一样能孵出来。这样就给你添了一窝小鸡。我的老婆婆!”
  老太婆目瞪口呆,她问道:
  “这能行吗?”
  “为什么不行呢?既然在一个暖箱里也能孵出小鸡来,当然就可以在一张床里孵啦。”
  这番道理深深打动了她,她气消了,心里想着这事,走开了。
  一个星期以后,她兜了满满一围裙的鸡蛋,走进了图瓦的卧室,说道:
  “我刚把黄母鸡和十个鸡蛋放进窝。这是给你的十个。你要留神,别压碎了。”
  图瓦十分惊慌,问道:
  “你要干什么?”
  她回答:
  “我要你孵鸡蛋,你这个废物。”
  他先是大笑,后来因为她一个劲儿坚持,他生气,反抗。可是老太婆勃然大怒,说:
  “你不给我孵小鸡,就甭想吃脍肉。咱们走着瞧吧。”
  图瓦被制服了,他不得不孵鸡蛋,不得不放弃玩骨牌,不得不放弃任何活动,因为他每次压碎一个鸡蛋,老太婆就要凶狠地断绝他的饮食。
  他每天躺着,眼睛望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两条胳膊跟翅膀似的微微抬起,就这样用身子暖着白壳里的鸡胚胎。
  他连说话也压低了声音,好像对声音也跟对动作一样感到害怕;现在他对那只孵蛋的黄母鸡颇为关心,它在鸡窝里进行着和他一样的工作。
  那老太婆是看完了她的母鸡看她的汉子,看完了汉子又回去看母鸡,来回走个不停。脑子里没有别的念头,一心只想着正在床上和鸡窝里成熟着的小雏鸡。
  当地知道这故事的人走来打听图瓦的消息,他们蹑手蹑脚走进屋,很关心地问道:
  “怎么样?行吗?”
  图瓦回答:
  “行倒是行,不过我难受得很呢,这分儿热啊。浑身上下好像都有蚂蚁在爬。”
  可是一天早上,他的老婆非常激动地走了进来说:
  “黄鸡孵出了七只。有三个蛋是坏的。”
  图瓦觉得心跳了。他呢,他能孵出几只?
  三点钟左右,图瓦睡着了。
  他现在白天里也要睡半天觉。他右臂底下忽然有一阵不常有的痒痒,把他惊醒。他赶紧用左手去摸,摸着了一只遍体黄茸毛的小动物,在手里乱动。
  他激动得大声喊叫,同时放松了小鸡。小鸡就在他的胸口跑起来。喝酒的客人都跑了进来,挤满了屋子。老太婆小心翼翼地捧出缩在丈夫胡子底下的小动物。
  谁也不说话了。那是在四月里,天气很热。窗子开着,传进来黄母鸡咯咯叫声,它在召唤它的刚出世的小鸡。
  图瓦又是激动,又是忧虑,又是焦急,浑身不停地出汗,他低声地说:
  “右胳膊底下现在又有了一只。”
  他的老婆赶紧把她那又瘦又大的手伸进了被窝,像收生婆那么小心谨慎地抓出了第二只小鸡。
  乡亲们都要看看。大家把小鸡传来传去,仔仔细细地端详着,好像是一个稀罕东西似的。
  后来,四只小鸡同时钻出了蛋壳。从在场的人中间发出了一阵嗡嗡的吵闹声。图瓦露出了微笑,他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对自己这样奇特的父亲身份开始感到骄傲。无论怎么说,像他这样的人是不大常见的。他真是个不寻常的人,一点也不假!
  他大声宣布:
  “一共是六只。洗礼可就热闹了!”
  观众中间响起了一阵大笑。店堂里挤满了人,还有人在门口等着进来。
  “瞧,又是一只!”图瓦喊道。
  他弄错了,不是一只,是三只!这是一个大胜利!最后一只到七点半钟破壳而出。十个蛋一个也没糟蹋。图瓦不但得到了解放,还感到十分光荣,快活得简直发了疯,他吻着这个脆弱动物的背,差点儿用嘴唇把它闷死。他要把这一只留在床上,留到第二天,可是老太婆不管丈夫怎样哀求,也不肯答应,还是把它像其余的小鸡一样带走了。
注:图瓦婆婆,图瓦的妻子,专长养鸡,大户人家的宴席不能没有她养的鸡。
1.试简析文中加粗文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中有不少关于当地人关心图瓦孵小鸡的描写,为什么要作这些的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法国著名作家左拉说读莫泊桑的作品,“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请结合文本,简析“笑”“哭”“发人深思”这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
 
[美]威廉·伦纳德·劳伦斯
  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
  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 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 斯韦尼。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寻常地长,有四个桨片,其机身上标有“77”的字样。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 著名足球明星 ) 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
  凌晨3 点50 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 日本国的所在处直扑而去。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晴。
  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
  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亮光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叉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
  我们终于度过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帝国。
  凌晨5 点刚过,晨曦来临。吉里中士两眼紧盯窗外,举起双脚对此表示欢迎。在此之前,中士一直专心致志、一声不吭地听着耳机里的收音机报道。
  “还是白天好,”他对我说着,“夜里关在机舱里我觉得怪害怕的。”
  “这儿离霍普斯顿可远了。”我不觉说道。
  “是啊。”他一边回答我,一边忙着译一条消息密码。
  “你觉得这颗原子弹能结束战争吗?”他怀着希冀地问道。
  “这颗很可能会有用的,”我尽量使他放心,“如果这颗不行,下一颗或两颗肯定会奏效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地抵挡住原子弹的威力。”
  到5 点50 分,外面天已大亮。我们的长机不见了,领航员戈德弗雷告诉我这是事先计划好的。机群将于9 点10 分在本州东南方的宇久岛上空会合。
  可是直到此刻,还无人知道哪座城市将作为投弹目标。命运之神将作出最后的选择,日本上空的气流将作出决定。
  在我们前方飞行的气象飞机正在测试风向。到投弹时间的前半个小时,我们才能最后知道哪个城市将成为目标。
  波克机长告诉我飞机马上要拉升到投弹高度了。这时我们已经飞临日本领海上空。
  9 点12 分,我们飞抵宇久岛上空,前方大约4000 英尺处是带着那颗宝贝炸弹的“艺术大师”号。
  我们开始盘旋,等待机群中第三架飞机的到达。
  9 点56 分,我们开始向海岸线飞去。吉里中士译出气象机发来的密码,告诉我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都清晰可见。
  命运之风看来要恩赐有些日本城镇了,它们注定将默默无闻。命运最后选择了长崎作为投弹目标。
  在机群盘旋的当儿,我们突然发现股股黑烟穿过白云直冲我们而来。原来是对准我们高度发射的l5 枚高射炮弹。不过它们飞来时,飞机已向着左边飞远了。
  我们向南飞去。11 点33 分,飞越海岸线,向距此以西大约1 百英里处的长崎直奔而去。在长崎上空我们再次盘旋,终于发现了云层中的一处缝隙。
  这时是12 点01 分,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任务的目的地。
  “瞧,它下来了!”有人喊道。
  从“艺术大师”的肚子里落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掉了下去。
  先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倾发出大量白烟,接着,一道巨大的紫色火柱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大约1 万英尺的高度。待我们再次向原子弹爆炸方向飞去时,那道紫色火柱已升到了与飞机同样的高度。这时距爆炸发生才过了45 秒钟。
  这是一座有生命的图腾柱,身上刻满了许许多多怪诞的面孔,对着大地狞笑。
  正当这东西似乎已凝固起来时,从它顶端突然冒出一朵庞大的蘑菇云,第一团蘑菇云升向蓝天的时候,变成一朵花的形状。它巨大的花瓣边缘向下弯曲,外面是奶油色,里面是玫瑰色。后来,当我们从200 英里以外最后一次眺望时,它仍保持着这个形状。在这个距离,还能看见处于痛苦之中的柱体,五颜六色,翻滚蒸腾,如同无数杂色彩虹组成的大山。在这些彩虹中融入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柱体颤颤悠悠的顶部穿过白云,活像一头史前怪兽的脖子上镶上了羽毛。纵目望去,只见羽毛朝四面八方飞展开去。 (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背景]1945年8月9日上午,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目标是长崎。此次袭击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10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长崎市60%的建筑物被毁,伤害遗留至今,幸存者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路症的折磨。
  [注]1945年8月9日,作者搭乘携带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的飞机,写下了著名的空中目击记。本文获l946年普利策报道奖。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划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新闻有什么价值?试从新闻的时效性和社会功用两个方面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节选自《谈美·谈文学》)
1.阅读全文,提取整合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举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提出__________________,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1)精神上的残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神上的中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神上的短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的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于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共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填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有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是这必须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缵《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者能依句者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词源》卷下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摘自中华书局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一般是先有乐谱再填作歌词,不过也有先作了歌词再配上乐谱的情况。
B.更多的词人因为音乐知识匮乏,只能根据现成的乐谱填词,或找能作谱的人合作,自己填词。
C.能够独自作谱作词的作者并不多,因为既要求作者通晓音乐,能独自创调制谱,还要会填词。
D.按谱填词,因在语言上受句法声调的限制,不如先词后谱更便于如意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永与教坊乐工的合作,一词一谱,相得益彰,使其作品盛传于世,这也是柳永名声大噪的缘由之一。
B.周邦彦与江南某氏有瓜葛,使他常常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频频为新谱作新词,因而词集中新调新谱更多。
C.范成大自创新曲《玉梅令》,但苦于自己没有词人的文学素养,只好请姜夔出手相助,为其新谱填词。
D.吴曾所记《明月逐人来》由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也是宋词中歌谱与歌词分别出于二人之手的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词人同时又能作曲,或者能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就可以先作词,再配上谐美的歌谱,从而创造出传世经典。
B.填词讲究歌韵合协,即曲谱与文字语句协调,但真正能做到乐句与词句合拍的少,能依谱用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C.好多词人谈及音律望而却步。若不能通晓音律,文学功底再好,要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也是难于登天的事。
D.一般词人作词,并不要求合乐歌唱,往往不协律腔,仅依前人作品的字句声韵仿作,事实上已经把词诗律化了。
题型:山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了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房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笼子,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岜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