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雪花[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
题目
题型:安徽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雪花
[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渝真挚亲情的歌颂的深沉主题。
B、作品以极平淡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极其哀痛的人间真情,作品通篇没有一个“哀”字,但当读者读完作品之后,心里却蒙上了浓浓的哀怜。
C、通过刻画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动和想法,凸显日本社会中老人的孤独,落寞以及难以得到社会关爱的冷酷现实。
D、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小说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烈批判。
E、小说把雪花比喻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营造了富有想象空间的悠远意境,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D
2、①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②怕儿子学习辛苦而要送热茶;③不愿儿子有过重的思想负担;④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⑤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
3、①小说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例如强盗的惊讶:“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从“正常”中看出“不正常”来的。
  ②通过情节的紧张冲突来展开叙事。强盗的闯入给作品带来波澜,读者开始关心并未出场的“儿子”的命运:两位老人的儿子会不会被强盗捆住或者又会发生什么奇迹?
  ③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对雪花的描写。
4、①体现在开头:雪花悠然地飞落,似乎要预示什么,一两句话营造了一个静穆的氛围,自然地把读者带入故事里。接下来,冬天、雪花、旧房子、火盆、老人,由远而近,作者一步步把他描写的镜头推进了,把读者从悠远的雪景拉到现实生活的面前。
  ②体现在结尾:生活闹剧结束之后,退幕了,“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一切都静静地消失在窗外悠远的雪景中,这一悠远的、纯净的、宗教般的意境,把俗世的生活空灵化了,也美化了,老人对死去的儿子的深情也在“雪夜”的背景中被凸现出来。(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雪花[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
B.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两就会很高兴。
C.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
D.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    考了北京大学。
E.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七月流火,书香满城
        中新社香港7月21日电  呼吸香江的书香,一定要在烈日炎炎的七月。每到七月,这座城市最大型的集体读书活动——香港书展便会登场,大批书迷会为翰墨书香倾巢而出,其阵势绝不输于任何一场狂欢派对嘉年华。
        香港的文人说,阅读是香港人的新欢。此言不虚,每逢书展开锣,香港人对“新欢”的爱慕程度就被表现得非同一般:香港人的阅读***,会在为期一周的书展“文化黄金时段”喷涌而出,平素分道扬镳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会在这一刻殊途同归。
        这一刻,这座商业所向披靡的城市,将变成思想者的根据地,将变成读书人朝圣的“麦加”,七百万香港市民被消化在强大商业社会里的阅读***,会在这一刻被集体唤醒和点燃。
        22日,一年一度的“文化黄金时段”就将按响秒表,但大幕开启之前的一场论战却已先声夺人:一批少女模特将推出写真集抢攻书展市场,触发网民激烈反对,一些读者表示将递交请愿信抵制模特“踩过界”,并会以静坐表示抗议,更有泾渭两派展开纸上论战,阵仗惊人。当作家遭遇靓模,当幽幽书香遭遇喷血写真,当文化理想遭遇商业运作,一场轰轰烈烈的书香保卫战似乎不可避免。
        书籍作为深邃思想的载体,一直在努力拒绝商业的“滋扰”。但透过近年来的经验却可发现,在强大的商业机器面前,深邃的读本多数时候显得力不从心。这一点,在香港这座贴满商业标签的城市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在香港这座行色匆匆的城市,厚重的严肃图书并不是主人通勤路上的必备品。香港人长短车程中的眼球落点,刺激的电子游戏较沉静的文字读本更受青睐。在寸土寸金的商业闹区,读书人最乐于亲近的书店,自然难以与填补物欲的大卖场并驾齐驱,但在二楼逼仄的空间,仍有一缕书香逸出,清幽沁人。
        香港书展的英文译名是Hong Kong Book Fair。这在香港导演林奕华看来,本身就带有做买卖的意味。阅读香港书展,是“从生意到文化”还是“从文化到生意”的路径选择,虽然令人莫衷一是,但亦可嗅出一丝况味。
        书展可算作香港的文化密码,但在这一连串的密码中捕捉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幸的是,踏入二十载的香港书展,就像一个正值妙龄的少女,整个世界就在她面前,蜕变为书香满园,成长为撬动香港人阅读习惯乃至阅读革命的支点。
1.对原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每年的七月,大批的书迷会倾巢而出,同时他们的阅读***也会被唤醒。
B.书展同时体现了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所以更加受到香港人的青睐。
C.厚重的严肃图书不是香港这座城市的主人的必备品。
D.虽然商业闹区寸土寸金,但仍有书籍的一席之地。
E.深邃的读本在强大的商业机器面前,多数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2.为什么香港的文人会说:“阅读是香港人的新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少女模特写真集是不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书”?关于少女模特写真集的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书展可算作香港的文化密码”这句话?每年一次的书展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的阅读习惯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她只能活七小时”[注][美]保岁·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 点40 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 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 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 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答:                                                                          
2.柯利带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答: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答: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徐妍:您在《童年》这篇散文里曾说:“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所以,我很想从水开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
        曹文轩:是的。尽管家随着父亲工作的不停调动而不停地迁移,但家总会是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里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开门见水,满眼是水。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
        徐妍:当我通过阅读得知水对于您有很深的内在影响时,更是对您生活的那个水边的村庄充满想象。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
        曹文轩:首先,水是流动的。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上枝枝杈杈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河流给人一种生气与神气,你会从河流这里得到启示。流动在形态上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种形态应是其他许多事物或行为的形态,比如写作——写作时我常要想到水——水流动的样子,文字是水,小说是河,文字在流动,那时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水的流动还是神秘的,因为,你不清楚它流向何方,白天黑夜,它都在流动,流动就是一切。你望着它,无法不产生遐想。水培养了我日后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其次,水是干净的。造物主造水,我想就是让它来净化这个世界的。水边人家是干净的,水边之人是干净的。一年四季,水都是干净的。我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响有关。再次,是水的弹性。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它是最容易被塑造的。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水的渗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种物质不可比拟的。风与微尘能通过细小的空隙,而水则能通过更为细小的空隙。如果一个物体连水都无法渗透的话,那么它是天衣无缝了。水之细,对我写小说很有启发。小说要的就是这种无孔不入的细劲儿。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
        徐妍:您说的这一切都是让我们这些远离水乡的人永远向往的。但,现在我换一个角度与您谈论这个问题:水对于您性格与审美趣味是否也有让您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曹文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来还没有人这样问过我。是的,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因为水——河流之水而不是大海之水,我与我的作品,似乎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的气质,缺乏严峻的山一样的沉重。容易伤感,容易软弱,不能长久地仇恨。水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具有浓度的东西进行稀释,将许多东西流走,或是洗刷掉。大约在四十岁之前,我还一直没有觉得世界上有坏人、很坏很坏的坏人。我对人只是生气,而很难达到仇恨的程度。即使生气,也绝不会生气很久,就更谈不上生气一辈子了。时间一久,那个被我生气的人或事,就会慢慢地模糊起来,一切都会慢慢地变得光溜溜起来。一个人没有仇恨,不能记仇,这对于创作是十分有害的,它影响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与作品的深度。仇恨是文学的力量,不能仇恨与不能爱一样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由仇恨而上升至人道主义的爱,才是有分量的。我一直不满意我的悲悯情怀的重量。但,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必须要限定自己。不能为了取消自己的短处而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长处。换一种角度来看,“短处”之说也未必准确。     选自《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曹文轩专访录》(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曹文轩一生虽然在不断的搬迁,但都在处处河流的水边居住,水乡的生活和水的形态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曹文轩从水中获得了很多启示,他感悟到了生命感,水的流动的神秘使他产生许多遐想,培养了他日后写作中的想象力。
C.水对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风格、形象特征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水也是他小说中的一个永恒的题材和主题。
D.在水的影响下,他的性格也变得容易伤感和软弱,缺乏严峻的沉重,不能长久的仇恨,心中充满了深深的人道主义的爱。
E.这篇访谈的提问从生活经历开始,自然亲切,话题集中,而且问题很有深度,角度独特,自然引发了曹文轩的深刻的思考。
2.曹文轩认为水的哪些特性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这篇访谈是围绕着怎样的话题展开的?访问者提出的几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文轩认为“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其中的“短处”如何理解?有人认为曹文轩夸大了环境的影响,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并举例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有***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倾斜,人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D.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仙与俗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因此文学是必不可少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
2.这篇访谈共涉及了哪几个主要话题?请分条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文学对你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