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河北省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
2.“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方面具体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性格特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2.平和:性情淡泊,单纯低调。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进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拒绝来者要求。执著:个性倔强,坚持而有勇气。在越战纪念碑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特的倔强和勇气赢得胜利。(意对即可)
3.①从兴趣爱好看,东方建筑对林璎的影响就远胜于欧洲建筑对她的影响。②从人物性格上看:为人简单,有浓浓的书卷气。③从作品特点看:展示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装饰。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意对即可)
4.不矛盾。①“什么在消逝·空屋”确实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种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②但是,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是么是意义,而“什么在消逝·空屋”是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因此,它也是一座纪念碑,存在人们心中的纪念碑。③它是林璎艺术生涯的又一座丰碑,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天的等待
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时,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有删节)
1.下列对这部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受精神折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B.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以后却“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辄哭起来”。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C.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让人接近等等。
D.男孩误以为自己即将死去后,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当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时,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E.尽管9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盖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2.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黑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手,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 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阒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步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潘 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了哭泣。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位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小说的标题“永远的门”?这篇作品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琴王
游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 ,琴声戛然而止。(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1.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探究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B.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C.“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赴死。
D.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E.文章结尾 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
题型:江西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高兴
契诃夫
  夜里12点钟了。
  米佳·库尔达罗夫心情激动,头发乱蓬蓬的,飞也似的冲进自己父母的住宅,匆匆忙忙地跑遍每个房间,父母已经上床休息。妹妹还躺在被窝里读着一本小说的最后一页。几个上中学的弟弟已经睡着了。
  “你打哪儿来?”双亲惊奇地问道,“你怎么啦?”
  “噢,先别问!我怎么也没料到!没有,我怎么也没料到呀!这……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米佳哈哈大笑起来,坐到安乐椅上,他兴奋得站也站不稳了。
  “这是不可思议的!你们想象不到!你们看!”
  妹妹跳下床来,把一条被子披在身上,走到哥哥跟前。那几个中学生也醒了。
  “你怎么啦?你脸色不好呀!”
  “我这是由于高兴,好妈妈!要知道,现在整个俄罗斯都知道我了!整个!以前只有你们知道这世界上有个十四等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可现在呢,整个俄罗斯都知道了!好妈妈!哦,上帝!”
  米佳跳起身来,在各个房间里跑了一阵,然后又坐下来。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给我们说说清楚吧!”
  “你们像野兽生活似的,也不看看报纸,不注意众所周知的事情。可是报纸上有那么绝妙的东西啊!只要有什么事发生,马上就会公诸于世,什么也瞒不住。我是多么幸福!啊,上帝呀!报纸本来只报导知名人士的,可现在竟然报导起我来了!”
  “你说什么?在什 么报纸上?”
  父亲脸色发白。母亲望着圣像,在胸前划了个十字。中学生们跳下床来,仍旧穿着一个式样的短睡衣,走到哥哥跟前。
  “是的!报导我!现在整个俄罗斯都知道我了!您,好妈妈,把这份报纸收起来作个纪念吧!没事拿出来读读。你们请看!”
  米佳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报纸,递给父亲,用指头戳戳蓝铅笔画过圈的地方。
  “念吧!”
  父亲戴上眼镜。
  “念呀!”
  母亲望着圣像,又在胸前划了个十字。父亲咳嗽了几声,念起来:
  “12月29日,晚上11点钟,十四等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
  “听见了吗?听见了吗?往下念吧!”
  “……十四等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走出坐落在小勃隆纳亚街的科兹欣啤酒馆时,已是醉醺醺的……”
  “我这是和谢缅?彼得罗维奇在一 块……一切细节都写到了!接着念吧!念下去!听着!”
  “已是醉醺醺的,他滑了一跤,摔倒在停于该处的一位马车夫的马蹄子底下,马车夫是尤赫诸夫斯基县杜雷基纳村的一个农夫。受惊的马从库尔达罗夫的身上跳过去,拖着的雪橇从他身上碾了过去,上面坐着莫斯科的二等商人斯捷潘?鲁科夫。马在大街上狂奔,最后总算被几个看管院子的人拦住了。起初库尔达罗夫人事不省,被送进警察局,医生给他作了检查。他的后脑勺受到撞击……”
  “那是我碰到车辕上了。好爸爸。念下去!您往下念吧!”
  “……他的后脑勺受的撞击系轻度的震荡。对事件的发生经过作了记录。受伤者已予以治疗……”
  “他们叫我用凉水冷敷后脑勺。现在您念完了吧?啊?事情就是这样!现在全俄罗斯都传开了!拿过来!”
  米佳接过报纸,把它折好,放进了口袋。
  “我得跑到马卡罗夫家去,给他们看看……还要给伊瓦尼茨基一家人看看,还有娜塔莉娅·伊万诺夫娜、阿尼西姆·瓦西里伊奇……我要走了!再见!”
  米佳戴上别着帽徽的制帽,洋洋得意,兴高采烈地跑到了街上。
1、阅读全文,简要回答小说以“高兴”为标题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里12点钟了”,小说为何以这句话开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米佳一把将报纸拿过去,整齐地折好,放入衣袋。”这句话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契诃夫素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请回答作者是怎样塑造米佳·库尔达罗夫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